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今年山东的秋收秋种,一下子难住了不少农人。泥地陷脚,水沟满溢,谁家田头没有水泡的杂乱?收割机、刚种下的小麦、堆放在院里的玉米,全都跟着遭了殃……谁能料到,连着几个月的天,就没让人放心过一天?这场雨,到底给山东的收成带来了什么变
10月17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今年山东的秋收秋种,一下子难住了不少农人。泥地陷脚,水沟满溢,谁家田头没有水泡的杂乱?收割机、刚种下的小麦、堆放在院里的玉米,全都跟着遭了殃……谁能料到,连着几个月的天,就没让人放心过一天?这场雨,到底给山东的收成带来了什么变化?
17日一整天雨势不小。气象站说,从早上六点到第二天早晨这全天里,全省平均降雨就有19。1毫米。尤其是菏泽、济宁、枣庄几处,几乎都在“大雨榜”前头。菏泽巨野营里的统计,降水量终于飙上了上百毫米——103。5毫米。单县、曹县也没轻松,接近百毫米的雨量。就连日照、泰安这些平常不太容易下大雨的地方,这会儿也被淋了个透湿。
干了这么多年农活的老大哥,直接跟我说了句:“地里根本下不去脚。”村里人都看着水沟里的水一夜流走,却苦得田里泥泞老旧,机器陷住,小麦种不下,玉米读不得,谁家地头不是一片哀叹?
今年山东的雨,比往年多出了三成还要多!
不是只今年秋天多雨。从今年6月算起,山东全省平均降水量就是744。5毫米。往年这个时候是啥水平?今年直接多一半。最夸张是秋季——9月份之后,三百来毫米的降水,硬生生地比往年多了三倍。老一辈人哪见过这样喊“多雨之秋”?收成一边倒,种地又赶不上,许多人家愁到眉角都皱起来。
也不是说只有雨,气温这一块也闹腾。最近一早,鲁西南只留了不到10度的凉气,鲁南、沿海地方稍稍高一点点,鲁中山区冷到5度出头。潍坊诸城最低气温只有4。8度。晚上穿一身秋衣还觉得冷,谁往田里去不是打着寒颤?也正是这时候,不少人赶紧搬被子衣服出去晒,家里大人唠叨小孩别穿单薄,小麦种子进地也得等着地干透。
老百姓都在盼天气放晴,泥地干透,好收好种!
超级计算机也没白算。气象模型跑出来,今天白天一部分鲁南还得下阵小雨。只是这场雨,范围小,雨量少,不会像之前那样,全省都拉湿。多数地方都是阴云,太阳难得露脸,地面晒墒进步慢。天气预告,明天全省开始见晴,最低温度还是绕着今年这个低点,白天温度未见起色,烟台、威海、鲁中的山区最多11度,别的地方也就是14度。田里的水靠晒慢慢下去,谁家种小麦的,就等着地干慢一点。
可是好消息不稳。气象预报继续提到,到了24日晚上到25日白天这段时间,鲁西南和鲁中可能还来阵小雨。到底降不降,哪地多哪地少,谁也没法说死。地里刚刚晒干点,紧接着再来一波,一年农事就这样反反复复,村里人每天看天气预报,比看股市还紧张。
县里农业部门没闲着,专家、农技推广员、种粮大户一起盘算今年种麦的法子。“散墒是前提,整地是关键,晚播要精管,集成促高产”——明白纸写得清清楚楚。土壤太湿,一个劲搅合机器反而不好。专家梳理,晚一点播种的麦,要选耐性好一些的品种。播得晚,播种量得加点,还得用复配药剂拌种,别再偷懒,直接白籽下地,一场烂地或空秧谁也吃不了亏。
种地的多了功夫,见过的事情还真不少。大户对头说:“苗种得好,干地整得平,秋收才有保证。”今年气温低,土湿冷,播种进地还得精细,谁家也不能偷懒。种子选对了,药剂包好了,再晚播也别慌。别看天说了话,地还是要自己整。
有农人在田里待一整天,看着水快干没干,晒麦谷、收玉米全靠跟着天跑。谁都知道,今年小麦如果晚了,明年丰产压力就更大,秋种挑劲越重,春收指望越大。专家还提醒,每家都要关注天气,不能只听村里口风,要学会看官方预报,做决策时多听专业的。
一家人围炉闲谈,谁不是一边数着天气,一边积攒种子的主意?老爷子盯着天气预报,想盼着下周能连着晴上几天。农事安排得紧,谁都怕一夜雨又把地泡了,一拖再拖,灌浆期过头,明年小麦还怎么收?
气象专家的建议很明了。别盲目急种,先等地里晾得透了再播种。一旦天气有晴好窗口,就得抓点时间把小麦播下去,还得注意机械调整,地太湿实在播不了,要防粘连坏种。土壤太湿的地方得多晾几天,高地可以早播一点,低洼地晚点入场。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村里人也开始讨论是不是该换品种,调整播量。有人觉得,咱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新摸索出来的方法,县里专家讲的那些,今年会不会真有用?种小麦肯定不能等天全好才动手,一拖就是春天,明年谁赔得起?但也有人说,按照去年老方法来,今年这场怪天不见得都能用上新办法。
农人最操心的是,秋收秋种全凭天意,自己能做的只有一半。谁也控制不了降雨,更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眼看气候这几年越发极端,许多家庭都在问,今年啥时候能让种田的安心一天?都在盼着,官方预报能越来越准,农技指导能更及时,种地人别再靠猜,能否带来一场真实有效的丰收?
一种人家相信技术、等天转晴再下地;一种人家着急抢墒,不敢多耽误一天,谁都在赌下一个降雨是不是真的能避开自己家田头。哪条路对?哪条路风险大?还是得看每家自己的判断。
山东今年秋收秋种的情况,谁家都在讨论。大家都想着,靠什么才能保粮食颗粒归仓?你觉得,机械种田和传统经验,今年哪个更靠谱?是不是光靠天还远远不够?谁愿意分享家里种地的小妙招?
来源:智勇双全麻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