摘要:全球的大豆一直以来都是中美贸易为主导,近几年中国把更多的进口份额转向了巴西,所以现在巴西的农场港口都非常忙碌订单爆满。2024年中巴成交量7464万吨,这相当于中国一个客户就把巴西一年的产量给“吃掉”,从而大幅抬升了巴西的供需曲线。此时巴西抬价: 报价比美豆贵
全球的大豆一直以来都是中美贸易为主导,近几年中国把更多的进口份额转向了巴西,所以现在巴西的农场港口都非常忙碌订单爆满。2024年中巴成交量7464万吨,这相当于中国一个客户就把巴西一年的产量给“吃掉”,从而大幅抬升了巴西的供需曲线。此时巴西抬价: 报价比美豆贵1美元、比芝华再贵2.8美元;美豆涨幅主要是盘面,约1.7美元。巴西明显是在做“你离不开我”的生意。
中国直接回击: 12月之后,就不再接新单了,不掺政治,就是太贵了,油厂的账算不过来,业内粗略估算以下,一吨巴西豆大概要亏两百多块,油厂吃不消。这让巴西尴尬: 没了中国这个大客户兜底,巴西豆怎么这么有自信。农产品最大的风险不是天灾,是乐观过度。订单火了才扩种,以下播种面积放大,下游突然踩急刹车,供给立马翻车,数据显巴国农户加大种植力度,24年到25年的产量直追记录,但市场不等人,说“缺口”时前脚刚落,拔网线的后脚就跟上。
美国曾走过类似弯路: 美豆卖不动,农场主往上施加压力,特朗普政府发放补贴救急,却没能解决结构性的断单问题,大豆还是堆在仓库里,农户对明年没把握,补贴也不能年年有。这问题用行政输血续不了命。
中国的腾挪空间不是一把工具。第一招是巴西:它收成时没中国兜底,豆子会在仓里绕圈,库存一高就跌价,那时不需要硬要价格,市场会出诚意价。农户怕烂田里,政府再想“趁火打劫”,也敌不过“先卖先解压”的道理。第二招是美国:美方心里清楚手里的摊子有多急,“就差明说快来买”的味道还在。
中国转身询价,美国恨不得连夜通关,既不能让粮仓爆仓,又不能让财政流血,还得有好看的政绩。第三招就是开仓放粮,国内有储备可以调控,东北粮仓里存了点粮食,敲敲这些不该大声的“嗓门”,到时候顶用。还有替代方案: 阿根廷等想出货的国家就形成替代,拆了卖家的独角戏。通道多了买家就是上帝,手里就有主动权。
至于为啥不多种些大豆,现实复杂。国内耕地先顾口粮,水稻小麦高粱才是命根子;地块碎、机械不给力、人力费劲儿,自家种大豆未必比进口划算。更重要的是进口豆价格通道透明、选择多,卖家想坐地起价,随时可以换家。选就是谈判力。
巴西今年到十月份出口量已经突破了一亿吨,接近八成都是中国订单,谁更离不开谁一目了然。巴西不想要这个最大客户,但是自己还有关税,成本顶棚,不解决就压不下价。于是出现了怪画风:卖家咬着牙坚持的同时又盯着客户的脸色,期望客户回心转意。僵在那里,都难受。
局面要快松动,还要看中美经贸能否再开窗,俩边才刚达成新一轮的磋商意见就往第五轮推进去,外界看好胜算。之前多照顾美国时区打电话,现在特朗普夜里接线轮到他了,态度变化外行也能看出来。桌上是关税,特朗普再有主意也得先灭农民的火。只要中国订单接上来,高关税就有降的空间,他知道农场主的票有多重要。
只要链上一环回归理性,全球大豆价格就不可能失真。谈下来的盘面回落、巴西报价自然低一点;谈不下来的买方取代启动,市场也会自我纠正,不至于死板板。
老话仍适用: 别坑顾客当冤大头,市场无神只有规。你涨我能停,你想垄断我分散,你压盘面喊话我动储备降温。选了权,心里就不慌。中国这些年在全世界产业链上得到的好处就是要么参与规则制定,要么一起制定规则,不要做一个被别人规定的人。
也要说句公道话: 巴西农民不是加害者,他们和美国农场主一样辛苦,只求有个稳定的现金流。他们不怕市场波动,就怕政策摇摆、短视。上游盲目加价、 下游一刀切停单,最伤的是地里的人。做政策的莫贪眼前甜头。和中国做买卖,最值钱的不是一次多赚一美元,而是稳定的,长期的,可预期的关系。捅破窗户纸捡回的远比飞走的多。
在国内也有耐心,短期的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工具还是有的:价格贵就用储备砸死你;国外抬你就换通道;等着巴西豆堆仓码港,一定有人会说话。市场不喜欢傲慢,它喜欢诚意与效率。
定价权来自更聪明的供需组织,中国有消费体量、产业链韧性与政策灵活性,下一步要争的是规则草拟的席位。参与标准,不怕临时加码;参与协调,不怕抱团做局。真正的强大,不是把对方按在地上,而是把规则写得公平,把路修得更宽。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