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上面的关键词描述——“稳定而强大的内核”、“恰到好处的一点破碎感”、“脱口秀式的医患沟通方式”,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
肖战拿到《小城良方》的剧本,绝非一次简单的选角或偶然的接洽。
我甚至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双向奔赴”。
当官方备案文件中对男主角“刘铮亮”的人物小传曝光时,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那上面的关键词描述——“稳定而强大的内核”、“恰到好处的一点破碎感”、“脱口秀式的医患沟通方式”,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
这与总制片人在开机仪式上对他的评价,每一个字都能严丝合缝地对应上。
这说明,在剧本创作阶段,这个角色的灵魂深处,或许早已刻上了他的影子。
这个叫刘铮亮的角色,背后站着一个真实、鲜活的生命。
他的故事原型,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源自锦州市在2023到2024年间作为“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真实案例。
这个人就是刘振亮,一位扎根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来下沉到凌河区紫荆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90后”全科医生。
剧组用“铮”替换“振”,这种“谐音移植”的手法,既巧妙地为戏剧创作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又饱含着对原型人物的尊重,并获得了他的独家授权。
可以想象,在肖战接触这个项目之前,编剧团队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他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深入锦州的基层医疗改革一线进行跟踪采访。
那两年里,他们见证了一个年轻医生如何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去温暖一个社区,去探索一条全新的医患沟通之路。
这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跟班,多少次深入的访谈,才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基层医生形象,从现实搬到了纸上。
这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剧本,而是一段滚烫的人生记录。
一部剧,真的能激活一座城吗?
锦州这次显然是下定了决心。
他们没有把这次拍摄仅仅看作是一次普通的影视合作,而是将其深度融入了“城市更新”的大计划中。
凌河区那条洛阳路上的老医院、夜晚烟火气十足的古塔夜市、庄严肃穆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这8处被选中的城市地标,在拍摄期间被暂时封闭,但这短暂的“告别”,是为了更华丽的“重逢”。
拍摄一旦完成,这些地方将立刻被整合,以一条“《小城良方》取景路线”的崭新面貌向所有游客开放。
这盘棋下得很大,锦州的目标是借助这部剧的东风,直接撬动超过一亿元的文旅消费。
这是一种城市与影视作品的深度共赢,力图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宏大文化愿景。
到那时,粉丝和游客们可以拿着地图,一步步走过剧中人走过的路,感受那份属于小城的独特温度与故事。
这个项目的格局,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深远。
当国家卫健委的“健康中国行动”影视合作计划赫然出现在合作方名单上时,我们才意识到,《小城良方》的使命,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情感消费。
它不再只是一部让你哭过、笑过、感动过的电视剧,它被赋予了更严肃、更具现实意义的社会功能。
为了配合剧集,一部名为《良方的背后》的6集纪录片也将同步制作。
这部由爱奇艺纪录片中心与辽宁省卫健委联合出品的纪实作品,将与正剧在同一档期上线。
这种“剧+纪实”双IP同步发行的模式,在现实主义题材领域,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一个负责讲述动人的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个则负责揭示故事背后的现实逻辑与政策背景,为观众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两者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闭环,让故事的力量与纪实的深度相得益彰。
一部剧最打动人的,往往是它的真诚。
而《小城良方》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那股要“玩真的”的劲儿。
剧中出现的所有医疗流程、专业术语、操作细节,都不是演员和导演拍脑袋想出来的。
剧组背后,有一个由锦州本地医疗专家组成的团队全程驻组,他们的任务就是审核,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经得起推敲。
这种严谨,并非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好用”。
这恰恰是这部剧最核心的价值落点。
剧集播出后,并不会随着热度散去而结束它的生命周期。
相反,它将开启另一段旅程。
国家卫健委的介入,意味着剧中的精华部分将被重新剪辑,制作成一系列教学案例包,直接纳入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课件中。
这意味着,刘铮亮医生在剧中的每一次问诊、每一次沟通,都可能成为现实中某个乡村医生提升自己技能的生动教材。
这让一部文艺作品,直接服务于国家基层医疗培训,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
如今,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长达55天的拍摄周期,将全程锁定在锦州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
随着2025年10月18日的开机,这个承载着多方期望的项目正式启航。
根据爱奇艺的排播计划,我们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的春季档,看到这部剧的独家上线。
届时,正剧与纪录片的联袂登场,将为我们完整呈现这个关于小城、良医与时代的故事。
有时候,一个好故事,真的能成为治愈人心的良方。
来源:桥上静赏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