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军在火炮上搞了个新动作,英国BAE系统公司给他们弄了款M109A752倍径自行榴弹炮。
最近美军在火炮上搞了个新动作,英国BAE系统公司给他们弄了款M109A752倍径自行榴弹炮。
说直白点,就是把美国自己的M109A7底盘,跟德国莱茵金属的155毫米长身管火炮拼到了一起。
这种“拆东补西”的玩法,我一开始还担心会不会不兼容,结果看下来居然挺靠谱,既没打乱现有的后勤,还把射程和射速提上去了。
这炮的底盘其实是老熟人,就是M109A7“帕拉丁”那套。
之前它一直给装甲旅当间接火力支援,生存能力、机动性都比老型号强,还装了全电驱动和数字化火控,连车载诊断系统都是升级过的。
本来它能用39倍径的155毫米炮,这次换成L52长身管,算是真的“鸟枪换炮”了。
莱茵金属的L52火炮也不是新东西,德国的PzH2000、瑞典的“弓箭手”这些一线火炮都用它。
选个成熟的炮管比从头研发省心多了,至少不用冒技术风险。
之前美军现役的M109A7用39倍径炮时,标准弹打23公里,火箭助推弹能到30公里;现在换了L52,无助推弹直接超30公里,助推弹据说能到60公里。
这个射程提升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能让火力覆盖范围翻一倍。
本来想找更具体的实战数据,后来发现BAE只说了在明尼苏达州雷普利营地做过实弹测试,新炮装在原来的炮塔上就能发射,跟后坐系统、炮座也能配上。
我觉得光看数据是不够的,毕竟战场环境复杂,但至少这个提升方向是对的,能帮旅级部队在对抗时多占点优势。
不过有个问题得说,现在这炮好像还是手动装填。
本来想会不会加自动装弹机,后来发现还没确定。
要是高强度作战,手动装填肯定影响射速,这对火力支援来说可不是小事,后续估计得想办法解决。
其实这炮能出来,跟美军之前一个项目失败有关,就是那个“拓展射程加农炮”ERCA。
之前美军想让它搞个大新闻,射程奔着100公里去,结果技术瓶颈卡得死死的炮管打几百发就磨坏,整个系统还贼重,运输机都装不下,最后只能砍了项目,钱花了不少,还留下个远程火力的缺口。
ERCA黄了之后,美军好像终于想通了,不再盯着高风险的创新项目,转而搞这种渐进式升级。
M109A752倍径就是这么来的,不用重新设计整车,就靠升级现有零件填缺口。
这种思路挺明智的,毕竟现在国会对预算卡得严,搞太激进的项目容易过不了审,还不如一步一步来。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变化,美军之前地面装备几乎都用国产火炮,这次居然选了德制的L52。
我觉得这是放下面子了,知道盟友的东西好用、能快点部署,比死磕“国产”标签实在。
毕竟战场不等人,纠结零件产地不如纠结能不能及时上战场。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北约其他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要是想升级火炮,也能跟美军兼容,后续联合作战会方便很多。
当然了,这炮也不是完美的。
除了手动装填的问题,持续射击时炮管磨损也是个隐患,L52虽然成熟,但打久了还是会有损耗。
更重要的是,它的精度和杀伤力全靠美军的网络化火力架构比如传感器、实时数据链这些。
要是数据链出问题,比如在电磁干扰下传坐标慢了,弹着点偏差可能就大了,这在实战中很影响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美军也没把它当终极方案,就是个过渡的。
现在他们还在搞“精确打击导弹”PrSM,射程都快到500公里了,未来能跟这炮形成“近-中-远”的火力搭配。
在欧洲应对俄罗斯装甲集群,或者在印太搞岛屿作战,这炮都能派上用场,至少先把当前的远程火力坑填上,后面再等更厉害的装备。
M109A752倍径不算什么革命性的武器,但对现在的美军来说刚好够用。
它没搞花里胡哨的技术,就靠成熟零件的整合解决实际问题,还顺应了北约联合作战的趋势。
我觉得美军这次算是吸取了ERCA的教训,知道务实比冒进重要有时候,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比画个大饼的“黑科技”更有用。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