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比亚迪在欧洲干了一件让德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一个月卖出1.5万辆,其中英国一地就吞掉1.3万辆。
10月,比亚迪在欧洲干了一件让德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一个月卖出1.5万辆,其中英国一地就吞掉1.3万辆。
放在两年前,这数字连比亚迪内部PPT都不敢写,如今却实打实地刻在欧盟海关的报关单上。
更扎心的是,英国最大租车行Addison Lee直接下单500辆Seal U当“公司代步车”,把原本留给帕萨特的位置一次性腾光——欧洲车评人集体沉默:这不是“试水”,是“登陆”。
为什么偏偏是比亚迪?
答案藏在三个“反常识”里。
第一反常识:欧洲人最嫌弃的“插混”,成了比亚迪的护城河。
欧盟喊了十年“纯电才是未来”,结果充电桩建得比教堂还慢,用户一边被油价烫手、一边被续航吓退。
比亚迪把宋PLUS改成Seal U,纯电跑100公里、油箱再送800公里,瞬间治好“里程焦虑症”。
德国ADAC测完直接给“非常推荐”,翻译成人话就是:这车不装家充也能开,真香。
大众听完连夜把ID.4降价6000欧,结果还是没人买——买家一句“你降价,它没油箱”就把天聊死。
第二反常识:别人出海带翻译,比亚迪出海带“工地”。
卖车只是序章,真正让欧洲经销商坐直的是比亚迪一口气砸下的5亿欧元电池工厂+壳牌高速桩+曼彻斯特研发中心。
用大白话说:别人卖的是“现货”,比亚迪卖的是“期货+售后+工作机会”。
法国政府第一个看懂套路,直接把比亚迪写进公务车清单,200辆订单虽小,信号却大——“我不仅让你卖,还让你在我地盘交税”。
这一招,当年丰田、本田在美国也用过,三十年后轮到中国人玩。
第三反常识:最土的“右舵版”,成了最锋利的尖刀。
英国市场小?
全球右舵国家占15%人口,却贡献30%豪华车利润。
比亚迪把元PLUS改成右舵,先在英国路试,再顺势进澳大利亚、南非、泰国,一条线把“小众市场”做成“利润奶牛”。
同行还在纠结左舵欧洲,比亚迪已经用右舵版把蓝海切成“专属自留地”。
故事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不过一时运气,欧洲政策一变就打回原形。
还真不是。
比亚迪手里还有两张牌没打完。
一张叫“海狮07”。
欧盟认证已拿,2024年上架,定位直接卡位特斯拉Model Y与大众Tiguan之间——比Model Y便宜10%,比Tiguan多一套插混。
欧洲用户想买“非纯电”的中型SUV,除了它几乎没选项。
雷诺一看慌神,把原定2025年的纯电SUV推迟,回头加班改插混,时间差至少18个月,窗口期被比亚迪吃得死死的。
另一张叫“海豹DM-i”。
欧洲人认“行政轿车”血统,宝马3系、奔驰C级守了二十年。
比亚迪把海豹加长、换插混、标WLTP 1.2L油耗,先租给Addison Lee做“老板车”,让每天坐后座的金融城白领先体验——用B端打C端,用里程打品牌,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等私人买家进店,销售一句“你老板坐的就是这台”,比十页配置单都好用。
最狠的是节奏感:
2023年先靠Seal U爆款“破冰”,2024年海狮07+海豹DM-i“高低双打”,电池工厂同步投产,成本再降8%,对手降价也追不上。
三步棋走完,比亚迪在欧洲就从“中国来的新牌子”升级为“绕不开的选项”。
那欧洲本土车企还有机会吗?
有,但前提是他们得先承认:用户此刻要的不是“最环保”,而是“最不焦虑”。
在充电桩密度追上加油站之前,插混就是“过渡王者”。
比亚迪只是把别人眼里的“过渡”做成“长期饭票”,顺带把利润、就业、供应链全部本地化,用魔法打败魔法。
写到这儿,不妨把镜头拉远:
十年前,中国车市被大众双雄按在地上摩擦;十年后,角色互换,比亚迪把战场搬到对手老家,用的还是同一套“先解决焦虑,再谈理想”的打法。
历史不会重复,却总爱押韵。
下一次当你在英国街头看到一辆挂着BYD标的白色SUV静静滑过,别惊讶——那不是一辆车的路过,而是一个产业周期的翻页。
欧洲人曾用内燃机教会世界“远行”,如今中国人用一块电池+一箱油,回赠他们“没有焦虑的远行”。
故事才刚刚开始,但结局已写好在海关的报关单上:谁先把“焦虑”做成“选项”,谁就拥有下一个十年。
来源:D粥~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