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家族聚餐,刚上两道菜,三姨就放下筷子往我妈身边凑,声音不大却能让全桌人听见:“姐,你这退休也小半年了,每月能拿多少啊?我听说你以前单位福利好,肯定比我家老周多吧?”
上周家族聚餐,刚上两道菜,三姨就放下筷子往我妈身边凑,声音不大却能让全桌人听见:“姐,你这退休也小半年了,每月能拿多少啊?我听说你以前单位福利好,肯定比我家老周多吧?”
我当时心里一紧,手不自觉攥紧了筷子。这话问得太没分寸,可三姨那眼神,明摆着就是想比个高低。我正琢磨着怎么帮我妈打圆场,比如扯句“够用就行,没细算”,没想到我妈夹了口菜,慢悠悠地说:“多少倒没仔细记,反正买菜做饭够花,偶尔给孙子买个玩具也不心疼。咱们这年纪,低调点好,钱这东西,够花就行,比来比去反而闹心。”
就这一句话,三姨脸上的笑僵了几秒,没再追问,桌上的气氛也没冷下来。我看着我妈淡定夹菜的样子,突然想起前阵子我因为“炫耀”栽的跟头,心里又愧又佩服——原来我妈早就把“做人要低调”这事儿,活成了日常。
我之前在公司做项目,拿了笔奖金,不算多但比平时工资高不少。那段时间我飘得厉害,总想着找人“分享”——跟同事吃饭,故意把手机账单打开放在桌上,等着别人问“你这月怎么花这么多”;发朋友圈,拍了张奖金到账的截图,配文“努力没白费”,其实就是想让别人夸我厉害;连我妈跟我视频,我都忍不住说“妈,你看我这奖金,以后我能给你多买点东西了”。
结果呢?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同事小张找我借钱,说“你奖金那么多,借我周转下,下个月就还”,我不想借,又不好意思拒绝,最后磨磨蹭蹭借了两千,到现在都没要回来;朋友圈里,以前玩得好的同学评论“哟,混得不错啊,下次聚会你请客呗”,我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一顿饭花了我小半个奖金;最让我难受的是,我妈知道后,没骂我,就说了句“你这孩子,手里有俩钱就沉不住气,早晚要吃亏”。
我当时还不服气,觉得“我自己挣的钱,炫耀下怎么了”。直到后来发生了件事,才让我彻底悔悟。有次我跟我妈去菜市场,遇到她以前的同事王阿姨。王阿姨一见到我就说:“这是你儿子吧?听说在大城市上班,挣得不少啊,上次你还说他拿了大奖金呢。” 我妈笑着说:“小孩子家,刚工作没多久,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哪有什么大奖金,我跟你开玩笑呢。”
回家的路上,我问我妈“你怎么不跟王阿姨说实话啊”,我妈说:“跟她说这个干嘛?她家里条件一般,儿子还没找到工作,你跟她炫耀你挣得多,不是让她心里难受吗?做人啊,别总想着往高处亮,有时候低头点,既不扎别人眼,也能让自己踏实。”
那时候我还没完全明白,直到后来我因为“炫耀”丢了个客户,才真正尝到了“高调”的苦果。那个客户本来都快签合同了,结果我跟他吃饭时,忍不住吹嘘“我们公司这季度业绩特别好,我手上好几个大客户”,还说“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就是小意思”。没想到客户听了之后,反而犹豫了,最后跟我说“你们公司实力是不错,但我觉得你太浮躁了,这个项目我们还是再考虑下”。
看着客户走的背影,我想起我妈说的话,肠子都悔青了——原来我以为的“体面”,在别人眼里就是“浮躁”;我以为的“炫耀”,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
自从那次丢了客户后,我开始留意我妈的日常,才发现她的“低调”从来不是装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妈退休前在单位是会计,做得一手好账,领导器重,同事也佩服。但她从来不在外面说自己多厉害,别人问她“你在单位是不是当领导啊”,她总说“就是个普通做账的,没什么特别的”。
有次单位评先进,她明明符合条件,却主动把名额让给了刚入职的小姑娘,说“年轻人更需要机会,我都快退休了,评不评都行”。
我以前总觉得我妈“太傻”,有好处不知道争。直到有次我去她单位接她,听到她同事跟我说:“你妈人真好,上次我家里有事,账没做完,她主动帮我加班弄完,还没跟领导说。我们都愿意跟她打交道,觉得踏实。” 那时候我才知道,我妈看似“吃亏”的低调,其实换来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还有一次,我妈老家的亲戚来城里看病,找我妈帮忙挂号。我妈跑前跑后,帮着挂了专家号,还陪亲戚去医院检查。亲戚要给她钱,她坚决不收,说“都是一家人,帮忙是应该的”。亲戚走的时候,说“姐,你真是个好人,以后有什么事,你尽管开口”。
我问我妈“你这么帮他们,不怕他们以后麻烦你吗”,我妈说“帮人哪能想着回报?再说了,做人低调点,多帮别人点,以后真遇到事了,别人也愿意帮你。你看那些总爱炫耀自己多厉害、多有钱的人,真遇到事了,谁愿意真心帮他们?”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古人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我妈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把这句话的道理活透了。她不炫耀自己的能力,不攀比别人的财富,不是因为她“没本事”,而是因为她知道,太过高调容易招人嫉妒,太过张扬容易惹来麻烦。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智慧。
就像我妈常说的“枪打出头鸟”,你把自己架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就越疼。与其把时间花在炫耀和攀比上,不如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日子,管好自己的事。
经历了这些事,我开始跟着我妈学“低调做人”,慢慢发现,其实做到低调并不难,关键是要记住这3点,都是我妈平时教我的,特别实用。
1. 面对“攀比”,学会“模糊回应”
以前别人问我“你工资多少啊”“你这衣服多少钱买的”,我总忍不住往高了说,就怕别人觉得我过得不好。现在我学我妈的样子,用“模糊回应”——别人问工资,我就说“够花就行,养活自己没问题”;别人问衣服价格,我就说“打折的时候买的,挺划算的”。
这样既不会让别人觉得你在炫耀,也不会让自己陷入“比来比去”的漩涡。就像我妈说的“别人问你,不一定是真关心你,可能就是想跟你比一比,你越模糊,他越没辙,也就不会再追问了”。
2. 有了“成就”,别忙着“分享”,先“沉一沉”
以前我拿到奖金、完成项目,第一时间就想告诉所有人。现在我会先“沉一沉”——把喜悦压在心里,该工作还是工作,该生活还是生活。等过阵子,再跟家人朋友轻描淡写提一句,比如“上次那个项目终于结束了,还算顺利”。
这样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你浮躁,还能让你保持清醒。我妈说“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你把成就先放一放,等冷静下来再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就不会那么想炫耀了”。
3. 多“倾听”,少“吹嘘”,学会“换位思考”
以前跟别人聊天,我总爱说自己的事,说自己多厉害、多不容易。现在我学着多听别人说,少插自己的话。别人跟我吐槽工作,我就认真听,偶尔说句“确实挺难的,你辛苦了”;别人跟我分享开心的事,我就真心替他高兴,说句“太好了,真为你开心”。
我妈说“做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你总说自己的事,别人可能不爱听;你多听别人说,多理解别人,别人才愿意跟你相处。而且你少说点自己的‘厉害’,别人也不会觉得你在炫耀,相处起来才舒服”。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变了——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再总想着跟别人攀比,日子过得踏实多了。同事们也愿意跟我打交道了,说我“比以前稳重多了”;朋友跟我聊天,也愿意跟我掏心窝子了。这时候我才明白,低调不是“没本事”,而是一种更聪明的处世方式。
现在再想起家族聚餐时我妈的那句话,我心里满是佩服。她用一辈子的经历告诉我们,钱再多,也不用到处炫耀;能力再强,也不用四处张扬。真正的体面,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多少成就,而是你能不能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不扎别人的眼,不扰自己的心。
就像古人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把嘴闭上,把事做好。那些总爱炫耀的人,看似风光,其实是在给自己招麻烦;而那些低调的人,看似普通,却能在平淡的日子里,活出自己的踏实和安稳。
前几天我跟我妈去逛街,遇到一个以前的邻居。邻居问我妈“你儿子现在工作怎么样啊”,我妈笑着说“还行,他自己挺努力的,我们也不催他,慢慢来就好”。我看着我妈温和的样子,心里特别暖。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你越低调,越踏实,就越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你越张扬,越浮躁,就越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你呢?你有没有过因为“高调”栽跟头的经历?或者你身边有没有像我妈这样,懂得“低调做人”的人?欢迎在评论区跟我聊聊,说不定你的故事,也能给更多人启发。
来源:育苗文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