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穷啊,楚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8:34 2

摘要:楚国本就不富饶,又被周公奔楚这么一折腾,开国之初那是真的穷,穷到什么地步呢?

穷!是真的穷。

楚国本就不富饶,又被周公奔楚这么一折腾,开国之初那是真的穷,穷到什么地步呢?

说一件真事。

楚国建国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祭祀,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于是,熊绎就建了一个宗祠用来祭祀先祖,结果宗祠建好后,却发现没有祭祀用的牺牲,并且这个牺牲是要有讲究的。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也就是说,天子祭祀用的牺牲是牛、羊、猪各一头,诸侯用羊、猪各一头。

结果,楚国羊也没有,猪也没有,穷神来了都得哭着回去。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熊绎灵机一动,亲自带队去旁边的偌国去偷,结果羊和猪没偷到,反而偷了一头牛。

诸侯祭祀是不能用牛的,因为僭越了天子礼仪,旁边有监国盯着呢,但又怕偌国人发现了来讨还,到时恐怕连牛毛都没有了。

于是,熊绎只得趁监国睡熟之际,连夜将牛宰杀后祭祀。

后来,楚人就形成一种习俗:祭祀都在夜里进行,也称为“夕”。

《楚居》记载: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

接上一章节内容,说道熊绎给天子进贡。

熊绎给天子进贡还真不知道贡什么,家徒四壁极为贫寒,好在周成王也很体谅,吩咐熊绎多准备些特产苞茅,到时在滤酒环节手脚勤快点就可以了。

另外,再把那个桃弧棘矢也多带点,这玩意辟邪,周人讲究这个。

于是,熊绎就拖着这些草本植物,千里迢迢、跋涉山林,前往岐阳觐见周天子。

你有没有被人瞧不起过?

一定是有的,因为人之常情。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很简单:你很穷。

唯有国家强大且富饶,方能使世人为其文化与历史所折服。同理,一个人也只有富贵了,方可展现他的内在价值,并赢得尊重。

否则,你的学识、你的善良、你的志向以及你内在的所有特质,都显得相当卑微——这就是现实。

楚国一穷二白,国君熊绎备受委屈。

岐阳会盟,熊绎没有享有同其他诸侯一样的待遇,而是被天子另行安排其他“重要”工作:置茅、设表、守燎

说的好听点叫做“重要”工作。

说的难听点,就是负责滤酒、会场布置以及和鲜卑人一起守燎。

这样的安排也并无不妥,勤快点工作,以获取天子和诸侯的认可,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关键在于能够融入集体,不被视为局外人就行。

然而,令熊绎始料未及的是,最后诸侯歃血为盟环节,竟未允许熊绎参与。

天子回礼的时候,也没有熊绎的份。

《国语·晋语》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这踏马的就不是那回事了。

我可是你天子册封的诸侯啊,楚国之主啊!

这太踏马的欺负人了。

会场中的所有人,上包括天子,下包括那个鲜卑人,都把熊绎视作蛮夷之人。

不管你的身份是男爵、子爵还是侯爵、伯爵,只要你贫困落后,你就是落后的蛮子,爵不爵的与你无关。

堂堂的楚国国君就这样在周室打杂了一个多月,熊铎的内心一定是非常屈辱的。

没办法,谁让你穷呢?

人穷受气,国衰挨打。

回国后,熊绎解下初封时的荣耀,满腔怒火隐忍不发。

他郑重告诫楚人:

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力以赴推动生产发展,积极开疆拓土,早日实现楚国的强大,将贫穷落后的帽子甩到中原那边去!

熊绎还真的是说到做到,他亲自驾乘简陋的柴车,身着朴素的衣服,在未开发的荒野中搭建居所,带领楚人开垦山林、开辟土地,为族群拓展生存空间、奠定发展之根基。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这就是成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由来。

筚路蓝缕,是楚国立国之魂。

以启山林,是楚国开疆之本。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人以生动的形象定格了华夏民族“于蛮荒处辟天地、于困苦中铸辉煌”的奋斗姿态,更是成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但对当时的楚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开荒。

开垦荒地,扩大耕作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军队和牲畜。

什么是荒地?

蛮荒野外、山林沼泽、盐碱荒滩,人烟罕至、鸟不拉屎的无主之地。

楚都丹阳,地处荆山。

当时全国的森林平均覆盖率在49.6%,南方高达90%以上,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树,植被极为茂盛。

除了高大茂密树木之外,荆山还盛产一种让人寸步难行的落叶灌木,名为“荆”,也就是“负荆请罪”中廉颇背的那玩意。

“荆”又通“楚”,“荆楚”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熊绎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楚地除了树就是荆,适宜耕种以推动发展的土地极为有限。

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填饱肚子的问题。

只有吃饱了,才能干与吃无关的事情,比如基础建设、比如开疆拓土、比如农桑畜牧、比如学习思考等等。

单靠狩猎采集是不行的,周国对狩猎管的比较严,冬春两季禁止狩猎,平时更不许有掏鸟窝、射杀雌性动物的行为,这在《周礼》《礼记》中都有相关记载。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有人都去狩猎了,坐吃山空。

就算周天子睁只眼闭只眼不管你,山林狼虫虎豹经常出没,碰见这些常见的高风险物种,基本玩完。

就算运气好,蛇鼠蚂蚁和毒虫毒蚊也烦不胜烦,不幸被叮咬几口,染了毒害了病,轻者躺个十天半月,重者丧命。

要记住你是去打猎物的,不是去给猎物当口粮的,一家人都等着你平安回来。

狩猎采集虽然简单,但百姓基本都在饥饿和生命边缘挣扎,对一个小国来说,很难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靠狩猎走上强大的。

并且,狩猎文化发展不了文明。

只有带领大家进入农耕社会,通过稳定的耕种,才能大规模的发展人口、经济、军事和畜牧,国家才能走向富强,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熊绎想引领楚国走上强国之路,必须要带领楚人大力发展农耕,必须启林开耕,必须开垦荒地。

并且在那个时期,人们的思维最为单纯质朴,认可的就是你那块地,唯有拥有土地,才能被周天子和诸侯正式视为群体中的一员,进而获得接纳,就像今天在城里买房一样,拥有房产,便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格凭证”。

古今一个道理。

好,我们开始!

就跟开发楼盘得看风水一样,熊绎想要开荒,首先就要学会选地:是山地?还是洼地?

山地缺水,当时灌溉水平落后,农作物也不耐旱,收成基本靠老天爷下点雨。

雨下少了颗粒无收,下多了冲毁农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洼地多沼泽,沼泽之下你也不知究竟藏着什么,可能有坚硬的树茬、尖锐的蚌壳螺尖、锋利的石头,一脚踩下去……

这个时候你不禁感叹:还是中原好啊,地势平坦,土质松散,贴着地面将杂草、藤蔓、灌木聚拢铲断,稍加清理,就是上等的良田!

于是,楚人萌生了去中原的梦想。

熊绎没有白日做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的楚国只是一个四线小国,说的难听点还只是一个部落,你凭什么跟姬姓大户们争?

只有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开荒的地点,除了大致平整点外,还要临近水源,方便灌溉。来来回回挑水不仅辛苦,一天时间也就废了。

求天不如靠己,有条件最好是挖井、修建沟渠来保证对谷物的浇灌。

还别说,那个时候的人已经掌握了挖井技术。

《谷梁传》记载: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假设水源问题熊绎已经解决好了,开荒首要一步就是清理土地。

清理土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伐树。

就算是现在,伐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碗口粗的用锯子至少十来分钟,四五棵下来,胳膊酸的发肿。遇见稍微粗一点的,斧子电锯轮番上阵。

荆山原始地貌,身板宽的大树比比皆是。

那个时候别说锯子等趁手的工具,连铁具都还没出现,你拿什么伐树?

青铜器具不行,一板子下去,还没在树干上留下印儿,自个儿就碎了。

青铜更是祭祀之物,非常的宝贵,你用来伐树?

点把火烧一烧行不行?

视情况,荒地可以,山林不行,小风一刮,火苗子漫空飞舞,引发了山火把自己烧死了怎么办?

就算没烧死,老百姓做饭和取暖的干柴咋办?林子里动物都烧没了,如何改善生活,如何缝制一件抗寒的衣服?

每座山都有产权,不小心把别人的山烧了,你要负责赔偿,不想赔就打一架。

打输了活该,打赢了理亏。

并且古人对自然很敬畏,从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就可看出国家对环境保护有多严苛:“毋伐树木,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破坏环境是要砍头的,比现在的严多了。

普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财产,人迹罕至的荒林大泽也是天子的,熊绎率楚人开荒也不想树大招风,一把火把王师招惹来了找谁说理去?

天高皇帝远,跑远点去开荒?

国监制度和命卿制度让你无时无刻都处在周朝视野之中,一举一动都被周天子拿捏的死死的。

老老实实想办法,先把树伐了才是正经事。

问题又来了:就算树干一下子伐倒了,树根怎么挖?

一颗胳膊粗细的小树,地下根系往往两三米,一撅头下去,被树根、泥巴等紧紧吸住,拔出来都费劲,还怎么挖?

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撅着屁股一铲子一铲子往下刨。

受点累总比受点气好。

经过长时间的“挖、砸、刨”等艰苦劳作,熊绎带领楚人开出来一大片的土地,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望着满地大小不一的坑坑洼洼,他知道他将面临另一个全新的挑战:平整土地。

上等的良田,除了要连绵成片的,还要平整,那才是值得投资的优质资产,回报率更高。

地势不平整,夏天一下雨,暴雨洪水带着高处的土壤往低处泛滥冲刷,把庄稼冲个七零八落,侥幸没死的也活不长。

你心里骂了句“中原真他妈好”,然后往手心吐了口唾沫,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平整。

别以为这比伐树轻松,一看就是没种过地的。

挖土方是农活里面最累的。

把小山包的山顶部分削平,一担子一担子挑到低洼处,把低的部分填起来,并垒出田埂。

再精壮的汉子也要脱几层皮。

终于到了最后一步:养地,采取施肥、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地肥力。

把“生地”养成“熟地”。

用牛将地深耕一遍,用农具细细把地翻一遍,大块土壤打碎,草根除净,打赤脚在地里小心踩一踩,把石块、骨物等锐物甩的远远地……

对不起,楚国暂时还买不起牛,只能人力上。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化肥没有,大伙儿回家起茅厕,挑着百十斤粪肥一颤一颤的往地里走……

把晾晒一冬的杂草灌木枯叶烧成草木灰,增加土壤的肥气和养分……

再来回耙几遍,耙的平平整整……

什么是刀耕火种?以上就是。

开荒结束,擦一把汗,收工!

我写出来的困难很多,但实际上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

熊绎率领楚人开荒,最大的困难不是工具,是什么?

粮食。

楚人为什么要开荒?

家无隔夜之粮。

也就是说,熊绎开荒既要考虑季节,也要考虑家里粮食的存量,有多少粮食就能干多少活,一旦断顿,这事就得停。

必须要先攒够开荒人口半年消耗的粮食。

粮食从哪来?

不知道。

但我们可以查到当时的亩产大概是多少?

《管子·轻重甲》记载: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百亩”折合成今制大约31亩,“锺”是容量单位,折合稻谷80千克。算下来平均亩产50多千克。

这个产量代表了公元前六世纪的平均水平,熊绎那会儿连春秋都不是,得往前走个三百年,那个时候的农作物产量更加感人。

来看看亩产50多千克什么概念?

春天播种,人工点播光种子就要两三千克,因为种子质量没法保证,所以一个窝里要点两三粒种子,确保出苗率。

那时楚人食物匮乏,吃不上肉,油水缺乏,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不足,加上天天出苦力,胃口奇大,一顿需要吃两斤左右才能吃饱,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月要吃掉一亩半的产量,一年至少要耕种20亩地才能养活自己,还得是风调雨顺。

这个数字不是瞎编的,干农活一顿两三斤很正常,

《汉书·食货志》记载:食,人月一石半。

一石半为90千克,一天3千克,一顿正好1千克,2斤。1斤应该能勉强苟活。

你除了吃,还要交税、祭祀、穿衣等日常开支,裤衩子都赔光了。一旦遇上个风灾旱灾,到了秋后可能颗粒无收。

所以开荒第一年,只能先种点豆子,不指望产量,能肥肥地就行。

等于这一亩地开出来,想要见到真正的粮食,得等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

达不到人均20亩也没关系,一般来说农忙也就四五个月,剩下时间你可以去钓钓鱼、打打猎,打打牙祭,补充家用。

到了冬季,你想继续开荒也不行,土层冻的梆硬,一撅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儿,震的手生疼,效率还不高。

有这种拼命的劲头,还不如去打仗,把别人家的东西抢过来。

所以,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战国之前,战争大约都发生在冬季。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熊绎的一生,除了封了个子爵,剩下工作就是开荒。

他儿子熊艾比他老子还苦,开了一辈子荒。

近半个世纪,父子俩凭借在开荒中所展现出的坚定决心、无畏勇气、顽强毅力以及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亲手奠基了八百年楚国之基业。

时至今日,我们对开荒的习惯几乎是刻在基因里了,仍然把土地当宝贝,看到有空闲荒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好的地啊,不种上稻谷、麦子、菜实在是可惜了!”

中国人基因中最深刻的记忆就两字:

饥饿。

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拼搏而来,当我们对身边拥有的一切逐渐习以为常,乃至理所当然,似乎中国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时候,就是到了我们应当深刻反思的时候。

来源:躺在屋顶数星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