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之腾:2015年3月,创立徐之腾艺术空间;重庆江北区美协顾问;重庆南岸区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南岸区政协书画院画家;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会员。为艺术家和收藏家搭建交流平台;把中国艺术家及中国书画艺术介绍到国外。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以上梅瓶器身上,由古代瓷绘艺人
刻划有甲骑具装纹饰
画面中一武士身着盔甲
左手挥动着长号,右手拿着缰绳
金戈铁马,威风凛凛
驰骋在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立面图》
甲骑具装
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历朝历代的甲胄又有什么不同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甲骑具装
关于甲骑具装
北魏《甲骑具装陶俑》陕西省博物馆藏
甲骑具装,即人甲和马甲的合称
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
《宋史·仪卫志》记载:
“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甲胄即盔甲、铠甲
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
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
《"宋史·仪卫志"古籍书》局部
北周《彩绘甲骑具装陶俑》
在古代,随着冷兵器的不断发展
人类相互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战争的过程就是消灭敌人保护自己
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
保护自己的生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甲骑具装诞生了
商周《青铜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甲骑具装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防护用的甲胄可以说
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
中国古籍中时常能看到甲胄的身影
秦《身穿高级军官甲的将军》秦始皇陵兵马俑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甲骑具装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甲骑具装的数量很少
直到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才逐渐增多
南北朝和隋朝是其黄金时期
并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兵种
甲骑具装消失于隋唐时期
在中国从十六国到隋流行了300多年
《东汉重装骑兵》
汉《铁甲》河北省博物馆藏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在中国历史上,从三国到西晋之后
是大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当时南北双方都有大量步兵
这使得冲阵作战成为常态
由于骑兵在冲击步兵军阵时
会受到密集的箭矢,以及密集的长矛
战马及骑士非常容易受伤
甲骑具装因此广泛应运而生
《赵王司马伦像》
《西晋八王之乱战场画面》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中
骑士和战马都披铠甲的“铁骑”
日益成为主力兵种
当时第一支投入战争的铁骑军队
来自赵王司马伦,史书记载这支军队
“精甲曜日,铁骑前驱”
北魏《甲骑具装武士俑》洛阳老城元劭墓出土
《西晋永嘉之乱》
此后,甲骑具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如前赵皇帝刘曜
“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为亲御郎,
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
永嘉六年(312年)12月
王昌、阮豹进攻石勒的襄国,大败
“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
南朝《甲骑具装画像砖》江苏丹阳金家村南朝墓出土
北魏《甲骑具装陶俑》大同博物馆藏
南北朝《头带冲角胄,身穿早期明光甲武士》绘画
甲骑具装武士俑在北魏时期非常流行
西域人将甲骑具装和优良战马带入中国
使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彩绘甲骑具装武士俑在中原地区出现
说明中国的甲骑具装
继承了西域甲骑具装的优点
加上中原地区发达的生产能力
甲骑具装在北魏时期数量激增
《隋末罗艺将领画像》
汉族甲骑具装最辉煌的时代是隋朝
当时罗艺大将指挥的五千具装甲骑
人马皆披重甲,辅以轻骑兵锐不可挡
此处五千是指战兵
实际一个具装甲骑配有1-2名仆人及驽马
非战斗时驽马来驮运装甲兵器等
同时,这五千具装甲骑也是倾大隋之力打造
明光铠、马槊、骑士、马匹、重甲
都是非常耗费时日以及钱粮的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北魏《甲骑具装陶俑》大同博物馆藏
自五胡十六国时期
实用化的双边马镫出现后
冷兵器战场上的“王者”兵种
人马皆披厚甲的超级重骑兵
甲骑具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
横行于其后的南北朝大乱世的战场上
唐《彩绘贴金甲骑具装俑》唐德太子幕出土
《“隋书”古籍书》局部
但到了唐朝
唐军的主要对手却变成了
以突厥军为代表的游牧政权的骑兵
按《隋书》中的记载
书中突厥骑兵是这样描写的
“来如激矢,去若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
南宋《彩绘武士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北宋《甲胄图》武经总要插图
《突厥骑兵图》
由上图可见,突厥骑兵
是标准的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手段
以“来无影去无踪”的机动性见长的轻装骑兵
据当代学者考证
突厥军中战马披马铠者仅占总数的1/20
且其铠甲多为皮甲,而非金属甲
突厥骑兵是一支标准的轻骑兵军团
元《蒙古进攻巴格达图》
元《武士石刻》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所以说,唐以后汉族便很少使用重骑兵
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凭借着速度、轻便
和易装备取代了笨重的重骑兵
甲具重骑兵因机动性问题
逐渐被马不披甲的轻骑兵所取代
甲骑具装从此在中国历史中逐渐消失
元《铁胄图》宁县博物馆藏
13世纪日本绘画《忽必烈士兵身穿豪华的中式长袍和扎甲》
重骑兵和轻骑兵的主要区别
在于装备、作战方式和战术作用
重骑兵由于人马都穿戴了重甲
所以防御力极佳,而且跑起来之后
速度和力量的结合造成的冲击力更大
缺点是人或马都容易感到疲累
而且跑起来的加速时间也更长
轻骑兵的战马和骑手穿戴少量的衣甲
为了速度甚至不着甲,防御力差
但极其灵活,像游牧民族作战的狼群战术
就是利用了轻骑兵的速度优势
明《身穿着布面甲的明军骑兵》平番得胜图局部
清仿明《努尔哈赤的红闪缎面铁叶甲》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重骑兵的辉煌延续到唐代
随着轻骑战术的发展
甲骑具装在军队中的作用日益衰微
当然作为骑兵部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马都披铠的重装骑兵
也还是保留在滞后封建军队之中
甲骑具装在实际战争中的使用逐渐减少
但在礼仪和仪仗中仍然有所保留
清《镶黄旗布面甲》
在历史上甲骑具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军事技术的进步:甲骑具装的出现
标志着军事装备的先进性和多样性
战国时代的甲骑具装
包括铁制的盔甲、护手、护膝等
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骑兵装备体系
显示了当时军队的装备水平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清《正白旗布面甲》
骑兵重要性的提升:甲骑具装的出现
提高了骑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使他们成为战局中的关键力量
甲胄的保护也使得他们能够在战斗中
更加坚韧和持久
晚清《身穿布面甲的官员》
清《乾隆皇帝布面甲搭配的头盔》
军事战略的细化和专业化:
战国时的甲骑具装表明当时的军事战略
已经趋向细化和专业化
注重保护骑兵和马匹在战斗中的生命安全
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军事变革和装备进步为后来
中国军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意义
《宋元鳝鱼黄釉甲骑具装纹梅瓶平面图》局部
《身穿新建陆军礼服的段芝贵》
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甲骑具装不仅是军事装备的体现
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反映
它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综上所述,甲骑具装在中国历史上
具有重要的军事、文化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关于甲骑具装历史
汉《蚩尤画像图片》
上古传说中
蚩尤是甲胄的发明者
但在真实历史中
甲胄不可能是一个人发明的
而是在长期不断的部落冲突中产生的
西汉《错金银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先秦古籍中
多以犀牛皮制品作护身甲的记载
如《国语,晋语》就有记载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
以封于晋”,这里的“兕”
指犀牛一类的动物,此句的意思是
“把射死了的犀牛皮制作成了大甲”
商《武士图》绘画
中国考古发现年代
最早的甲胄实物来自商代
1935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墓道中
发现了皮甲残迹
由此向世人证明,早在殷商时代
武士们已有专用的防身甲胄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甲胄复原模型》湖北省博物馆藏
商《青铜胄》大洋洲商墓出土
据相关文字记载
商代军队由贵族、族人及自由民组成
也有奴隶在军队中服杂役
商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已很发达
已经可用青铜胄和革甲作为防身的装备
战国《镶玛瑙管“凹”字形铜甲》云南省博物馆藏
春秋到战国时期
是规模有限的争霸战
过渡到残酷惨烈的兼并战的过程
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列国用甲量剧增
从而导致大量犀牛被捕杀
战国时期军士身甲的覆盖率已相当高
形成了由胸甲、裙甲、甲袖
和盔甲组成的完整甲胄
战国《青铜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战国《菱形青铜甲片》中国工业博物馆藏
进入战国时期
不仅戎装、身甲不断进步
军士们保护头的盔胄也有了革新
并有了新的名词:兜鍪
兜鍪在历代记载中有时等同于胄
有时指由胄与顿项组成
战国后期,随着春秋晚期出现的
生铁冶炼金属技术逐步成熟
兴起了新一轮的军备革命
铁制兵器、铁制甲胄先后问世
战国《铁兜鍪》河北易县燕下都墓出土
秦《彩色兵马俑》
秦代时期的铠甲种类繁多
甲衣多样化是其一大特点
这表明当时的铠甲设计不仅注重实用性
还考虑了不同的作战需求和环境
秦代的铠甲主要采用青铜、铁等金属材料
以及皮革等有机材料
这些材料的选择既考虑了防护性能
又兼顾了重量和灵活性
秦《石制甲》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秦甲士示意图》
以上甲士身披甲胄为秦始皇陵兵马俑
石甲胄坑出土的石制甲胄款式
图中甲士配长青铜剑
此时的甲胄,身甲、披膊、胄的防腐
都较成熟,但腿部仍缺乏防御
秦《石制胄》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西汉《穿有胸甲的步兵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西汉《鱼鳞扎甲》齐王墓出土
西汉初年汉军的甲胄及戎服皆承秦制
汉代甲胄的形制以札甲为主
札甲因甲片形似书札而得名
在材质上与前朝秦代有所不同的是
秦代主要以皮革制甲
汉代铁制甲衣列装军队的数量大幅度提升
汉代甲胄的样式多样
既有贵族使用的金银铁甲
也有普通士兵使用的玄铁甲
汉代甲胄的防护能力较强
能够有效地保护穿戴者的身体
西汉《彩绘指挥俑》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出土
西汉《金银饰铠甲结构示意图》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
从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铠甲来看
齐王铠甲的披膊形式
可以认为其较多地继承了
秦代武士俑披膊上表现出的特点
同素面甲铁胄同样是用鱼鳞甲片编缀而成
外形像一个圆锥形,顶部不封口
其形制是前所未见的
《西汉骑兵俑》
《东汉时期画像砖上的甲胄》
东汉末年,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制造铠甲
陈琳 《 武库赋 》 中记:
“销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
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檎流光”
即是对这种铠甲的描述。
北魏《壁画中的甲骑具装》
《古代甲骑具装图》
北魏《重骑兵武士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未到三国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
我国铠甲主要类型基本上是在此时期产生
如:三国时曹植在其《先帝赐臣铠表》中
就列举了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
其中,明光铠是最为重要珍贵的铠甲
这种铠甲因为胸前和背后
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很像镜子
反射太阳光即发明光
正如汉代镜铭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所以称为“明光铠”
北魏《绿釉彩绘甲骑具装俑》大同市博物馆藏
南北朝《重骑兵俑》
据文字资料证实,南北朝时期的骑兵
常常数以千万计地装备具装铠
《晋书·姚兴载记》记载
姚兴击败乞伏乾归时,“收铠马六万匹”
可见人马都披铠的重装骑兵
是当时军队的主力
北魏《甲骑具装俑》法国巴黎塞努奇博物馆藏
北齐《骑马武士俑》
《南北朝具装铠示意图》
南北朝时标准的马铠,由六个部分组成:
a 面帘用以保护马头,b 鸡颈用以保护马颈
c 荡胸用以保护马胸,d 身甲用以保护马腹
e 搭后用以保护马臀
f 寄生其作用可能是保护骑兵后背
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
上述6 个部分构成一领完整的马具装
外加骑乘用的鞍具和马镫 g
北齐《加彩骑马武士俑》
北周《甲骑具装俑》宁县博物馆藏
西魏壁画《骑兵身披裲裆铠,战马披具装铠图》
唐《身穿明光铠的三彩武士俑》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甲胄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种类繁多、形制多样
工艺精湛、装饰性强以及影响深远
这些特点使得唐代甲胄
在中国古代甲胄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唐代甲胄,用于实战的
主要是铁甲和皮,除铁甲和皮甲之外
唐代铠甲还有绢布甲
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
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
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
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唐《重骑兵彩色塑像》
《“唐六典”古籍书》局部
根据《唐六典》记载
唐代共有13种甲胄,包括明光甲、光要甲
和细麟甲、山纹甲、乌锤甲、白布甲
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
及锁子甲、马甲,合称唐十三铠
《武士出行图中的唐军武士形象》莫高窟壁画局部
唐《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陕西西安长乐公主墓壁画
唐《彩绘贴金兜鍪甲骑具装俑雕塑》懿德墓出土
《晚唐明光铠》绘画
唐代甲胄形制多样,既有金属甲如明光铠
也有其他材质的甲如白布甲、皂绢甲等
每种甲胄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穿着场合
唐代甲胄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例如明光铠的甲片经过强烈抛光处理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唐代甲胄不仅注重实用性,也注重装饰性
唐代甲胄对后世甲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宋朝的甲胄
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甲胄设计
五代十国《后梁浮雕武士石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甲胄图》武经总要插图
南宋《身穿宋式铠甲的武士》贵州省博物馆藏
在宋代,甲骑具装并没有完全消失
但在军事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有限
宋朝的军事策略更侧重于
步兵和弓箭手,而不是骑兵
尽管如此,宋朝仍然保留了一些
甲骑具装用于宫廷礼仪和仪仗队
宋《穿着宋甲的薛仁贵像》
北宋《仪仗彩色甲胄图》大驾卤簿图书局部
《辽国身穿铁扎甲的武士图》绘画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
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
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
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
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
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
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
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
宋《执斧武士石刻》四川宋墓出土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
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
和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
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
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
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也会受到影响
元《忽必烈的军队过扬子江图》
元《蒙古骑兵将领铁胄》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他们本身就有强大的骑兵传统,然而
元朝的甲骑具装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甲骑具装传统
不过,元朝的甲骑具装
在样式和功能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
《蒙古重骑兵及其装备示意图》
《描绘成吉思汗及蒙古士兵的绘画》
《蒙古皮铁罗圈甲》绘画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皮铁罗圈甲等
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
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
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
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西藏甲胄扎甲》
扎甲在中原地区被淘汰后
却在西藏保留下了工艺
该甲胄为为四瓣头盔,细铁叶扎甲
堪称中国最后的扎甲
《明代锁子甲图》
到了明代,甲骑具装在军事上的作用
已经几乎完全消失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依赖于火器和步兵
骑兵的作用相对较小
尽管如此,明朝的宫廷礼仪中
仍然可以看到甲骑具装的身影
它们更多地被用作象征性的装饰品
《明代神机营五十七人对》
明 商喜《关羽擒将图》
以上明代商喜描绘的《关羽擒将图》
图中关羽、周仓等人
所穿的甲胄并非东汉末年款式
而是宋明之风格
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这样的铠甲
明《戎服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出警入跸图》
描绘了万历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况
在画卷中可看到不少明代甲胄
图中凤翅兜鍪变成了小凤翅
分体甲变成了直身长甲
尽管还保留披膊,但臂鞲已经消失
甲胄附件只剩下胸前的彩色排穗和圆护
但这种大汉将军甲是少数
明《万历皇帝铁甲》定陵出土
《明大汉将军甲胄里面为红色织锦飞鱼服》
清《乾隆皇帝大阅甲胄》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
满族人本身就有骑射的传统
然而,清代的甲骑具装
已经完全失去了军事意义
成为了纯粹礼仪用品,清代的甲骑具装
在样式和材质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它们更多地被用作
皇家狩猎和庆典活动中的装饰品
《清代甲胄》
清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大阅图》由清代画家郎世宁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1739年
身穿明黄缎华丽甲胄乾隆皇帝
在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的场景
皇帝身上的布面甲
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清《图中武士所穿布面甲有明甲与暗甲两种》
清《将领所穿的布面甲》
以上清代将领所穿的布面甲
制作于十八世纪
纹饰华丽,当为将领所穿
该甲为分体布面甲
也是清代布面甲的最终形制
清《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以上《乾隆皇帝大阅图,列阵》
由清代画家郎世宁所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了1739年乾隆皇帝
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的场景
图中大部分八旗军皆身穿布面甲
清《镶蓝旗布面甲》
综上所述,唐代以后的甲骑具装
在军事上的应用逐渐减少
但在礼仪和仪仗中的作用
却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每个朝代的甲骑具装
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身穿禁卫军制服、佩戴双龙宝星的郡王衔贝勒载涛》
晚清《新建陆军制服》
进入民国时期,传统的甲胄
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因此完全被淘汰
然而,甲胄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仍然在博物馆、历史研究中保留下来
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文化
和工艺技术等的重要资料
《清廷新军所穿的“彰得排骨”照片》
徐之腾:2015年3月,创立徐之腾艺术空间;重庆江北区美协顾问;重庆南岸区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南岸区政协书画院画家;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会员。为艺术家和收藏家搭建交流平台;把中国艺术家及中国书画艺术介绍到国外。
徐之腾艺术空间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一点资讯,搜狐,新浪微博,腾讯视频,小红书,哔哩哔哩,快手共11个网络平台。
百度徐之腾艺术空间的栏目
1. 艺术家客厅 2. 中英艺术直播 3.书画学习园地 4. 色粉学习园地 5.速写天地 6.水彩天地 7,之眼看世界 8.凤凰丘山 9,四川省油画学会系列 10,收藏天地,11.当代艺术。12、艺术教育 13、当代艺术评论
学术支持:
重庆市艺术美学学会
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
徐之腾艺术空间
战略合作伙伴
一点资讯
搜 狐
新 浪
https://weibo.com/xyp6464/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is_all=1
张大千美术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学习和交流
来源:徐之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