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质上盲目满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刷信用卡给孩子买昂贵的电子产品、潮牌;情绪上忍气吞声:孩子因焦虑发脾气、摔东西,甚至说 “你别管我”,父母不敢反驳,忍气吞声,默默把委屈往肚子里咽,只敢晚上偷偷流眼泪;生活上代劳一切:孩子有能力却还帮着洗衣服、整理书包,甚至替
遇到不少内心力量薄弱的父母,由于无法处理复杂情绪,
家中有个抑郁休学的孩子,父母的内在力量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不少父母因自身心理能量的虚弱,不知不觉把孩子推向更深的孤独。
01
装“强大”,一味讨好与牺牲,无底线接纳
这类父母常陷入“拯救者幻想”,试图通过无限度的付出来弥补内心的愧疚与无力。
他们深信:“如果我付出足够多,孩子就能被感动,自然而然就恢复好去上学了。”
物质上盲目满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刷信用卡给孩子买昂贵的电子产品、潮牌;情绪上忍气吞声:孩子因焦虑发脾气、摔东西,甚至说 “你别管我”,父母不敢反驳,忍气吞声,默默把委屈往肚子里咽,只敢晚上偷偷流眼泪;生活上代劳一切:孩子有能力却还帮着洗衣服、整理书包,甚至替孩子写作业、给老师发请假信息,美其名曰 “减轻他的压力”。孩子被迫成为父母的“情绪配偶”,承担起照顾父母情绪的责任。
他们内化了这样的信息:“我的康复是为了父母,而非自己。”
这种扭曲的共生关系,让孩子在愧疚中越陷越深,无法真正为自己而活。
02
装“正确”,用说教和指责,维护脆弱的权威
当讨好无效后,父母会切换到另一副面孔:
否定孩子的情绪,不停说教:孩子说 “在学校觉得累”,父母立刻反驳 “你就是想偷懒,出去跑跑步就好了”;孩子说 “我怕和同学相处”,则指责 “你怎么这么内向,长大肯定没出息”;
强行灌输 “经验”:不管孩子是否接受,硬给孩子制定 “复课计划”(比如 “每天背 100 个单词”),还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听我的准没错”;
用 “专家” 压孩子:翻出网络文章说 “你看专家说休学就是逃避,你必须马上回学校”,却从不问孩子 “在学校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们希望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让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以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他们无法面对 “我的教育可能失败了” 的羞耻感,便通过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来维护权威。
长期下来,孩子会觉得 “我的痛苦是错的”“我不该有这样的感受”,进而封闭内心。
既然说出来会被指责,不如不说;同时会产生 “对抗心理”,父母越说 “要回学校”,孩子越抵触,亲子关系陷入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的僵局。
03
装“没事”,对外粉饰太平,对内情绪爆炸
父母有强烈的“面子焦虑”,把孩子休学视为“丑闻”,对外伪装,对内施压。
比如,亲戚聚会时,强行让孩子假装正常参加,对外谎称“孩子只是请假调理身体,马上就回学校”。
他们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被贴上“教育失败”的标签。
有的家长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防御机制很高,回避自我,只关注孩子怎么想。
一旦咨询师问 “你小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就会打断 “我只想知道怎么帮孩子,别说我的事”。
这种“装没事”的行为,会让孩子病耻感加重,觉得自己的痛苦是“丢人的”、“是不配被别人正常看待的”,进一步加剧社交恐惧。
其实,这些 “装” 的行为,从不是父母的 “恶意伤害”,而是他们 “内在容器不足” 的表现。
心理学中的 “容器” 指一个人接纳、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休学时,父母的焦虑、恐惧、愧疚超过了自身 “容器” 的承载量,便只能用 “装” 来逃避:
装强大是怕 “失控”,装正确是怕 “失权威”,装没事是怕 “失面子”。
他们就像被困在迷宫里的人,看不到出口,只能用熟悉的方式 “自保”,却没意识到,这种 “自保” 反而把孩子也拉进了迷宫。
04
父母应该怎么做
1. 自我觉醒:先看见自己的情绪,再接纳孩子的状态
比如可以做 “情绪日记”:
每天花 15 分钟记录感受,比如 “今天孩子没出门,我很焦虑,怕他一直这样”,然后追问自己:“这种焦虑是孩子的,还是我怕被别人说‘教育不好’?” 通过梳理,区分 “自己的情绪” 和 “孩子的问题”;
2. 真实表达:敢于向孩子展示脆弱,打破 “完美父母” 假象
不说 “我什么都能帮你”,而是说 “妈妈看到你休学很心疼,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会陪着你一起想办法”;
不说 “你别担心,有我呢”,而是说 “爸爸也会怕你一直不开心,要是你愿意说,我很想听”;
如果之前说过 “你就是矫情”,可以主动道歉:“上次妈妈那么说不对,没考虑到你的感受,对不起”—— 真实的道歉比 “装正确” 更能拉近亲子距离。
3. 专业帮助:用家庭治疗打破互动僵局,而非只 “救孩子”
配合咨询师 “深挖自我”:如果咨询师问 “你的成长经历”,别回避 —— 比如你小时候 “被父母要求必须优秀”,可能会不自觉地 “要求孩子必须上学”,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避免把 “自己的未完成期待” 强加给孩子;
孩子休学从来不是 “灾难”,而是家庭关系 “重启” 的契机。
父母不必假装 “万能”,也无需强迫自己 “坚强”。
真正的养育,从不是父母的 “独角戏”,而是和孩子一起,在真实里慢慢长出面对困境的力量。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