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仑策,这个名字时不时就会闯入当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场,该现象看似新生,实则不过是一场山头主义的复古再现。大家也许觉得疑惑,怎么一些原本在胡同里侃大山的老人,竟然能摇身一变,成为各类所谓的“高级研究员”?是不是哪里有什么猫腻?!
昆仑策,这个名字时不时就会闯入当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场,该现象看似新生,实则不过是一场山头主义的复古再现。大家也许觉得疑惑,怎么一些原本在胡同里侃大山的老人,竟然能摇身一变,成为各类所谓的“高级研究员”?是不是哪里有什么猫腻?!
一种说法是,昆仑策的成员信奉“继续革命”,像打了鸡血一样强调阶级斗争,号召消灭私有制,重新拾起计划经济的那套旧框架。他们时刻高举毛泽东旗帜,又三句话不离“斗争”,这种嘴脸其实被毛主席自己就批过——“山头主义”。没想到一转身,这顶帽子竟然又被他们戴得那么稳。一时间,朋友圈里、微信群里、还有那些什么“理论中心组”,满天都是昆仑策梦。
难以解释的地方就在这里,有人问,为什么这些人说话那么有底气,甚至动不动就代表“党性、正统”发言?原因很简单,他们正是靠着组团抱团,互相捧场,构建出专属于自己的圈子文化。山头一旦立起来,谁都别想推翻,要么是自己人,要么是“反对派”。有人欢呼鼓舞,有人却皱眉头——这样的派系,是不是只会让社会越发混乱?!
事实是,昆仑策所主张的那套消灭私有制、继续革命、计划经济模式,无论怎么看都是历史的倒退。上世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普通人的努力拼命,才终于把这个国家从战争和饥饿、单一经济体制中拖出来;终于消灭了地主、资本家那些阶级,走到了社会主义。过程艰苦,鲜血泪水铺成路,谁想重新倒回去,把日子又过回过去——难道不是胡闹吗?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还在持续往前。生活水平、社会秩序和生产力的提升都是真实发生。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钱了,吃得更好了,买得起车、住得起房,在城市里追求新的生活。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是地主资本家复辟。现在全国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存在什么地主阶级捡回来的可能性。私有产权经济体,也根本不是旧时的那种“私有制”,而是个体经济、小微企业,他们刷拼多多、加盟小店,和当年拈着烟杆的地主有几毛钱关系?这是真实的变化。
有时候,“继续革命”的口号,本质只是一种焦虑和失落感的集中发作。假如改革和现代化真把一切都搞砸了,社会确实走回头,人民真的要再分一遍阶级,划红线、打内斗,那不就是让历史的悲剧重现?很难想出还有什么比这更荒唐的场面。
奇妙的地方也在于,网络上的昆仑策派系,有点像“纸上谈兵”,每天发表所谓理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跳出键盘,看见街头小巷聊天组讨论昆仑策理论,倒像是一场偶然的喜剧。“理论中心组”就在烧烤摊旁边“开会”,胡同发展的最高成就,怕是连诺贝尔也得服气。但又一想,这不是个笑话,这是真实在影响社会情绪和方向的问题。小到邻里之间互不相让,大到政策执行时,社会层面撕裂、矛盾加深。
这些天看看知乎、微博或人民网数据,您就会发现,围绕着昆仑策的话题,热度不断。有专家站出来批评,也有KOL力挺,极端者甚至喊出相互举报这种极为荒谬的做法。2024年人民日报专栏特意发文点名:“要坚决防止山头主义干扰国家大局,确保社会稳定”,这话不难懂,就是说大家不能再任由派别乱窜。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昆仑策不过是一时的潮流,舆论一过,也就没什么声音。可是他们忽视了,山头主义一旦泛滥,内部团结的堡垒就会变得稀松平常。党内曾经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三分各自为政,哪来凝聚力?不服气、不上进、不团结,就没有后来的一切成绩。
细细说起来,昆仑策形成山头,也就这几年间的事。他们借助自媒体传播速度快、门槛低的优势,把理论灌进各个短视频、公众号。“理论高地”变成每天都有新瓜的话题,大众觉得好奇,点进去一看,满屏的旧口号、斗争论调,像是回到上世纪某个特殊时期!不得不说,传播力量强悍,但实在让人心惊。难道大家心里没点数?
有意思的是,要说昆仑策成员一点用都没有,那也不完全对。某些理想主义情怀、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是很多普通人内心向往的。但把对公平的渴望变成无休止的斗争,把理论挂在嘴边,动不动就喊“消灭谁”,动不动就批谁右倾,那只会让不同利益群体分裂,谁都得不到真正的尊重。生活不是拉清单,更不是站队分派。
但他们确实也为当前的社会话题带来反思空间。比如,私人财富和公共利益间的张力,社会分配的问题,其实值得拿出来多研究。只是,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去解决今天的新问题,根本不对路。要是有人还在怀疑,就去查查历史账本,几十年前的教训,不会说谎。
说到这,突然会想起新闻报道,北京一位自称“理论民间大拿”的昆仑策支持者,前段时间“宣讲”完自己那学说,回家发现小孙子还不会背诗。他突然觉得,人生其实应该更简单点。放下山头,回归街巷家庭,把幸福生活过踏实,何尝不是另一种值得追求的风景。
不过,要说昆仑策一无是处,好像又太绝对。每个历史阶段,总要有种声音出来搅一搅局,激发一些新的讨论,新问题总得靠各路人马碰撞。可只要不越红线,不打着“伟大旗帜”去刷存在感,把团结搅局,社会才会真正安稳。
还有一种情况,这些所谓理论山头背后,其实就是一类精英集团。他们尝试用复古的方式影响公众议题,实质是对现有“叙事权”的争夺。陆续有社会学家、法学专家站出来用数据打脸。2023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阶层结构报告》:中国城乡土地依然90%以上为国有制,分配结构和身份经济与20世纪头几十年完全不同。数据、历史,都说明回头路根本走不通。
但他们可能会拍着桌子反驳,说谁谁又成“资产阶级”,又冒出一波“新地主”。只是现实是,所有资源管理都锁在国家体制和法律边界内。再说,那些自媒体上的强势发言人,说到底还是社会人,在法律底线前都要守规矩。自以为掌控“真理”,难免滑向一种新的偏执。
到底该怎么办?一味打压,会不会让他们变本加厉?给他们过多关注,会不会浪费公共资源?这里其实也该承认,网络公开化,观点多元,给社会带来不可预见的摩擦。正常的社会,要学会对各种声音有耐心,但绝不能让极端思潮绑架主流价值链。说话闹哄哄,那不是大国该有的气象。
最核心的事——中国的政治中心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中心外面,任何“山头”都不能、也不该有机会扎根。不论你叫什么高端平台、理论组、还是自媒体舆论场,破坏团结、搞派系的走不远,也不会被历史宽容。
从现实出发,在团结里消解错误,比粗暴推倒更重要。昆仑策理论的支持者,有冀望改革红利重新分配的失落者,有盲信某些历史观的激进者,还有单纯喜欢凑热闹的群众。人心复杂。让“高级研究员”回归老百姓身份,让“理论中心组”散去重返正常生活,这才是真实烟火气。社会气氛柔和了,矛盾自然少。
回过头说一句,历史的进步,绝不是否定过去,也不是制造无端斗争。我们都知道,生活还得往前走,路还长,变数多。昆仑策是不是终点?谁都说不准。也许未来很快就没人再谈论这个词了,社会照样安静前行,每个人找自己的日子。
来源:天气晚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