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心惊现“时光机”!不少人专程赶来打卡:把回忆打包回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21:35 2

摘要:10月16日,杭州151路无轨电车新车上线。在拱北小区总站,新亮相的复古主题无轨电车与服役多年的“青年”电车完成一场特别的“交班”。新老电车并排停靠,复古与现代的车身涂装,仿佛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唤醒了无数杭州人心中有关151的温暖记忆。

"

10月16日,杭州151路无轨电车新车上线。在拱北小区总站,新亮相的复古主题无轨电车与服役多年的“青年”电车完成一场特别的“交班”。新老电车并排停靠,复古与现代的车身涂装,仿佛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唤醒了无数杭州人心中有关151的温暖记忆。

正式上线的复古主题电车,化身“流动的博物馆”,引得不少人来打卡,仿佛坐上“时光机”,回到那段黄金岁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老杭州印象中的“辫儿车”151。

"

1960年秋,杭州开始筹办无轨电车,至年底初步竣工。1961年4月26日,胜利剧院举行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落成典礼,原拱宸桥至城站的1路公共汽车改为无轨电车,三年后延伸至南星桥。1977年末,1路电车改为51路,同时新增52路(南星桥至武林门)和53路(武林门至火车站)两条电车线路。1989年6月,51、52、53路线路编码更名为151、152、153路。同年9月28日,155路无轨电车正式开通,从和睦新村开往开元路口。

“到城里厢去”

我家住在卖鱼桥,外婆家住在鼓楼,每次去外婆家都要坐电车151。151起点站是拱宸桥,终点站曾有城站、南星桥、雄镇楼等。老底子的杭州交通线路单一,从拱宸桥往市中心的方向,也就只有电车151,而只要坐上往南边的方向行驶的151,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到城里厢去”。现在想来,这条线路在当时穿过了杭州城最热闹的地方,从十城门外到了十城门内。

20世纪60年代的公交车票是按照行驶的实际距离来定价的,比如从卖鱼桥到胜利(现在的胜利剧院)八分钱,到湖滨则要一毛钱,很多人为了省两分钱,即使要到湖滨也都会在胜利下车。从卖鱼桥到湖滨沿途经过米市巷、沈塘桥、半道红、武林门、延安新村、枪杆巷、胜利、湖滨。

151行驶到武林门附近时,几乎是它所承载的最大容量了,后面要再上车的乘客,就需要依靠他后面的乘客帮忙挤一挤,这场景就好比是电影《李焕英》中贾玲挤公交那样。再继续往南开,到湖滨这里又会稍微空一点。小时候对我而言“城里”的定义也许就是武林门往南的方向。

行驶中的151路电车

有香蕉位置的通道车

杭州人俗称的通道车,也就是铰接式公交车,由两节车厢组成,车厢中间有帆布和大圆盘连接,行驶的时候会转来转去。而在这个“通道”的两边各有一排三人座的“香蕉位置”。顽皮的孩子会乘着车辆转弯的时候,故意站到大圆盘处,喜欢弯来弯去刺激的感觉,还幻想着站到这个位置车辆在转弯的时候这些香蕉位置也能够随着车厢动起来。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151从拱宸桥一路“摇”到了雄镇楼。前段时间我在网络上发了一个关于电车151的帖子,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回忆杀”,有个网友戏谑道:151从拱宸桥出发,坐这个香蕉位置大概到哑巴弄的时候就要呕吐一次,到武林门吐第二次。似乎大家都对通道车的摇摇晃晃印象深刻。

坐151上班去

80年代,我妈妈在杭一棉上班,每天必坐的就是151。和我去“城里厢”相反方向,从卖鱼桥坐到拱宸桥。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妈妈一起去上班,我们在卖鱼桥车站等车,老底子不像现在有各种APP能查看到公交的所有讯息,那时候看电车有没有来的一个信号就是电车的两根电线,电线波澜不惊说明电车“直直”(杭州方言:大概还有很久才到的意思)没来。电线开始有动静了,就晓得车子要来了。

那时候城北过了大关桥,就没红绿灯了,一路畅通无阻。最喜欢在151的车里感受它翻越老大关桥时的惊险。而我妈妈最担心的则是转弯处“辩儿”掉下来,这就意味着上班要迟到了,我则幸灾乐祸地看着司机去挂“辩儿”,车上的都是老乘客,他们则在一旁议论纷纷:这个师傅技术好,闹,你看,一挂就挂上了。

老底子的151似乎是“大厂专线”,因为它沿途经过了众多国企大厂:浙江麻纺织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轧钢厂、杭州搪瓷品厂、杭州灯泡厂、杭州链条厂、新华造纸厂、杭州发动机厂、武林玻璃厂……

1998年,宁波路上的151路电车终点站

工匠精神

上半年参加7路公交车的一场直播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7路车“五朵金花”(长得比较好看的售票员)之一的贾文花女士。她说了很多关于公交车上工作的事情。她说售票员除了要卖票外,还需要充当“导游”的角色,时不时地跟大家介绍附近的站点。

公交售票员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工作,她们是掌管公交车票的“神”,每当看到她们拿着一本本的车票,我都羡慕不已,多么想拥有这些“车票”和“票根”。小时候印象中的售票员身上总是有一股特别好闻的“雪花膏”味,长得又好看,她们是我心中的“女神”形象。

时光流逝,曾经的公交之花们如今想必都已到了奶奶辈的年纪。她们让我对“工作”有了深刻认知——一辈子的电车人,秉持传帮带精神,全心全意服务于群众。想必这就是“工匠精神”。

当天上线的复古电车内,售票员为乘客发放定制纪念车票

现在的杭州,交通便捷得如同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地铁站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地下脉络中,熠熠生辉。与之相比,公交则似一条条温情的溪流,缓缓流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今的公交车上多是步履缓慢的老年人,或是仅需短途出行的乘客。而杭州人对“通道车”的那些记忆依旧还在,从未下车。

图源 拱宸

电车承载的城市记忆

和人文情怀从未走远

就像那两条“辫子”

连接着杭州的过去与未来

见证着这座城的变与不变

你有坐过辫儿车151路吗

有没有去打卡过这趟新时髦

欢迎评论区分享“回忆杀”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