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客里Weitzman特意强调“2022-23赛季全程陪同威少”。翻译一下:那段时间威少打替补,场均时间跌到27分钟,拿球就被主场嘘,赛后走球员通道脸比冰还冷。情绪当然有,但情绪不等于指控。记者把“不爽”升级成“虚伪”,是偷换概念的老套路:先定标签,再让标签自
“威少骂詹姆斯虚伪”六个字冲上热搜,源头只是一篇记者连本人都没采访到的长文。
Yaron Weitzman在10月21日《The Ringer》的稿子里写:威少觉得詹姆斯“言行不一”。
同一天,他又去ESPN的播客补刀,说消息来自“和威少同进同出球馆的人”。
注意,这里没录音,没截图,没威少原话,只有“情绪被感受到”。
一句话,把锅甩给“身边人”,把爆点留给流量。
Weitzman为什么敢写?
因为联盟里“身边人”三个字是万能挡箭牌。
球员不可能天天出来辟谣,只要消息源不具名,记者就能安全落地。
过去五年,湖人更衣室被写了无数次“内讧”,真正有人出来打官司的,零次。
播客里Weitzman特意强调“2022-23赛季全程陪同威少”。
翻译一下:那段时间威少打替补,场均时间跌到27分钟,拿球就被主场嘘,赛后走球员通道脸比冰还冷。
情绪当然有,但情绪不等于指控。
记者把“不爽”升级成“虚伪”,是偷换概念的老套路:先定标签,再让标签自己长脚。
同一天,国王随队记者Jason Anderson去问了主教练布朗,布朗一句“Russ只谈国王未来”把话题按死。
球队公开训练后,威少自己笑着练三分,一句旧话没提。
国王管理层也不傻,他们刚用底薪捡到一个还能推快攻的前MVP,最怕场外火苗,官方口径统一灭火,是标准操作。
ESPN节目上线18小时,播放量破120万,推特带“Russell Westbrook”词条的讨论多了37万条,其中八成在重复“虚伪”二字。
数据说明,有没有人证不重要,关键词只要够辣,就能自己走路。
Weitzman在播客里又补一句“欢迎威少方面回应”,看似开门,其实把回应成本甩给威少:你不出声就是默认,你出声就是扩大。
进退都是流量,记者稳赚。
威少团队选择沉默,也是算过账的。
开口就要被追问“哪些事虚伪”,答轻了像怂,答重了变成新一轮头条。
国王新赛季媒体日,威少说“我想帮年轻人赢球”,一句没提湖人,这是切割,也是止损。
底薪球员最怕标签,一旦贴上“更衣室炸弹”,下一份合同直接蒸发。
詹姆斯那边同样没回。
团队经验告诉他,任何回怼都会把“虚伪”两个字再刷一次屏。
2018年詹姆斯说过“更衣室的事留在更衣室”,这些年他严格执行:不替队友擦汗,也不替记者灭火。
沉默让事件失去燃料,48小时后热度掉出前五十,平台算法自动放弃。
事件降温,但套路长存。
把“情绪”写成“指控”,把“身边人”写成“信源”,把“未否认”写成“默认”,三步做完,一篇十万加就诞生了。
读者以为看到内幕,其实只看到记者精心摆放的镜子,镜子里是读者自己想看的戏。
下一次,如果另一篇“某巨星不满某队友”的文章出现,没有录音、没有截图、没有署名,只有“情绪被感受到”,你准备再信一次吗?
来源:山谷中探寻幽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