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说得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话跟刻在农户心里的钟似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秋分节气才是种小麦的黄金窗口期,早了晚了都不踏实。可今年大伙儿都看在眼里,寒露都过去十多天了,眼瞅着霜降的脚步越来越近,村里不少地块还是光秃秃的,压根没
发现没,今年河北农村的小麦播种时间普遍往后拖了不少,这事儿搁往年可不常见,到底是咋回事呢?
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说得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话跟刻在农户心里的钟似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秋分节气才是种小麦的黄金窗口期,早了晚了都不踏实。可今年大伙儿都看在眼里,寒露都过去十多天了,眼瞅着霜降的脚步越来越近,村里不少地块还是光秃秃的,压根没见着小麦播种的动静。这急得人心里直打鼓,到底是啥原因让农户们迟迟不下种呢?
最直接的原因,得先说今年这磨人的天气。入秋以来河北的雨就没怎么停过,一场接一场的连阴雨把地里浇得透湿,有些低洼地块甚至积了水,脚一踩就是深深的泥窝子。冀中南那些“小麦—玉米”轮作的主产区更头疼,玉米收获本来就因为雨天推迟了,地里的秸秆还没来得及处理,土壤又黏又湿,轮式播种机一进去就陷车,根本没法正常作业。我老家隔壁村的王叔就愁坏了,前阵子天天扛着铁锹去地里看,土块一捏全是黏糊糊的泥团,他叹气说:“这哪是种地啊,简直是和稀泥,播种机进去就得‘趴窝’,只能盼着天放晴,把地晾得硬实点再说。”省农业农村厅都特意说了,这种情况得先疏通排水渠,实在不行还得用水泵抽排积水,等墒情合适了才能动农机,急也没用。
除了天公不作美,农户们心里还有本“经验账”,这账里藏着对暖冬的“后遗症”。前几年碰上暖冬的时候,不少人按秋分的老规矩播种,结果秋天气温一直跟春天似的暖洋洋,小麦出苗后蹭蹭疯长,苗儿长得又细又高。为了不让这些旺长的麦苗过不了冬,农户们得蹲在地里割麦苗,甚至搬石头压苗,折腾得够呛还不一定能保苗。有了这教训,大伙儿心里就有了谱:现在气候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节气的“准头”似乎也往后挪了点。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社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事儿,在暖秋暖冬的大背景下,北方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其实能适当放宽,晚播点反而不容易旺长,还能稳产甚至小幅增产。就像村头的老支书说的:“与其早种了操心旺长,不如晚几天播,麦苗长得敦实,过冬反而更稳当。”
不过这几天,农户们的心态可算从“不急”转成“真急”了。前阵子北方不少地方飘了初雪,河北的气温也跟坐过山车似的往下掉,昨天还穿外套,今天就得裹棉服。地里的积水虽然慢慢干了,但温度一降,播种的窗口期就越来越短了。这时候大伙儿才真正慌了神:霜降一过,夜里的霜气重得能打蔫草木,要是再不下种,小麦种子埋进土里,要么发芽慢,要么出苗后扎根浅,寒冬一到准保冻得蔫头耷脑,来年收成更没指望了。我 cousin 家昨天就全家上阵抢种,他说:“之前盼着天放晴,现在晴了又怕温度降,这种地真是跟老天爷掰手腕,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
其实种小麦这事儿,从来都是“天时地利缺一不可”的活儿。雨天给了土壤好墒情,却耽误了播种时机;暖冬的经验让农户学会了避害,却也得拿捏好晚播的分寸。好在现在有科学技术托底,省农业农村厅和农科院的专家早就给出了晚播的“救命招”:地里太湿就优先旋耕别深翻,晚播一天就每亩多撒一斤种子,用包衣种子防病虫害,播种深度控制在3到4厘米,再施足底肥。就像有农户说的:“以前晚播就愁得睡不着,现在有专家指导,知道咋补回来,心里踏实多了。”
这几天天气总算放晴了,河北各地的农户都在跟时间赛跑,履带式播种机在田里来回穿梭,连老人都拿着锄头在旁边帮忙平整土地。毕竟对庄稼人来说,小麦种子埋进土里的那一刻,悬着的心才能真正落地。希望大伙儿都能赶在霜降前播完种,也盼着来年开春这些晚播的小麦能扎根稳、长势旺,给农户们带来沉甸甸的收成。这农业生产的学问,从来都藏在对天时的顺应里,也躲在对地利的利用中,更落在农户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
来源:小白看世界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