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的李姐最近愁得睡不着觉,自家孩子和楼上张哥家的孩子原本是同班同学,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两家关系也一直不错。可上周张哥体检后,小区里就传起了闲话,说他查出了“会传染的病”,有人甚至说“跟他一起吃饭都会被传上”。
小区里的李姐最近愁得睡不着觉,自家孩子和楼上张哥家的孩子原本是同班同学,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两家关系也一直不错。可上周张哥体检后,小区里就传起了闲话,说他查出了“会传染的病”,有人甚至说“跟他一起吃饭都会被传上”。
从那以后,张哥一家人不堪其扰,最后只能搬去了亲戚家暂住。可直到后来社区医生上门科普,大家才知道,张哥得的病并不会通过共餐、握手传播,之前的恐慌全是因为对这类传染病的误解。
生活中,像这样因为对传染病认知错误而引发的误会太多了,尤其是关于一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很多人都被错误观念误导,不仅给感染者带来了伤害,也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慌。其中有4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至今还在信。
第一个误区:和感染者一起吃饭、握手会被传染。这是最常见的错误认知,其实大部分这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特定的,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比如一起吃饭时的唾液接触、握手、拥抱,甚至共用办公用品、马桶这些行为,都不会导致传染。
第二个误区:只要得了这类传染病,就一定会发展成严重疾病。很多人觉得一旦确诊,就没有办法了,其实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成熟,大部分这类传染病只要尽早发现、规范治疗,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个误区:感染者不能结婚生子,否则一定会传给家人。其实只要做好科学防护,感染者也能拥有幸福的家庭。比如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规范的干预措施,能大大降低传染给伴侣的风险。
第四个误区:只有“不检点”的人才会得这类传染病。这种说法不仅错误,其实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意外情况感染,比如不小心使用了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在意外事故中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等,不能仅凭患病就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下判断。
了解这些误区后,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防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在进行可能有风险的行为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如果身边有感染者,也别恐慌或歧视,用正常的心态和他们相处,这不仅是对感染者的尊重,也是科学认知的体现。
来源:彩牛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