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还有个"北山涧",那里发现过一亿年前的恐龙脚印化石,专家考证是白垩纪时期留下的。这些"大脚印"成了当地的标志,也让北古寨村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村里还有条"红石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用马陵山的红石头垒成的灌溉渠,像一条巨龙穿村而过,浇灌着周围数十万亩良田。这条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咱们今天聊聊东海县、灌南县、灌云县的一些村庄,看看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以及这些名字背后反映的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北古寨村位于东海县山左口乡。这个村子的名字有个"古"字,一听就有些年头了。据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把马陵山脉切断形成了沭河,村子就在沭河南岸。
村里还有个"北山涧",那里发现过一亿年前的恐龙脚印化石,专家考证是白垩纪时期留下的。这些"大脚印"成了当地的标志,也让北古寨村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村里还有条"红石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用马陵山的红石头垒成的灌溉渠,像一条巨龙穿村而过,浇灌着周围数十万亩良田。这条渠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当地人艰苦奋斗的象征。如今,村里的"龙门翻水站"正在重新修建,投资四千多万,这条老渠也在修复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北古寨村旁沭河南岸,还有传说中的姜子牙垂钓的"钓鱼台",就在"龙门翻水站"旁边。这些历史遗迹,加上村里的生态公园、成排的小洋楼,让这个曾经的偏僻山村变成了"水美乡村",获得了"江苏省水美乡村"的荣誉。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人也不少,有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学院的教授,还有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青年书法家。这些人才,成了北古寨的骄傲。
当路村在花果山街道办事处南边大约两公里,历史悠久,被称为"东海十八村"之首。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隆庆海州志》记载,汉代有个叫邹衍的学者乘驴游学到这里,驴子吃了田里的豆子,田主以为是邹衍的驴吃的,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剖开驴肚子查看,发现不是。因此这里得名"挡驴村",后来改称"当路村"。另一种说法来自《东海当路王氏宗谱》,说村子建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因为村子依山而建,向阳当路,所以取名"当路村"。
当路村有个王氏宗祠,是明代两广总兵王鸣鹤创立的。王鸣鹤是明代名将,写过十一部兵书,去世后葬在村子附近的狮子峰下。王氏宗祠在清顺治年间毁于战火,后来在1922年重修,201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还有座华严寺,明代时香火很盛,可惜清末被毁。
在明洪武年间,当路村还是个重要的移民集结点。当时由于战乱和生活困难,不少当路村的人迁往山东,这段历史被记录在山东一些王氏家谱中。从当路村迁到山东的那支人,后来分布到山东各地,比如胶南、沂水、安丘等地。当路村就像洪洞县大槐树一样,成了明初移民的记忆符号。
车站村在东海县洪庄镇,名字的由来很简单,就是因为村子靠近阿湖火车站,所以叫"车站村"。这个村子有着数百年的繁华历史,过去是苏鲁商贾云集的地方,有老邮局、老澡堂、老客栈等老建筑,沿着陇海铁路而建。苏鲁地区的煤炭、化肥、粮食等都通过这里转运,一度车水马龙。后来,村子从铁路南边整体搬迁到铁路北边的镇驻地,建起了新的居住区,成了洪庄镇的"第一新农村"。
车站村有不少新鲜事,比如村里每年评选"好人榜",表彰孝老爱亲、友善互助的村民,像"婆婆小棉袄"周红丽、"亦嫂亦母"马广彩等。这种好风气带动了整个村的村风,每年都涌现出"好婆婆""好媳妇"等模范。另外,村里还有不少人做电商,通过互联网卖水晶、服装等,坐在家里就能把产品卖到全国。村里的广场舞也很有名,每到晚上,大妈们就在村部小广场跳起舞,吸引几百人围观。
车站村获得的荣誉不少,比如"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连云港市文明村"等,这些荣誉背后是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汤沟村在灌南县汤沟镇,村子名字的由来和地理特征及姓氏有关。原来这里有一条通往古硕项湖的天然大沟,住户大多姓汤,所以这条沟就叫"汤沟",村子也因此得名。汤沟村以酿酒出名,这里的"汤沟酒"是传统名产。村里以酿酒业为主导产业,带动了四十六家酒企,形成"一品多特、以大带小"的产业格局。村集体还建了酒糟仓储基地,每天能卖酒糟约一百吨,2024年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过五百万元。村里还通过"订单种植"模式,在兴汤路沿线建了万亩高粱基地,并发展酒旅融合项目,培育餐饮民宿二十六家,户均年增收十二万元。
汤沟村在2017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通过人居环境整治、道德评选活动巩固创建成果。村里实施了电缆入地工程、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升级,还参与创建汤沟酒生态文化酿造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汤沟村的历史沿革也比较复杂。明代时属淮安府海州,清代属海州沭阳县韩山镇。民国初属沭阳县第五区,抗战时属东灌沭办事处,后来属灌云县。解放后属灌云县曙红区,1958年灌南县成立后属曙红公社,后来几经变更,2001年9月和原周口村合并,仍叫汤沟村。
硕项村在灌南县新安镇,名字来源于硕项湖。原来这里是硕项湖上的一个小岛,叫江心洲。早在秦汉时期就露出水面,魏晋时期有人开始在岛上打鱼。南宋诗人鲍照乘舟游览此岛,看到几户人家在白头湖上打鱼,还写了一首诗《白头吟》。唐朝地理专家李吉普考证历史地理时,把江心洲命名为硕项礁。南朝时,徽州歙县的程氏来这里贩盐,就在这里落户,以渔盐为生,安居乐业,繁衍至今,形成了硕项小渔村。
如今的硕项村被称为文化硕项、小康硕项、绿色硕项、生态硕项、传奇硕项。村子位于宁连高速灌南南出口东侧,硕项湖西侧,南环路穿村而过。全村面积五点八平方公里,有六个自然村庄,十九个村民小组,一千一百八十二户,四千三百一十七人。硕项村获得的荣誉很多,比如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7年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18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1年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
硕项村水系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发展虾蟹养殖,围绕稻渔、龙虾、螃蟹品牌化养殖思路,融入"硕项湖片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硕项湖大闸蟹"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全村已形成以大闸蟹、小龙虾、优质水稻、小草鸡、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种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一百万元。
经济发展了,村子又投入一千多万元,新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群众教育馆、便民超市、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社戏大舞台、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多种便民服务设施。对村内六条主干道、二十一个沟塘、九座便民生产桥、一百多盏路灯等进行了配套建设,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硕项村还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辟农家书屋、多功能党群活动室等功能区域,免费向村民开放,常态化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党的文化传播、舞台剧、"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优秀党员"评选等活动,树立道德榜样,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
龙苴镇是灌云县的一个古镇,历史可以追溯到楚汉战争时期。当时,汉将韩信攻取齐地,西楚霸王项羽派大将司马龙苴在这里筑城迎敌,所以得名"龙苴"。龙苴古城遗址位于现在的北首村与古城村之间,古泊善后河南岸。古城遗址占地约四百亩,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台基二十四亩,高出地面约六米,呈正方形,边长约一百二十米。东南角约一点五公里处还有烽火烟台的遗迹,周围的城墙台基至今仍清晰可辨。
龙苴镇曾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时期,南朝大将袁崇祖也曾奉命镇守龙苴,保卫淮北,与北魏进攻南宋的东路大军在此决战。
龙苴镇还有一口古井,位于镇东南五公里的小颜村。井径约一点五米,深约十七米,井体由碎青石砌成。楚汉战争前,这口井主要用于浇灌农田和村民饮水。传说司马龙苴把十几缸高粱酒沉入井中,以备将士需用。后来井遭毁坏,酒也没了。战乱后,村民取水时总能闻到浓香,夏天饮水甚至有人醉卧田头。后人为纪念龙苴,把这口井取名"龙苴井",小颜村颜氏龙凤酒坊用这井水酿的高粱酒叫"龙苴曲酒",据说喝了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
龙苴镇还有个"姑娘庙"的传说。楚汉时期,张家屯有个张老头,五十多岁才得一个女儿,视若珍宝。女儿善良能干,常帮助邻里。但张老头贪财,硬要把女儿嫁给一户富家的傻儿子,逼得姑娘最终殉情。司马龙苴知道后,让人在姑娘殉情地建了一座"姑娘庙"纪念她,还在庙前建了一座"美人桥"。传说每年七月七日,姑娘都会从桥上走过,去邻村与心爱的后生约见。
田楼镇在灌南县东北部,名字的由来和田氏家族有关。据《田氏族谱》记载,明朝初年,田氏先祖从苏州迁到灌南花园的浣渎镇,到清咸丰年间,田醴泉兄弟二人迁到现在的老田楼街处居住,以耕读起家。到了田国正辈(清太学生,诰封登仕郎),家住悦来集,买了灌河滩涂产田万亩,东自堆沟,西至张店附近,成为一方有名的大地主。
田醴泉很有仁德,家谱上说他"岁有余资,乃以仁民爱物为职志",凡是乡里贫困的人,饥无食、寒无衣、病无医药、死无以葬的,他都会量力资助。清同治七年,年成不好,田醴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救活很多人,使当地没有流亡的人。
田国正因家资殷富,就在灌河北岸建了两幢二层楼房,一幢木质结构,一幢砖混结构,建楼立祠堂,宅地由楼取地名"田家楼",后来简称"田楼"。田家楼建成后,这里迅速兴起一处集市,周边百里商贾云集,与隔河的响水互应互补,带动了灌河北岸经济发展,成为灌河北岸百里河岸的标志性建筑。
田楼街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孙俊才说,由于灌河逐年冲刷拓宽,河道北移,田家楼木质楼房的原址已处于现在的河心位置了。另一处砖混结构的楼房遗址在现在市民小广场的凉亭处,1966年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拆除,建成了人民公社农具厂。
田氏家族中还有一位充满浩然正气的"田四奶"。她心地善良,关心穷苦人,谁家有困难找她,都不会空手而归。1946年春,地主田康得知共产党突围干部张桃信回到潮河北,连夜赶来田楼准备捉拿。张桃信逃到田四奶家,田四奶把他藏在床下。田康尾随而来,被田四奶骂得狗血喷头。田康碍于田四奶的儿子田庶是族兄且是田楼伪保长,不敢下手,灰溜溜地逃走了。张桃信因此脱险。
1939年冬,海啸过后闹饥荒,田家楼北小海的地主成佩堂趁机抬高粮价,用一船小麦到灌河南放高利贷,被地头蛇张文标兄弟抢走。成佩堂买人打死张文标,逼张的妻儿赔五船小麦,扬言不赔就杀全家。成佩堂是惯匪出身,杀人如麻的许二黑胡都得让他三分。张文标的妻儿只好到田家楼求救。田四奶巾帼不让须眉,秉公断案,以"你丢船他丢命"摆平了此事。
到了文革时期,批判地富反坏右时,田四奶虽是地主成分,却被群众保护起来,不让批斗,真是善有善报。
田氏第三代子女中,有人走上革命道路,也有人成为恶霸。田宝瑚因和恶霸地主田康结仇,出走参加八路军,1955年授衔大校,后任四川省储备局局长。田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通过徐继泰副官骆桂番介绍,和战友王润禄以夫妻名义在海州开裁缝铺收集情报。1945年冬,田芬到青岛参加八路军地下党会议,期间丈夫王润禄被捕叛变。田芬得知后,为了组织安全,大义灭亲,枪杀了亲夫,并连夜通知交通站撤离。后来她辗转撤到上海,解放后转业到上海闸北区从事统战工作,退休后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田宝山之子田葵,随父亲参加八路军,解放后转业在灌云县工作。田宝琨之子田庶,接任父亲保长之职,但保护乡邻,掩护突围干部,成为"白皮红心"的保长。而田康却是恶霸地主的典型代表,他残暴成性,和国民党常备队第二旅第一团团长蒲开喜是拜把子兄弟,更加嚣张。1946年,田康杀害了许多革命群众,1948年冬逃亡台湾。
刘山村在灌云县李恒镇,村名的由来和地理特征有关。因当年有一处为刘氏先人而立的大坟墓,后来又增加了一座汤氏先人大坟墓,坟茔高大如土山,先后被称为刘山和汤山。因汤山在东侧,也称东山,形成了两个规模相当的村落,后两村合并沿用刘山村名至今。
刘山村地处李恒镇最东边,是淮安、连云港与宿迁三市结合部。抗日战争时期,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曾在这里秘密开展对敌斗争一年多。如今,村里为方便农家子女就近上学,保留了一所公办小学,2013年经改建成标准完小。村域面积六点三平方公里,可耕地六千三百亩,有八个村民小组,七百九十户,三千三百多人。村里利用临柴米河的便利,兴建了三个码头,吞吐黄沙、木材、粮食等物资。
这些村庄的名字,有的源于地理特征,有的来自历史事件,有的与家族姓氏相关,但背后都蕴含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它们记录了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开拓、生存、发展的历程,体现了坚韧不拔、仁德善良、勇于创新、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个地名,更是连云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当地人文精神的载体。
来源:水滴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