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经过地方政府调解,新郎家属决定不再追究女方责任。遗体已经回到老家安葬,双方的矛盾在形式上告一段落。家里人早先还誓言要讨个说法,但在调解后选择了和解,这件事就在公众视线里逐步淡去。
10月17日,经过地方政府调解,新郎家属决定不再追究女方责任。遗体已经回到老家安葬,双方的矛盾在形式上告一段落。家里人早先还誓言要讨个说法,但在调解后选择了和解,这件事就在公众视线里逐步淡去。
把时间往前拉几天再看清楚点。10月15日,有媒体把新郎父亲的讲述放出来,细节比之前流传的多。父亲说,他们是2023年订的婚,这门事儿拖了将近两年才办成。中间反复的原因听着很生活化:起先女方说想减肥,不想拍婚纱照上镜;接着又说要考研,要把精力放在复习上,怕受影响。等这些事过了,女方提出没有“正式求婚”的问题,要补一个仪式感。男方为这些要求尽量配合,女方这才点头往下走。
订婚后,新郎家已经把彩礼和所谓的六金交了,合计大约十八万八千元。为了这桩婚事,男方家还在西安买了房,车也登记到女方名下。父亲说心里并不太舒服,但儿子非要这段感情,家里就做了许多让步。父亲对媒体说女方在相处里比较强势,很多话都是女方拍板,儿子退让比较多。媒体把这些说法拿出来后,外界对两家关系的投入和权衡有了更多想像的线索。
再往回看10月14日,地方政府介入后安排双方见面调解。那次见面气氛紧张,双方各说各的,互相指责多过沟通,会议最后没有达成一致,拖着散了。之后网络上对责任归属的讨论就开始发酵,很多版本在网上传播。有人把注意力投到婚车司机那边去。一位疑似婚车司机透露,车上确有争执;在去饭馆路上,新娘接了个电话,跟母亲提到要一笔“下车费”。这类细节没有官方证实,但被不少人当成还原现场的拼图。
把时间定在事发当日:10月3号,那天在旬阳大桥上有人目击一名穿着礼服的男子冲到桥边翻栏跳河。家属赶来时,河面已经看不见人影。当时正下雨,搜救难度大,打捞工作连续进行了好几天。媒体报道说大概是第六天才在水下发现遗体,警方通过衣服内衬的名字和家属确认了身份。确认后,父亲一度把遗体留在殡仪馆,表示要讨回公道。这里头的细节很多,但官方公开的信息并不多,外面各自说法就变得支离破碎。
事发前几天和当天,围绕婚礼的一些小摩擦反复被人提起。接亲环节上为“接水”“发言稿”“胸花”争得面红耳赤,女方家对这些细节有不满;婚车上发生过争吵、母亲的电话在车上打进来,要“下车费”的说法也被提起。把这些零碎片段连起来看,会觉得整个氛围很紧绷。具体从这些琐事怎么一步步演变成极端结果,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完整版本。
警方在打捞到遗体后进行了身份确认,家属也参与了一些后续处理。地方政府出面做了调停,安排双方见面、协商处理。新郎父亲起初态度很坚决,想把责任追到底,但在调解过程中,家属最终选择不再追究,女方家把礼金退了,遗体办了安葬,两家在形式上和解。家里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有很多现实因素在影响:法律程序的复杂、情感上的撕扯、邻里关系的考量、舆论压力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左右最后的选择。
网络上的声音分成两派。有人觉得遇事就用极端方式解决,不能接受;有人替新郎惋惜,觉得从订婚一路被拖延、在相处中处处退让,再在婚礼上被小事刺激,这种压抑把人逼到绝路。讨论聚焦在婚姻关系里的投入、筹备婚礼的细节以至双方沟通的缺失。有人把放大镜对准了彩礼、房产和车辆登记这些具体数字和证据,拿它们来衡量付出与期待是否匹配。
媒体报道里还有一些能看到的细枝末节。比如房子是在西安买的、车子登记在女方名下、彩礼具体数目,这些都成了外界判断双方关系状态的参考。父亲提到儿子很喜欢女方,自己虽有保留但还是配合;这些日常里的妥协和让步,最后在婚礼那天崩开来了。警方通报里对搜救受天气影响、确认身份的方法有交代,但很多关键环节没有详细披露,导致外界在拼贴真相时有缺口。
到现在,法律程序上没有公开的新进展,地方调解让事情暂时停在一个阶段。事发地点还在,参与的人还在接受调查或出庭作证的记忆里留下片段。不同渠道里流传的版本多,证词之间存在差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众对事情的判断会出现分歧。
来源:沙滩上堆砌梦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