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闹钟第三次响起时,你是否也曾闭着眼摸过手机,指尖划过未读的工作消息,脑海里已开始预演一整天的忙碌?傍晚通勤的地铁上,望着玻璃映出的疲惫侧脸,你会不会突然恍惚——这具被日程填满的躯体里,藏着的那个“自己”,已经多久没好好打过招呼?
清晨的闹钟第三次响起时,你是否也曾闭着眼摸过手机,指尖划过未读的工作消息,脑海里已开始预演一整天的忙碌?傍晚通勤的地铁上,望着玻璃映出的疲惫侧脸,你会不会突然恍惚——这具被日程填满的躯体里,藏着的那个“自己”,已经多久没好好打过招呼?
我们总在追逐外界的认可,把“成为更好的人”定义为满足他人的期待,却忘了生命里最珍贵的遇见,是与真实的自己撞个满怀。“遇己”从不是在高光时刻的自我欣赏,而是在卸下所有伪装后,依然愿意凝视内心的勇气。是关掉美颜滤镜后,看着镜子里眼角的细纹、眼下的暗沉,却能轻声说“这就是今天努力过的我”;是在加班到深夜的出租屋里,不必强撑着“我没事”,而是允许自己趴在桌上短暂地沮丧,承认“今天真的有点难”。这份遇见无关完美,只关坦诚——承认自己会软弱,也会有执念;会在选择面前犹豫,也会在坚持里迷茫。当我们不再用“应该”绑架自己,才终于看清: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本就值得被看见。
可生活总难免有伤口,或许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或许是一段遗憾的关系,或许是无数个“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这时才懂,“愈己”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生存技能。它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救赎,而是藏在无数个微小的自我关怀里:是难过时给自己煮一碗热汤,看着水汽模糊眼镜,也暖了发紧的胸口;是焦虑到失眠时,不再强迫自己“必须睡着”,而是打开台灯读几页轻松的文字,让思绪慢慢从紧绷里抽离;是被否定时,不再跟着别人的评价怀疑自己,而是在日记本上写下“我已经很努力了”,像安慰朋友一样温柔地对待自己。治愈从不是忘记伤痛,而是学会与伤痛共处——那些曾让我们哭的时刻,会在一次次自我拥抱里,慢慢变成让我们更坚强的铠甲。
而当我们学会遇见自己、治愈自己,“育己”便成了自然而然的成长。育己不是给自己设定遥不可及的目标,不是用“必须成功”的压力逼自己奔跑,而是像培育一株植物一样,耐心地浇灌、温柔地等待。是每天花十分钟读几页书,不是为了“提升自己”,只是为了感受文字里的力量;是每周学一道新菜,不是为了“成为厨艺高手”,只是为了在烟火气里找到生活的乐趣;是在遇到新挑战时,不再先说“我不行”,而是试着说“我可以试试”——哪怕最后没做好,也能笑着说“至少我学会了新东西”。育己的本质,是不放弃对自我的滋养:不因为年龄增长就停止学习,不因为生活平淡就失去好奇,不因为别人的节奏就打乱自己的步伐。就像一棵树,慢慢扎根,悄悄抽枝,在无人看见的日子里,也在努力长成更挺拔的模样。
其实,人生从来不是一场与他人的赛跑,而是一场与自己的漫长对话。从遇见那个真实的自己,到治愈那个受伤的自己,再到培育那个成长的自己,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慢慢成为更完整的自己。不必急着赶路,也不必害怕停留,你每一次与自己的坦诚相对、每一次对自己的温柔关怀、每一次为自己的努力付出,都在让你成为更好的你。
毕竟,这世间最值得投资的人,从来都是自己;这世间最浪漫的旅程,从来都是与自己同行。
来源:于小岛中感受宁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