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诗经品读会”第三十四讲《匏有苦叶》篇成功举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8:11 1

摘要:“书香沧州·诗韵悠扬——周末诗经品读会”第三十四讲于10月18日在沧州市图书馆如期举办。此次品读会由齐越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教研室主任沙莎老师主讲,聚焦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深度解读与赏析,为现场读者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经典文化盛宴。沙莎老师首先带领各位读者

“书香沧州·诗韵悠扬——周末诗经品读会”第三十四讲于10月18日在沧州市图书馆如期举办。此次品读会由齐越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教研室主任沙莎老师主讲,聚焦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深度解读与赏析,为现场读者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经典文化盛宴。

沙莎老师首先带领各位读者朋友疏通了《匏有苦叶》整诗中的关键性字词,而后又带领现场读者诵读整首诗,诗中那个立于济水之畔的身影渐渐清晰,一场关于等待与抉择的诗意解读就此展开。

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沙老师以诗歌的历史解读脉络为切入点,为现场读者搭建起理解这首诗的多维认知框架。她谈到,汉代经学家郑玄在《毛诗传笺》中将此诗解读为“讽君淫乱之辞”,认为“济有深涉”暗喻卫宣公与夷姜的违礼之行。这一政治讽喻的解读传统影响深远。而到了现代,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抄》中则将其视为“一般等候之诗”,褪去了经学的外衣,还诗歌以本真。沙老师特别指出,袁枚在《诗经译注》中提出的“男女爱情之诗”的说法,让这首诗的情感内涵更加凸显。通过这趟穿越古今的解读之旅,现场读者得以领略《诗经》阐释的流变与包容。

在逐句解析环节,沙老师展现了深厚的训诂功力。她对“深则厉,浅则揭”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厉”指不解衣涉水,喻顺应时势;“揭”是提起下衣渡水,喻积极进取。这一深一浅之间,蕴含着古人处世的智慧。而对“济盈不濡轨”的解析更是精妙:“轨”作为车轴的关键部位,水满而不湿,点出了诗文中表现得不合理现象,而这些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有映衬着讽刺上层统治者的内涵。这些精妙又恰当的解读,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后沙老师进一步剖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她指出,诗中“匏叶”“济水”“雉鸣”“雁声”“舟子”等意象的运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系统。从起兴到抒情,从写景到言志,这些意象如同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等待的乐章。尤其“招招舟子”的反复吟唱,既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更将等待的执着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表达的解读上,沙老师引导现场读者体会诗中那种独特的情感张力。她认为,这首诗最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一种“有所待”的生命姿态——在“人涉卬否”的热闹中坚守“卬须我友”的孤独。这种等待不是被动的停滞,而是主动的选择,体现了个体在礼制规范下的自主意识。

在诵读过程中,沙老师还从音乐性的角度分享了她的感悟。她示范了如何通过语速的变化来表现诗的意境:读“深则厉,浅则揭”时可放缓语速,显其智慧;诵“卬须我友”时可提高音调,见其执着。在她的吟诵中,现场读者仿佛听见了二千多年前那回荡在济水岸边的深情告白。在沙老师讲解过后,现场读者也参与互动,不仅加深了读者对诗句的理解,还打开了读者与主讲师交流的大门,现场针对“济”字的读音与释义展开了个人看法的阐释。

这场解读不仅让现场读者领略了一首古诗的艺术魅力,更引发了对等待、抉择、坚守这些永恒命题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匏有苦叶》中那个在渡口静静等待的身影,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别样的启示。

解读环节结束后,进入了读者讨论环节。

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对沙莎老师的讲解表示赞赏。他最初对这首诗印象最深刻的是“等待”这一主题,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中反复强调的是一种关于“时机”的选择,像水深水浅、冰是否融化、葫芦叶是否可食等描述,都象征着人生中“该不该行动”的关键节点。随后,吴主任对诗中的意象进行了解读,他由葫芦联想到《庄子》中“大葫芦无用”的寓言,进而引申出“无用之用”的哲理。

沧县张官屯幼儿园专门负责教诗经的一位老师将《匏有苦叶》这首诗理解为一个发生在渡口的古代爱情场景。在人们日常劳作的渡口,主人公看到了从河对岸过来的意中人。主人公心中萌生爱意后,便开始急切地期待对方来提亲。这种等待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充满了甜蜜的焦灼。

听过沙莎老师的解读和各位专家的分享后,现场读者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有读者认为,通过沙莎老师的讲解,他们将这首诗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描绘了一位古代女子在河边等待意中人的场景。有的读者倾向于历史的视角,他们更加认同《毛诗序》等古注中的观点,认为此诗是讽刺卫宣公及夫人荒诞的生活和违礼行为。正如诗中“济盈不濡轨”等句子解释为“行为反常”以进行讽刺,显得生硬且不协调,与后文美好的爱情画面难以衔接。也有读者盛赞这首诗画面优美,勾勒出“岁月静好”的图景——成熟的葫芦、盈盈的济水、鸣叫的野鸡和大雁、初升的朝阳、招手的舟子,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宁静的秋日画卷。他们认为,作为现代读者,不必拘泥于历史讽喻,从诗中感受到 “美好”、“等待的执着”与“从容淡定” 的情感本身就已足够。最后一句“卬须我友”也被引申为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期待,超越了男女之情。

沧州市图书馆馆长宋兆凯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境以及对爱情的积极追求。他认为“匏有苦叶”是一种信号:葫芦到了秋天就成熟了,这时候能当作渡河的工具。这象征着诗里的女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有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与追求。之后,宋馆长提出读诗不仅仅在于考究其历史背景,更在于“品读美好”。诗歌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能从中自己品味出什么,能否获得生活的知识、前进的动力或是单纯的心情愉悦。能给人带来这些的,就是好诗。

此次周末诗经品读会从梳理字音、了解释义、语气剖析、集体诵读、背景思考等多个角度和层面,让现场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了《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独特魅力。“书香沧州·诗韵悠扬”周末诗经品读会系列活动还将持续举办,诚邀广大读者共赴这场诗韵之约。

主办单位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