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抬头就能看到的风景,好像被每个人忽视了。卖菜的小贩,忙着吆喝;来往的行人,匆匆赶路,或着急送孩子上学,或赶时间上班。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街边的拐角处,有两株桃树,看来也是没有主人的。每年春天,满树桃花,静悄悄地盛开,全不受四周嘈杂环境的影响。
枝头的桃花,颜色鲜艳,娇嫩欲滴,正如元稹笔下的诗句:桃花深浅处,似匀深浅妆。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抬头就能看到的风景,好像被每个人忽视了。卖菜的小贩,忙着吆喝;来往的行人,匆匆赶路,或着急送孩子上学,或赶时间上班。
除了我,没有人为桃花驻足。我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世外高人隐居的场所,也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青丘的十里桃林,隐藏着三生爱恨的浪漫传说。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把桃花飘落的花瓣装入锦囊,将它们亲手埋葬,为了不让它们随波逐流。
若待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春光短暂,恰如我们的青春,稍纵即逝。温暖我整个春天的桃花,也是诗人的最爱。
白居易《大理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诗人的哲理思考。全诗仅28字,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规律的敏锐观察和豁达的心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以平原地带的暮春图景起笔,"芳菲尽",实写春花凋零,实则暗含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陡转笔锋,通过海拔差异造成的物候变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当平原春意阑珊时,高山古寺却正逢桃花盛放。这种空间维度的物候差序,是一种自然规律,与《礼记·月令》"山泽异气"的说法,不谋而合,但是白居易的文字,更富诗意。
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将抽象的"春"人格化为可寻觅、可转移的具象存在,突破了《淮南子》"四时代序"的传统表述,赋予季节更迭以灵动的生命轨迹。
诗人从"长恨"到"恍悟"的情感转折,暗含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哲思:看似消逝的事物,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便是白居易的通达之处。
如果我们再了解一下白居易的创作背景,会更佩服他,理解他,忍不住想学他更多的诗词。白居易的诗词,一项是"老妪能解"的平易风格,于浅近中见深意。
诗中,"芳菲尽"与"始盛开"对仗工整,"无觅处"与"此中来",巧妙呼应,体现诗人炼字功力。顿悟式的结尾,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与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唐代山水诗中的独特的禅理境界。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超越了传统的景物描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炼出深刻的生命认知。
细读"人间"与"山寺"的空间对照,"芳菲尽"与"始盛开"的时间错位,便能领悟白居易给我们传递的观点:在自然规律的永恒循环中,消亡与新生始终相伴相生。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让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那句:芳林旧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无实际公事可办,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这一年的四月九日,他写下《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其事。原文如下: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确切来说,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诗中,他触目所见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他偶然发现桃林的惊喜,我让此刻读此诗的我们,会心一笑。
全诗把山寺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的一首珍品。
桃夭《诗经南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夭夭",形容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指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之子""意为,这位姑娘。“于归"指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诗中实际含义。“宜”,意为和顺、亲善。"蕡(fén)",指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诗中指桃子的果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蓁(zhēn)”,指草木繁密的样子,诗中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婚嫁贺诗,以桃树起兴,通过对桃花、果实、枝叶的生动描写,隐喻新娘的美好品德,并表达对婚姻生活的祝福。
全诗三章,采用《诗经》典型的复沓结构,仅变换部分字词,从华、实、蓁,到室家、家室、家人,通过层层递进强化主题。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既增强音乐性,又深化情感表达。
《桃夭》的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则表示对其婚后的美好祝愿;第三章,以桃叶茂盛,祝愿新娘的家庭兴旺发达。
把花比作美人,想出此创意者,绝对是个是天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第一次出现用花来比美人。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诗句,层出不穷。阮籍再《咏怀·昔日繁华子》中说:“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些诗句,都受到《诗经》的影响。
《桃夭》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宜”字,写出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而新建的家庭,也因为她的贤良美好,注入新鲜的血液,气氛和谐欢乐。
全诗采用“”赋比兴”结合的写作方法,何为”兴”?以桃树生长的自然过程,从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叶茂,引出对新娘出嫁的祝福。
何为“比”?诗中以桃花的"灼灼其华",比喻新娘的青春艳丽,盛放的桃花,对应新娘的青春美貌,恰与婚礼的喜庆氛围相得益彰。
以"有蕡其实"暗喻她将来多子多福,桃树结出丰硕的果实,暗含对新娘生育后代、家族昌盛的祝愿。 又以"其叶蓁蓁"象征她未来的家族,无比兴旺。 桃树的繁茂枝叶,象征着新娘婚后生活,和谐美满,且有家族庇护。
何为“赋”?每章末句的“宜”,直接点明对"宜家"的期许,体现诗歌的实用性与仪式性。桃树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生机、繁衍与吉祥。"夭夭"贯穿全诗,隐喻新娘旺盛的生命力与家族延续的希望。
桃花盛开于春季,暗合古代春季婚嫁的礼俗,呼应"之子于归",点出女子出嫁的时令看似赞美新新娘"灼灼其华"的容貌,实则更强调其"宜家"的品德。"宜其室家"说明她有持家能力;""有蕡其实"说明她有生育责任。"宜其家人",说明她能很好的协调家族关系。
而这些,都是周代对女性"德容兼备"的要求。此外,"室家、家室、家人"的语序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婚姻的本质:不仅是个人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结。
诗中 "夭夭"、"灼灼"、"蓁蓁"等叠词的运用,增强画面感与音韵美,使意象鲜活灵动。"宜"字贯穿全诗,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既是祝福的核心,也暗含当时的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范。
《诗经》里的的这首《桃夭》,开创了以植物喻女性的文学传统。曹植《洛神赋》里的"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即受其影响。"桃之夭夭",至今仍被用于婚礼祝辞。
《桃夭》将个体生命与家族命运、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融为一体,可谓周代礼乐文明的缩影。其美学特质在于,语言质朴,意蕴深远,堪称《诗经》"乐而不淫"的典范之作。
唐寅 《桃花庵歌 》 明代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这首诗写于弘治十八年(1505),距离唐寅因科场舞弊案断送仕途之路,已过去六年了。此时的唐寅,历经人生剧变,从"江南第一才子"的云端,跌入市井小民,诗中的"桃花仙人",实为诗人自铸的精神人格。
科场冤案给唐寅的伤害,让他对功名仕途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种情绪融入诗中,便演变成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纵观《桃花庵歌》全诗,画面既艳丽又清雅,风格飘逸清俊,音律荡气回肠,意蕴醇厚深远。诗中的花、桃、酒、醉,毫无低俗之气,笔力直透纸背,让人茅塞顿开。唐寅的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
这首诗也是唐寅的代表作。前四句,诗人以叙事的方式,告诉我们,他自己隐居于苏州桃花坞,是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四句以顶真的手法,突出“桃花”意象,以桃花隐喻隐士,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同时又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而这个隐者,正是唐寅本人。
次四句,诗人将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酒醒、酒醉,终不离桃花。桃花,已成为唐寅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林逋离不开梅花,陶弘景离不开松树一样。
时光流转、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唐寅的初衷,从未改变。他对花与酒的执著,也正是他珍视生命的体现。
下面四句,唐寅开门见山,点出自己的愿望:宁愿老死桃花下,也不向富贵之门低头。富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也可与酒为伴,和花结缘,各有各的人生乐趣。
接下来的四句,唐寅通过议论,比较富贵和贫穷,从其优缺点入手,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在天,贫穷在地,有着天壤之别。
实际上呢,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在唐寅看来,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在他看来,是万不可取的。
唐寅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当时那个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他这种超脱豁达的境界,对人生超前的洞察力,是他对人生的睿智选择。
富贵与劳顿紧密相连,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的人生。唐寅虽然清贫,却不失人生的乐趣。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真实写照。
唐寅的这首诗,层次清晰,语言朴实,清新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意蕴深远,如余音绕梁。唐寅的风格,恰好契合韩愈的著名论断:“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诗中,让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花”和“酒”。桃花,最早《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到了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
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因“桃”与“逃” 谐音,有避世之意。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境,频频出现。他在《把酒对月歌》中说:"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他在《桑图》中说:"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他在《题画廿四首其十五》中说:"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不难看出,在唐寅诗中,桃花都是用来隐喻闲居和隐逸生活的。“酒”,在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酒”,不仅用来表达悲壮慷慨的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到了明代,又有唐寅醉酒花下眠。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一转眼,已是初夏。
飞入诗词的桃花,惊艳了时光,醉美了人间,也温柔了我们的岁月。
来源:老虎茶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