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到现在都记得,是那个周二的晚上。我把手机备忘录里打好的那段长长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又给删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跟他说,今天午饭食堂阿姨没手抖,给了我一块特扎实的红烧肉;新买的那盆琴叶榕,居然冒了个小小的、绿得发亮的新芽;还有那部人人都说好的电影,看到
我到现在都记得,是那个周二的晚上。我把手机备忘录里打好的那段长长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又给删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跟他说,今天午饭食堂阿姨没手抖,给了我一块特扎实的红烧肉;新买的那盆琴叶榕,居然冒了个小小的、绿得发亮的新芽;还有那部人人都说好的电影,看到结尾,心里真不是滋味。搁在以前,这些都是我会一股脑发给他的“生活直播”,发完就拉倒,从没指望他能回点什么。
但那天,我盯着对话框里我们最后那条消息——三天前我发的一句“晚安”——胸口闷得像塞了团湿棉花,突然就没了劲儿。那种感觉,就像你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对着一个早就凉透了的灶台使劲吹气,以为能把那点火星吹成火苗,结果一扭头,才发现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要给你递根柴。那点可怜的温度,说白了,全是你一个人哈出来的热气。
一个念头,有点傻,甚至有点孩子气,就这么冒了出来:要是我不主动了,会怎么样?
于是,我就开始了这场现在想来挺蠢的实验。说实话,头两天最难熬。我把手机翻过来,屏幕朝下扣在桌子上,假装专心工作,但耳朵竖得跟雷达似的,捕捉着每一次细微的震动。可每一次,都不是他。我甚至闲得发慌,跑去骚扰微信客服,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就为了确认一下我的手机网络是不是坏了。
我脑子里给他编了一万个理由:是不是项目太忙了?是不是出差的地方信号不好?我把他朋友圈翻了个底朝天,最新一条是傍晚的风景照,配文“天气不错”。那一瞬间,我感觉胃里好像有块石头,“咕咚”一下沉了下去,又凉又硬。原来他有时间看风景,有时间发朋友圈,就是没时间回我一句“收到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手机彻底安静了。我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一点一点地落回了肚子里,沉甸甸的。我再也不用绞尽脑汁为他找借口了。事实就摆在眼前,清晰得有点残忍:我在他的世界里,大概就是个背景音。他习惯了我的存在,甚至可能还挺享受这种不用费心回应的热闹。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当我这边按下了静音键,他那边,不痛不痒,日子照过。
就在我快把这事儿忘干净的时候,大概是半个多月后的一个深夜,手机突然亮了。是他。我承认,那一刻,我的心跳还是漏了一拍,居然还有点不争气的期待。
我点开,对话框里躺着一句:“我盯着那行字,眼睛有点发酸,最后却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不是开心的笑,是那种混着荒唐和自嘲的笑。我这半个多月的内心大戏,那些自我拉扯和最终的清醒,在他那儿,就值一个投票链接。感觉就像你把一件珍藏多年的宝贝小心翼翼地捧给一个人看,结果他掂了掂,问你:这盒子结实吗?能不能借我垫个桌脚?他不是想起了你这个人,他只是想起了你的“功能”。你看,真正在乎你的人,是受不了你杳无音信的。你的沉默,会让他心里发慌。他会忍不住来找你,不图你什么,就是想确认一下——你还好好的。那种下意识的紧张,是装不出来的。
现在想想,用“断联”这招去试探人心,说真的,挺傻的,更像是一个人走投无路时,硬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好让自己彻底死心。它不是什么高明的计策,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把对方,也把那个拼命演独角戏的自己,照得一清二楚。
从一段需要你踮着脚、拼命够着的关系里走出来,刚开始会疼,但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而那个在我静下来的时候,会有点慌,会跑过来问一句“你怎么了”的人——我想,这才是那个我愿意把以后所有鸡毛蒜皮,都说给他听的人吧。
来源:河边快意钓鱼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