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RAM,全称为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是一种基于隧穿磁阻(TMR)效应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被广泛视为当前最具潜力的新型存储解决方案之一。
一、MRAM的基本概念
MRAM,全称为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是一种基于隧穿磁阻(TMR)效应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被广泛视为当前最具潜力的新型存储解决方案之一。
二、MRAM的核心特性
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具有多项突出优势:支持无限次读写、写入速度极高(可低至2.3纳秒)、功耗显著低于传统存储芯片,并且易于与逻辑芯片集成。因此,MRAM尤其适用于对容量要求不高但性能苛刻的特殊应用场景,以及快速发展的物联网(IoT)嵌入式存储领域。
三、MRAM的技术发展历程
MRAM的技术探索始于1990年代。1995年,摩托罗拉(后分立为飞思卡尔)启动了相关研发,并于1998年成功开发出256Kb测试芯片。此后,IBM与英飞凌于2000年共同加入,推动了MRAM联合开发计划的形成,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与机构参与布局。
四、MRAM的当前挑战与技术分支
与传统存储器如DRAM与NAND Flash相比,MRAM的功耗可降至其百分之一,具备高速写入与断电数据保存能力。然而,该技术仍需在制造成本、长期耐久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一步突破。
目前主流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技术主要涵盖以下三类:
嵌入式MRAM(eMRAM)
自旋转移矩MRAM(STT-MRAM)
自旋轨道矩MRAM(SOT-MRAM)
其中,STT-MRAM已成为当前产业化主流,以美国厂商Everspin推出的垂直混合自旋扭矩转换MRAM为代表。据悉,Everspin已实现多款MRAM产品的量产与商用。作为Everspin授权的一级代理商,英尚智能可提供与其同等级的高性能存储解决方案。
STT-MRAM利用隧道结层的巨磁阻效应实现数据读取:当两侧磁性方向一致时电阻较低,相反时电阻升高。该结构在保持极快存储速度的同时具备出色耐用性,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高速缓存存储器之一。
SOT-MRAM则采用三端磁隧道结设计,将读写路径物理分离,从而进一步提升器件耐用性与写入效率,被视为下一代高性能MRAM技术方向。
来源:英尚微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