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一雨,新坟遍地起”,今日九月初一,下雨有啥说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0:44 2

摘要:要读懂 “九月初一雨” 的说法,首先得明白这个日子在农事时序中的核心地位。从农历体系来看,九月初一既是 “朔日”,此时月亮隐没、阳气初敛,天地气候处于新旧交替的敏感状态;更是 “季秋” 的开端,恰处寒露与霜降之间,正值晚稻、玉米、红薯等作物成熟待收,冬小麦、油

要读懂 “九月初一雨” 的说法,首先得明白这个日子在农事时序中的核心地位。从农历体系来看,九月初一既是 “朔日”,此时月亮隐没、阳气初敛,天地气候处于新旧交替的敏感状态;更是 “季秋” 的开端,恰处寒露与霜降之间,正值晚稻、玉米、红薯等作物成熟待收,冬小麦、油菜等作物抢墒播种的关键窗口期,堪称秋收秋种的 “定盘星”。

老辈农人对九月初一的重视,早已融入日常观察。保留着 “初一三看” 的习惯:一看晨露是否结霜,二看风向是否稳定,三看云层厚薄走向。这并非迷信,而是对气候规律的精准把握。农谚有云 “九月初一晴,稻草堆满坪”,说的就是初一天晴,意味着后续天气以晴为主,利于作物收割晾晒,能迎来丰收;反之,若遇降雨,则可能打乱整个秋收节奏。

从农业生产规律来看,九月初一的天气直接影响 “三秋” 进度。此时作物已成熟,籽粒饱满但含水量较高,急需晴天晾晒降低水分,便于储存;若遭遇降雨,田地泥泞无法下田收割,作物泡在地里会发芽霉变,即便勉强收割,堆放在屋内也易腐烂。明代《月令采奇》中就有记载:“朔日雨,谷腐仓;朔日晴,谷满仓”,直白地道出了九月初一晴雨对粮食收成的决定性影响。对古人而言,粮食就是生存的根本,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家人的生死存亡,这也为 “新坟遍地起” 的说法埋下了伏笔。

今年的九月初一,比常年更具特殊性,这让 “下雨” 的影响显得尤为关键。2025 年恰逢闰六月,农历的时间偏移使得九月初一比往年提前了近一周,此时北方部分地区已出现初霜迹象,南方也进入 “秋凉骤至” 的阶段,作物对雨害的耐受度更低。

从气候背景来看,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秋冬可能出现弱拉尼娜现象,这一气候现象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北方气温偏低。在这种大背景下,九月初一若下雨,极有可能引发 “连锁反应”:一方面,降水会与北方提前到来的冷空气结合,形成 “雨夹霜”,对尚未收割的晚稻造成冻害,导致籽粒脱落;另一方面,持续降雨会使土壤含水量过高,冬小麦播种后易出现烂种,影响来年收成。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九月初一的交节时段处于午间,老辈人有 “午间雨,涝半月” 的说法,意思是正午时分降雨,往往预示着后续降雨频繁。结合现代气象数据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科学依据 —— 午间降雨多与暖湿气流活跃有关,而此时北方冷空气已开始南下,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持续性降水。2018 年也曾出现类似情况,闰六月导致九月初一提前,且初一下雨,当年黄河流域秋收作物减产达 15%,部分地区因连阴雨引发了秋涝。

“九月初一雨,新坟遍地起” 的背后,是 “靠天吃饭” 年代的生存真相。在古代,农业技术落后,没有良种、农药和水利设施,一旦九月初一下雨,往往意味着 “三灾连发”:一是作物腐烂,粮食绝收,“雨打九月头,稻谷烂成粥”;二是秋种延误,“初一雨涟涟,十月不种田”,来年收成也无着落;三是阴雨导致湿冷,引发瘟疫。

老家曾有位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地九月初一连下三天雨,晚稻全泡在水里发了芽,红薯烂在地里。冬天没粮吃,村里老人孩子先扛不住,不少人因饥饿生病去世,“那时候村东头的新坟,一个接一个”。这正是 “新坟遍地起” 的真实写照 —— 粮食绝收后,饥荒与疾病接踵而至,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人口锐减成为必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关于九月初一雨的农谚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核心都指向 “雨害伤农”。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关注降雨对高秆作物的影响,湖北农谚云 “九月初一雨淋淋,玉米倒在田埂边”。该地区此时玉米正处于成熟期,茎秆承载着饱满的籽粒,雨水浸泡后易倒伏,导致养分无法输送,籽粒干瘪。而 “初一雨,一月九日晴” 的说法,则指出初一下雨往往预示着整个九月降雨频繁,仅有九天晴天,根本无法满足秋收需求。

岭南地区气候温暖,农谚则侧重对后续寒冷的预判,有 “九月初一雨,十月初一雪” 的说法。这里的作物虽晚熟,但初一下雨意味着暖湿气流活跃,与北方冷空气交汇易引发强寒潮,十月初就可能出现降雪,对未收割的作物造成冻害。

今日便是九月初一,你那里的天气如何?是晴空万里,还是阴雨绵绵?你家乡还有哪些关于九月初一的农谚?比如 “初一霜,冬雪旺”“初一风,粮满仓” 之类的说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留言。

来源:星辰的颜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