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风导弹的15个有趣冷知识,你知道多少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7:31 1

摘要:“东风”这个名字,并非随意拈来。它源于毛主席在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着新兴力量的崛起,更寄托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维护和平的决心。

谈及中国“硬实力”,航空母舰、歼-20战机的出现固然令人振奋,但若论“国之重器”中的“压舱石”,那非“东风快递”莫属。

这个被网友们赋予亲切昵称的导弹家族,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东风系列导弹的神秘面纱,了解其鲜为人知的15个冷知识。

1. “东风”之名的深意

“东风”这个名字,并非随意拈来。它源于毛主席在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着新兴力量的崛起,更寄托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维护和平的决心。

第一枚以“东风”命名的导弹是“东风一号”(DF-1),它是基于苏联P-2导弹仿制改进而来,射程约550公里,于196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自此,“东风”成为了中国弹道导弹的共同番号,每一代东风导弹的诞生,都承载着这份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民族期望,是名副其实的“争气弹”。

2.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个风靡网络的梗,最初源于网友对东风导弹精准、高效、覆盖全球能力的幽默调侃,听起来亲切又霸气。而中国火箭军官方也乐于接受并推广了这个称呼,甚至推出了相关的文创产品。

3. 世界首款实用型反舰弹道导弹

东风-21D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备实战能力的反舰弹道导弹,被誉为“航母杀手”。其射程据信超过1500公里,飞行末段速度可达数倍音速,并具备末端机动变轨能力,使敌方航母编队的宙斯盾系统难以拦截。

东风-21D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海上力量平衡,迫使我国的潜在对手重新评估大型水面舰艇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生存能力。

4. “打水漂”

东风-17采用助推-滑翔弹道,即先由火箭助推器将其推送到大气层边缘,然后再释放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该飞行器能以5马赫以上的速度在大气层内进行机动滑翔,俗称“打水漂”。这使得东风-17的飞行轨迹难以预测,突防能力极强,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有效拦截。

据推测,东风-17射程可达1800-2500公里,主要用于打击关键的陆上目标和大型水面舰艇,是名副其实的“攻坚利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5. “地下长城”

为了确保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二次反击能力,我国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地下导弹发射阵地和储存设施,被形象地称为“地下长城”。据称,某些隧道系统长度可达数千公里。

这些设施深藏于崇山峻岭之中,结构复杂,抗打击能力强。尽管现代侦察卫星技术发达,但庞大而隐蔽的地下工程体系,结合机动发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东风导弹在遭受首次打击后的生存概率,确保了可靠的战略威慑。

6.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Multiple Independently-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s, MIRV)是一枚导弹携带多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独立攻击不同目标。这项技术极大增强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效率。

我国从2006年的东风-5B开始,掌握并应用了MIRV技术,其可携带3-5枚核弹头。而更新的东风-41洲际导弹,则被普遍认为可携带多达10-12枚分导式核弹头,这使得一枚导弹就能威慑多个战略目标,极大地提升了核反击的有效性和威慑的可信度。

7. 从液体到固体

早期弹道导弹如东风-3、东风-4、东风-5多采用液体燃料。液体燃料导弹威力大、比冲高,但缺点是发射准备时间长(燃料需在发射前加注,耗时数小时甚至更久),维护复杂,不利于快速反应和隐蔽。

而固体燃料导弹则将燃料预先装填固化在弹体内,可长期储存,接到命令后能快速起竖发射,反应时间缩短至数分钟。东风-11、东风-15、东风-21、东风-31、东风-41等新型号普遍采用固体燃料,这极大地提升了东风导弹的机动性、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8. 机动的“大杀器”

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东风-31AG和东风-41这两款先进的洲际导弹均采用了轮式越野底盘的运输-起竖-发射一体车(TEL车)。这意味着它们不再依赖固定的发射井,可以在广阔的国土上进行机动隐蔽,大幅增加了对手侦察和打击的难度。

东风-31AG的射程超过11000公里,而东风-41的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000-15000公里,足以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这种“打了就跑”的能力,是确保二次核反击力量的关键。

9. “关岛快递”

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因其约4000-5000公里的射程能够覆盖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关岛,而被网友戏称为“关岛快递”。但东风-26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款核常兼备的导弹,既可以携带核弹头执行战略威慑任务,也可以携带常规弹头精确打击陆上固定目标或海上大型移动目标(如航母)。

10. 从“公里级”到“米级”的飞跃

早期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通常用CEP,圆概率误差,即50%的弹头会落入以此为半径的圆内来衡量)较差,可能达到公里级。这对于打击城市等大面积目标尚可,但对于精确打击点状目标则力不从心。

随着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东风导弹的精度已实现巨大飞跃。例如,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制导(如北斗)、末端雷达/光学景象匹配等多种制导方式后,东风-15B/C、东风-16等常规弹道导弹的CEP已达到数十米甚至米级,具备了“点穴式”打击能力。

11. 阅兵式上的“常客”

东风系列导弹是历次国庆阅兵的“明星装备”。从最初的东风-1、东风-2,到后来的东风-5B、东风-31A,再到近年的东风-21D、东风-26、东风-17、东风-41、东风-100等,每一次新型号在国庆阅兵上的公开亮相都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12. 近中远程的全覆盖

“东风”家族枝繁叶茂,型号众多,形成了完整的打击体系。

近程弹道导弹(SRBM):东风-11(射程300-700公里)、东风-15(射程600-900公里),主要负责战术打击;中程弹道导弹(MRBM):东风-16(射程800-1000公里)、东风-21系列(射程1500-2700公里),是战役层面的重要火力;中远程弹道导弹(IRBM):东风-26(射程4000-5000公里),肩负战略威慑和战区拒止使命;洲际弹道导弹(ICBM):东风-5系列、东风-31系列、东风-41(射程8000公里以上),则是国家战略核威慑的基石。

这种谱系化的发展确保了对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目标的有效覆盖。

13.“外销版”东风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向沙特阿拉伯出口了一批东风-3A中程弹道导弹。这是中国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大规模出口中程弹道导弹。这批导弹至今仍在沙特皇家战略导弹部队服役。

DF-3A射程约2800公里,可携带常规或核弹头(出口沙特的为常规高爆弹头)。这笔交易在当时极具轰动性,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据称高达35亿美元),也极大地提升了沙特的地区威慑能力,并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4.导弹发射车的技术含量不亚于导弹本身

东风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一体车(TEL)也是一项高技术装备。这些重型特种车辆不仅要承载数十吨重的导弹,还要集成液压起竖系统、发射控制系统、定位定向系统、环境保障系统等,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快速完成发射准备。其设计和制造难度不亚于导弹本身。

15. 东风导弹的“眼睛”

为了确保精确命中,东风导弹采用了多种制导技术。早期导弹主要依靠惯性制导系统(INS),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感知导弹姿态和运动,自主计算飞行轨迹。现代导弹则普遍采用复合制导,如“惯性+卫星导航(如北斗)”进行中段修正,提高打击精度。

对于反舰弹道导弹(如东风-21D)或某些高精度常规导弹,还可能配备末端雷达主动制导、红外成像制导或景象匹配制导,使其能够自主搜索、识别并锁定目标。

来源:十万个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