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门口,手里的酒杯差点摔在地上。包间里二十几个老同学,此刻都盯着我,眼神里有尴尬、有幸灾乐祸,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兴奋。
包间里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我站在门口,手里的酒杯差点摔在地上。包间里二十几个老同学,此刻都盯着我,眼神里有尴尬、有幸灾乐祸,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兴奋。
张丽坐在主桌上,穿着一身名牌,脖子上戴着钻石项链,正笑吟吟地看着我:"哎呀,陈慧,你来啦!我正说呢,当年咱们班最聪明的就是你,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们都羡慕得不行。现在过得怎么样啊?"
她的笑容很灿烂,但我从她眼睛里看到的,是算计。
"还...还行。"我勉强笑了笑。
"听说你在国企上班?工资应该不错吧?"旁边的李明接话了,"不像我们这些做生意的,天天提心吊胆的。"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张丽就说:"哎呀,国企好啊,稳定!不过工资应该不如我们这些做生意的高吧?"
所有人的目光又聚焦在我身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顿饭,可能是个错误。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彻底颠覆了我对"老同学"这三个字的理解。当我在卫生间门口,亲耳听到张丽和几个同学的对话时,我整个人都僵住了——
原来,这场聚会,从一开始就是个局...
01
我叫陈慧,今年48岁,在一家国企做中层管理。
说起来,我这辈子过得还算顺遂。大学毕业进了国企,一步步升到现在的位置,老公是大学老师,女儿刚考上研究生。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平稳安定。
上个月,我突然收到一个微信好友申请。通过后,对方发来消息:"慧慧,是我,张丽!还记得我吗?"
张丽?我愣了几秒钟,才想起来。
张丽是我高中同学,坐我后面的女生。高中毕业后,我们就没怎么联系过,算起来已经30年了。
"当然记得!"我回复。
"太好了!我们高中毕业30年了,班长想组织个同学聚会,你一定要来啊!"张丽发来一个热情的表情。
我犹豫了。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参加同学聚会。以前参加过几次大学同学聚会,每次都感觉怪怪的——大家表面上热情,实际上都在暗地里比较,比工作、比收入、比孩子、比房子车子。
聚会结束后,往往不是更亲近了,而是更疏远了。
但张丽很热情,连续几天给我发消息,说大家都特别想见我,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全班大聚会了,再不聚可能就没机会了。
我心软了,答应去参加。
聚会定在上周六晚上,在市区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
去之前,我还特意挑了件比较体面的衣服,化了个淡妆。毕竟30年没见了,总得让自己看起来精神点。
到了酒店,我按照地址找到包间。
推门进去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
"陈慧!"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站起来,"你还认识我吗?我是王强啊!"
王强?我使劲回忆,终于想起来,是当年的班长。
"认识认识,王班长!"我笑着说。
"什么班长不班长的,都老同学了,"王强热情地拉着我坐下,"来来来,这是李明、这是赵刚、这是孙晓..."
他一个个给我介绍。
说实话,大部分人我都快不认识了。30年的时间,足以把一个人改变得面目全非。
当年那些青春洋溢的少年少女,如今都变成了油腻的中年男女。男的大多发福、秃顶,女的要么胖了一圈,要么瘦得皮包骨头,脸上全是岁月的痕迹。
"慧慧来了!"张丽从外面走进来,看到我,表情很夸张,"天哪,你还是这么年轻!"
我笑着说:"哪有,都老了。"
"真的,你保养得真好,"张丽拉着我的手,"来,坐我旁边。"
我跟着她坐下。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张丽穿得很讲究,一身名牌,脖子上戴着钻石项链,手腕上是卡地亚手镯。
"你现在做什么工作?"我问。
"我啊,自己开公司,"张丽说,"做外贸的,这些年生意还可以。"
"那挺好的,"我说。
"还行吧,就是辛苦,"张丽叹了口气,"不像你,在国企上班,稳定。"
我笑了笑,没说话。
陆续又来了几个同学,最后一共来了二十三个人。
菜上齐后,王强站起来:"同学们,今天咱们高中毕业30年的聚会,终于成了!来,咱们先干一杯!"
大家纷纷举杯。
"为了友谊长存!"
"为了青春不老!"
喝完酒,气氛就热闹起来了。
大家开始聊起当年的事——谁暗恋过谁,谁跟谁打过架,哪个老师最严厉,哪次考试作弊被抓了...
笑声、感叹声此起彼伏。
我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偶尔附和两句。
说实话,那些事我大多都不太记得了。高中对我来说,就是埋头读书的三年,除了学习,好像没什么别的记忆。
"对了,陈慧,你当年可是我们班的学霸啊,"李明突然说,"高考考了全市第三名,我们都羡慕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我。
我有些不好意思:"都多少年前的事了。"
"是啊,当年咱们都觉得,陈慧以后肯定前途无量,"赵刚说,"现在怎么样?一定混得很好吧?"
我感觉到,话题开始往不太舒服的方向发展了。
02
"还行吧,就在国企上班,"我说得很含糊。
"哪个国企?"张丽问。
"XX集团,"我说。
"哇,那个集团很大的!"有人说。
"做什么职位?"又有人问。
"中层管理,"我说。
"中层管理?那工资应该不低吧?"李明问。
我笑了笑:"还可以,够生活的。"
"陈慧你就别谦虚了,"张丽说,"国企中层,怎么也得年薪二三十万吧?"
我没回答。实际上,我的年薪确实差不多这个数,但我不想说得太清楚。
"二三十万?那不多啊,"旁边的赵刚说,"我一个做生意的朋友,一年随随便便就几百万。"
"那是你朋友厉害,"我说。
气氛有点微妙。
张丽打圆场:"行了行了,别聊工作了,聊点开心的。对了,陈慧,你结婚了吗?"
"结了,"我说。
"老公做什么的?"
"大学老师。"
"哇,知识分子家庭!"有人羡慕地说。
"有孩子吗?"
"有个女儿,刚考上研究生。"
"厉害啊!"大家纷纷夸赞。
我原本以为,话题就此结束了。
但张丽接着问:"在哪个城市买房了?"
"就在本市,"我说。
"哪个小区?"她追问。
我有点不太想说,但又不好不回答:"XX小区。"
"那个小区不错,环境挺好的,"张丽说,"多大面积?"
"120平。"
"才120平啊?"张丽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惊讶,"我还以为你家至少得200平呢。"
我笑了笑:"够住就行了。"
"也是,你们家人口少,"张丽说,"我家四口人,住的是300平的复式,还是觉得不够用。"
我听出来了,她这是在炫耀。
"买车了吗?"李明又问。
"买了,一辆本田,"我说。
"本田?日系车啊,"赵刚说,"我开的德系,奔驰E级。"
"我开的宝马7系,"另一个同学说。
"我开保时捷,"又一个说。
气氛变得越来越怪异。
我发现,这些所谓的"叙旧",其实就是在比较。比谁过得更好,谁更有钱,谁更成功。
我坐在那里,突然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这时候,王强站起来:"行了行了,都少喝点,别只顾着聊天不吃菜。"
话题终于转移了。
我松了一口气,低头吃菜。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更加不舒服。
张丽开始讲她这些年的经历——怎么创业,怎么做生意,怎么赚到第一个一百万,怎么买了大房子、好车子...
她讲得绘声绘色,好像特别成功的样子。
大家听得很入神,不时发出赞叹声。
讲完后,张丽说:"其实我觉得,人活着,就是要敢闯敢拼。像我们这些做生意的,虽然风险大,但回报也高。不像有些人,守着铁饭碗,一辈子安安稳稳,但也就那样了。"
我听出来了,她这话是说给我听的。
我没接话,继续低头吃菜。
"慧慧,你怎么不说话?"张丽突然问我。
"我...我在吃菜,"我说。
"你就是太内向了,"张丽说,"当年在学校就这样,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不会交朋友。你看现在,朋友多重要啊,没有人脉,干什么都难。"
我勉强笑了笑。
"对了,慧慧,你有微信朋友圈吗?"李明问。
"有啊,"我说。
"那你怎么从来不发朋友圈?我加你微信这么久了,一条都没见你发过,"李明说。
"我...我不太喜欢发朋友圈,"我说。
"那可不行,现在都流行晒生活了,"张丽说,"你看我,天天发,让大家知道我过得怎么样。"
我笑了笑,没说话。
其实,不是我不喜欢发朋友圈,是我觉得没什么好发的。我的生活很平淡,上班、回家、做饭、带孩子,周而复始。
而且,我也不想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生活。我觉得,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通过朋友圈了解我;不是真正的朋友,看了朋友圈也没用。
但显然,在座的这些"老同学",不这么想。
03
吃到一半,有人提议玩游戏。
"玩什么?"有人问。
"就玩真心话大冒险吧,"张丽说,"咱们转瓶子,转到谁,谁就要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完成一个任务。"
大家纷纷同意。
我心里有点抗拒,但也不好扫兴。
游戏开始了。
第一轮,瓶子转到了赵刚。
"真心话还是大冒险?"有人问。
"真心话,"赵刚说。
"好,那我问你,你现在一年能挣多少钱?"李明问。
赵刚笑了笑:"不多,也就一两百万吧。"
"哇!"全场一片惊呼。
"你做什么生意这么赚钱?"有人问。
"房地产,"赵刚说,"这些年房地产火,赚点辛苦钱。"
大家纷纷恭维他。
第二轮,瓶子转到了一个女同学。
她选了大冒险,任务是给在场的每个男同学一个拥抱。
她笑着完成了任务,气氛更加热闹。
第三轮,瓶子转到了我。
我的心沉了一下。
"陈慧,真心话还是大冒险?"张丽笑着问。
我犹豫了一下,说:"真心话吧。"
"好,"张丽的眼睛亮了,"那我问你,你现在一年的家庭总收入是多少?"
我愣住了。
这个问题,太直接了,直接到让我无法回答。
"这...这个不太方便说吧?"我说。
"哎呀,都是老同学,有什么不方便的?"张丽说,"再说了,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你选了真心话,就得如实回答。"
我看着她,突然觉得,她问这个问题,是有目的的。
"大概...大概四五十万吧,"我含糊其辞地说。
"四五十万?"张丽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意外,"没想到啊,你们家收入还挺高的。"
"还行吧,"我说。
"那你们家应该有不少存款吧?"李明又问。
"这...这个我就不方便说了,"我说。
"哎呀,都说到这了,就说说呗,"有人起哄。
"是啊,反正都是老同学,说说无妨,"又有人说。
我感觉很不舒服。
这哪里是同学聚会?这分明就是审问。
"真的不方便说,"我坚持道。
气氛有点尴尬。
张丽打圆场:"行了行了,不想说就不说吧,咱们继续玩。"
但我从她眼神里,看到了一丝不满。
接下来的几轮,游戏继续。
我发现,每个人被问到的问题,都跟钱有关——收入多少、存款多少、房子值多少、车子多少钱...
好像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互相打听对方的财产情况。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聚会,不对劲。
吃到八点多,聚会进入尾声。
王强说:"同学们,咱们今天聚得很开心,以后要常联系啊!"
"对对对,常联系!"大家纷纷附和。
"对了,"张丽突然说,"既然今天聚得这么开心,不如咱们成立个同学基金吧?"
"同学基金?"有人不解。
"对,就是大家每人出点钱,放在一起,作为同学会的活动经费,"张丽说,"以后办活动、聚会,都从这里出。而且,万一哪个同学遇到困难了,也可以从基金里借钱。"
"这个主意不错!"有人说。
"是啊,互帮互助嘛!"又有人说。
"那每人出多少?"有人问。
"我看每人出一万吧,不多,"张丽说,"咱们这么多人,加起来也有二十多万了,足够用了。"
一万?
我心里一惊。
一万块对我来说,不是小数目。而且,这个所谓的"同学基金",听起来就不太靠谱。
钱交给谁管?怎么用?有没有账目?万一钱被挪用了怎么办?
我看了看周围,发现有几个人脸上也露出了犹豫的表情。
"这...这个基金,由谁来管?"我问。
"当然是我和王强啦,"张丽说,"我们是发起人嘛。"
"那账目怎么管理?"我继续问。
"这个你放心,我们会建个账本,每笔支出都记录清楚,"张丽说,"而且年底会给大家看账目。"
我还是觉得不太放心。
"我...我考虑一下可以吗?"我说。
张丽的脸色变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当然可以,不着急。不过慧慧,你这么有钱,一万块应该不算什么吧?"
她这话,明显是在激我。
我没接话。
最后,大部分人都当场交了钱,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说要考虑一下。
聚会结束后,大家互加微信,约定以后常联系。
走出酒店,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顿饭,吃得我身心俱疲。
04
回到家,老公问我:"聚会怎么样?"
"别提了,"我脱下鞋子,瘫坐在沙发上,"累死了。"
"怎么了?"老公关心地问。
我把今晚的经历说了一遍。
老公听完,皱起眉头:"这哪是同学聚会,这是鸿门宴吧?"
"就是,"我说,"我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聚会了。"
"那个同学基金,你可别交钱,"老公说,"听起来就像传销。"
"我知道,我不会交的,"我说。
接下来的几天,微信群里热闹得不行。
大家发照片、发视频,回忆当晚的聚会,气氛看起来很好。
但我总觉得,这种热闹,很虚假。
更让我不舒服的是,张丽隔三差五就在群里@我,问我考虑得怎么样了。
"慧慧,同学基金的事,你考虑好了吗?"
"慧慧,大家都交了,就差你们几个了。"
"慧慧,你不会是不相信我们吧?"
她一次次地@我,搞得好像我不交钱就是不合群、不够朋友一样。
我感觉压力很大。
有一天,张丽直接给我打电话。
"慧慧,你为什么不交钱?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张丽开门见山地问。
"不是,"我解释,"我就是觉得,这个基金的管理方式不太透明..."
"怎么不透明了?我和王强都是老同学,你还不相信我们吗?"张丽打断我。
"不是不相信,就是觉得..."
"行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张丽的语气变得冰冷,"你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做生意的,觉得我们会贪你那点钱,对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急忙说。
"那你是什么意思?"张丽质问,"大家都交了,就你们几个不交,你们这是不把我们当朋友啊!"
我被她说得哑口无言。
"算了,不交就不交吧,"张丽说完,啪地挂了电话。
我拿着手机,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不交钱,就是不把她当朋友?
为什么一定要用钱来衡量友情?
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群里的气氛变了。
以前大家还会聊聊天、发发照片,现在几乎没人说话了。
偶尔有人说两句,也是在聊交了钱的那些人的事。
我们这几个没交钱的,好像被孤立了。
有一天,我在群里发了句:"大家最近都挺忙的吧?"
没人回复。
我又发了个表情包。
还是没人回复。
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被排除在这个"圈子"外了。
上周五,我突然接到王强的电话。
"陈慧,明天晚上有个小型聚会,就几个同学,你来不来?"王强问。
我犹豫了一下,说:"什么聚会?"
"就是交了基金的那些同学,聚一聚,"王强说,"你要是也交了,就一起来吧。"
我听出来了,这是在变相逼我交钱。
"我...我明天有事,"我说。
"有事啊,那算了,"王强说,"对了,以后这种小聚会,可能就只有交了基金的同学参加了。毕竟大家都是一起出钱的,关系更亲近嘛。"
挂了电话,我心里很不舒服。
原来,不交钱,就连聚会都不能参加了。
原来,所谓的"同学情",是可以用钱来买的。
我把这事告诉老公。
老公安慰我:"算了,不参加就不参加,这种聚会,参加了也没意思。"
我点点头,心里却很难过。
不是难过不能参加聚会,而是难过,原来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么脆弱。
30年没见,见了一面,就因为一万块钱,彻底闹翻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05
这周二,我在公司加班。
快下班的时候,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请问是陈慧女士吗?"对方是个女人的声音。
"是我,你哪位?"我问。
"我是刘芳,高中同学,还记得我吗?"
刘芳?我想了想,想起来了,是当年班里的一个女生,但我们关系不太熟。
"记得记得,"我说,"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听说你们前几天聚会了,我也想参加,但没人通知我,"刘芳说,"我就想问问,以后还有聚会吗?"
"这...我也不太清楚,"我说。
"哦,那你能给我拉进同学群吗?"刘芳问。
"群?"我愣了一下,"什么群?"
"就是咱们班的同学群啊,"刘芳说,"张丽不是建了个群吗?"
"哦,那个群啊,"我说,"我可以试试,但我不确定能不能拉你进去。"
"谢谢!"刘芳说。
挂了电话,我打开微信,看了看那个同学群。
群名叫"XX高中97届同学会"。
我点开群成员,发现一共有23个人——正好是参加聚会的那些人。
也就是说,这不是全班的同学群,而是参加了聚会的那些人的群。
那其他同学呢?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聚会,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性的。
张丽和王强,只通知了他们想通知的人。
为什么?
我想了想,发现参加聚会的这些人,大多是当年成绩不太好,但现在混得还不错的。
而那些当年成绩好,现在可能过得一般的同学,都没有被通知。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起了聚会上的那些问题——收入多少、房子多少、车子多少...
我想起了那个所谓的"同学基金"。
我突然明白了。
这不是同学聚会,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筛选"。
张丽和王强,通过聚会,筛选出了那些"有价值"的同学——那些有钱、有资源、有人脉的同学。
然后,通过"同学基金",把这些人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圈。
而那些"没有价值"的同学,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外了。
想明白这些,我背后一阵发凉。
原来,这就是真相。
原来,所谓的"同学情",只是一个幌子。
真正的目的,是利益。
06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想起高中时候的事。
那时候,我们都很单纯。
上课、下课、做作业、考试,日子简单而充实。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
谁跟谁关系好,是因为性格合得来,或者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从来没有人会因为谁家有钱、谁家没钱,而选择跟谁做朋友。
但现在呢?
30年过去了,我们都长大了,成熟了,也世故了。
我们学会了算计,学会了比较,学会了用利益来衡量关系。
那个单纯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突然觉得,也许,有些人,有些关系,就不应该再见面了。
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见了面,只会破坏曾经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我做了个决定。
我给刘芳回了个电话:"对不起,我可能帮不了你。那个群,可能不太适合你。"
"为什么?"刘芳不解。
"因为...因为那个群,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说,"如果你真的想联系老同学,我建议你自己联系,不要通过那个群。"
刘芳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明白了,谢谢你。"
犹豫了几秒钟,我点击了"退出群聊"。
退出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接下来的几天,张丽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我都没接。
她又发微信,问我为什么退群。
我回复:"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群,抱歉。"
张丽发来一长串语音,大意是说我不够朋友、看不起她、以为自己了不起之类的。
我没有回复,直接把她删除了。
删除的时候,我没有任何不舍。
因为我知道,我们之间,早就不是朋友了。
也许从来就不是。
07
上周末,女儿回家了。
吃饭的时候,她问我:"妈,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太好?"
"没有啊,"我说。
"骗人,我看你最近总是发呆,"女儿说。
我笑了笑:"就是想起了一些事。"
"什么事?"女儿好奇地问。
我把同学聚会的事,简单地说了一下。
女儿听完,说:"妈,你做得对。"
"嗯?"我看着她。
"我觉得,有些朋友,确实不应该再联系了,"女儿说,"不是因为关系不好,而是因为,大家已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过着不同的生活,再联系,反而会不舒服。"
"可是..."我想说什么。
"妈,你想想,你现在的生活,跟他们的生活,还有交集吗?"女儿打断我,"你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了。硬要联系,只会互相勉强。"
我沉默了。
女儿说得对。
我和那些老同学,确实已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我追求的是稳定、平淡、家庭和睦。
他们追求的是金钱、地位、资源人脉。
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
"妈,我觉得,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刻意维持,"女儿说,"那些需要通过聚会、通过钱来维持的关系,都不是真正的友情。"
我点点头,心里突然释然了。
是啊,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这些。
真正的朋友,即使很久不联系,再见面,也还是那么亲切、自然。
而那些需要刻意维持的关系,本来就不值得珍惜。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段话: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人,有些关系,不应该再见面了。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我们了。与其见面后失望、心寒,不如让美好的回忆永远停留在过去。"
写完,我合上日记本,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就在我以为这件事彻底过去的时候,上周四,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陈女士,我是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对方说,"我们正在调查一起涉嫌非法集资的案件,需要你配合调查。"
我的心猛地一沉:"什么案件?"
"是关于XX高中97届同学会基金的,"警察说,"你参加过相关聚会吗?"
我愣住了:"参加过,但我没有交钱..."
"那就好,但我们还是需要你来一趟,做个笔录,"警察说。
挂了电话,我整个人都傻了。
非法集资?
我赶紧给老公打电话,把情况说了一遍。
老公也很震惊:"赶紧去吧,配合警方调查。"
我请了假,去了公安局。
在警察局,我才知道,那个所谓的"同学基金",根本不是用来办活动的,而是张丽和王强用来做投资的。
他们以基金的名义,收了二十个同学的钱,每人一万,一共二十万。
然后,他们把这二十万投到了一个所谓的"理财项目"里,承诺高额回报。
结果,那个项目是个骗局,钱全部打了水漂。
现在,那些交了钱的同学,得知真相后,全都报警了。
"幸好你没有交钱,"警察说,"不然也是受害者。"
我坐在那里,后背一阵发凉。
如果当初我经不住他们的游说,交了那一万块钱,现在我也是受害者之一了。
做完笔录,我走出公安局。
站在门口,我拿出手机,看到微信上有好几个老同学发来的消息。
都是那些交了钱的同学。
"陈慧,你知道张丽和王强的事了吗?"
"陈慧,你当初没交钱,真是太明智了!"
"陈慧,你能不能帮我们一起去找张丽要钱?"
我看着这些消息,突然笑了。
当初我不交钱的时候,他们孤立我、排斥我,说我不够朋友。
现在出事了,又来找我了。
我一条都没回,直接把手机关机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这一切,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局?
我停下脚步,仔细回想那次聚会的每一个细节。
张丽为什么那么热情地联系我?
为什么聚会上一直在打听每个人的财产状况?
为什么要成立那个所谓的"同学基金"?
突然,我想起了一件事。
聚会那天晚上,我去上厕所,回来的路上,经过包间门口,听到里面传来说话声。
我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那几个声音,好像是张丽和几个同学在说什么...
我站在街边,努力回忆那段对话。
"...她家条件这么好,怎么这么抠门..."
"...算了,她不交就不交,反正其他人都交了..."
"...等项目成功了,赚了钱,让她后悔去吧..."
我当时以为她们在说别人,现在想想,说的好像就是我!
我的手开始发抖。
原来,从一开始,这就是个局。
原来,张丽联系我,组织聚会,根本就不是为了叙旧,而是...
08
我站在街边,脑子里一片混乱。
如果真的像我想的那样,那这件事,就太可怕了。
我立刻打车回家,打开电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
果然,我找到了一些线索。
原来,张丽的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出了问题,资金链断裂,欠了一屁股债。
王强的情况也差不多,生意失败,到处借钱。
他们两个,都急需钱。
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同学会,骗钱。
他们精心策划了这场聚会,专门挑选了那些看起来过得还不错、可能有些积蓄的同学。
然后,通过聚会,打听每个人的财产状况,筛选出"目标"。
最后,以"同学基金"的名义,骗钱。
我越想越心惊。
原来,我差点就成了他们的"猎物"。
幸好,我警惕性高,没有交钱。
也幸好,我及时退出了那个群。
第二天,我又接到警察的电话,说案子有了新进展。
警方查明,张丽和王强涉嫌诈骗,已经被刑事拘留了。
那二十万,因为已经被投到了骗局里,能追回的可能性很小。
那些交了钱的同学,基本上都拿不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既庆幸又难过。
庆幸的是,我没有上当。
难过的是,那些老同学,就这样被骗了。
更难过的是,原来"同学情"这三个字,在某些人眼里,只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
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老同学联系我。
他们都知道了真相,都知道张丽和王强骗了他们。
他们很后悔,也很愤怒。
有人问我:"陈慧,你当初怎么就看出来不对劲了?"
我说:"我没有看出来,我只是觉得,把钱交给别人管,不太放心。"
"唉,要是我们当初也像你一样警惕就好了,"有人叹气。
还有人说:"陈慧,你说,我们这些老同学,还能相信吗?"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觉得,不是所有老同学都不能相信,但是,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联系你,一定要警惕。"
"为什么?"
"因为,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通过聚会来维持关系,"我说,"那些突然联系你、组织聚会的人,往往是有目的的。"
对方听了,沉默了。
过了几天,有个叫赵丽的女同学给我打电话。
赵丽是当年班里的文艺委员,人挺好的,但我们毕业后就没联系过。
"陈慧,我想跟你说声对不起,"赵丽说。
"为什么要道歉?"我不解。
"那次聚会,我也参加了,也交了钱,"赵丽说,"当时看你不交钱,我们还在背后说你抠门、看不起我们。现在想想,真是太愚蠢了。"
"没事,过去了,"我说。
"不,我必须道歉,"赵丽说,"陈慧,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你当年在学校的时候,总是独来独往,不爱跟我们一起玩。"
"为什么?"我问。
"因为你看得清,看得透,"赵丽说,"你知道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什么样的关系不值得维持。而我们,太傻了,总是被表面的热闹迷惑。"
我听了,心里很复杂。
"赵丽,我不是看得清,我只是比较谨慎,"我说,"而且,我觉得,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太多。一两个真心的,胜过一群假意的。"
"你说得对,"赵丽说,"陈慧,以后我们能做朋友吗?真正的朋友?"
我想了想,说:"可以,但我们不需要刻意维持,就顺其自然吧。"
"好,"赵丽说。
挂了电话,我心里暖暖的。
也许,这次经历,虽然不愉快,但也让我看清了一些事,也让我遇到了一些真正值得交的朋友。
09
一个月后,张丽和王强的案子有了结果。
法院判他们诈骗罪成立,各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那二十万,最后只追回了三万多,平均每个人拿回了一千多块。
那些交了钱的同学,损失惨重。
有人在群里骂张丽和王强,说他们不是人,利用同学情骗钱。
也有人在反思,说是自己太贪心,被高额回报迷惑了。
我看着这些消息,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责任。
张丽和王强固然可恨,但那些交钱的人,不也是因为贪心吗?
如果不是想着能赚钱,谁会那么爽快地交一万块?
而我,之所以没有上当,不是因为我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不贪心,也不想跟他们有太多的利益往来。
这件事之后,那个同学群解散了。
大家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再也没有联系。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没有参加那次聚会,会不会更好?
至少,我还能保留着对"老同学"的美好幻想。
至少,我不会知道,原来有些人,可以无耻到利用"同学情"来骗钱。
但转念一想,也许,这是件好事。
至少,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有些人,有些关系,真的不应该再见面了。
10
上个月,女儿问我:"妈,你后悔参加那次聚会吗?"
我想了想,说:"不后悔。"
"为什么?"女儿不解,"你不是说那次聚会很不愉快吗?"
"是很不愉快,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说。
"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真正的朋友,不需要用钱来维系;学到了,很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你,一定要警惕;学到了,有些关系,不联系,反而更好。"
女儿点点头:"妈,你现在变得好有智慧。"
我笑了:"哪里是智慧,只是被坑过之后,长了教训而已。"
"那你现在还有联系的老同学吗?"女儿问。
"有,但不多,"我说,"除了赵丽,还有一个叫孙敏的,她当年是我同桌。我们毕业后一直有联系,虽然不常见面,但每年都会聊几次,关系一直很好。"
"为什么你们的关系能保持这么好?"女儿好奇地问。
"因为我们从来不谈钱,不比较,不互相利用,"我说,"我们只是单纯地聊聊生活、聊聊孩子、聊聊工作。偶尔见个面,吃个饭,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一样,很轻松,很自然。"
"那才是真正的友情啊,"女儿说。
"是的,"我说,"真正的友情,不需要刻意维持,也不需要频繁联系。即使很久不见,再见面,还是那么亲切。"
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天晚上,"敏敏,最近怎么样?"
孙敏很快回复:"挺好的,你呢?"
"我也挺好的,"我说,"就是经历了点事,现在想明白了很多。"
"什么事?"孙敏问。
我把同学聚会的事简单说了一下。
孙敏听了,发来一个拥抱的表情:"慧慧,幸好你没上当。"
"是啊,幸好,"我说。
"不过话说回来,那次聚会,我也收到邀请了,但我没去,"孙敏说。
"为什么?"我问。
"因为我觉得,30年没联系的人,突然联系我,肯定有目的,"孙敏说,"而且,我不太喜欢那种场合,大家在一起攀比,没意思。"
我看着孙敏的回复,心里很感慨。
原来,真正聪明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参加那种聚会。
"敏敏,你说得对,"我回复,"以后我也不会参加了。"
"嗯,有些人,有些关系,不见面反而更好,"孙敏说,"让美好的回忆停留在过去,挺好的。"
我点点头,深以为然。
11
现在,距离那次同学聚会,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这三个月,我想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不要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见面。
不是因为恨,不是因为不想见,而是因为——
第一,时间改变了一切。
30年的时间,足以把一个人改变得面目全非。
当年那些单纯、善良的同学,现在可能已经变得世故、功利。
当年那些简单、真诚的友情,现在可能已经掺杂了太多的利益和算计。
见面,只会让你失望,让你发现,曾经那个你喜欢的人,已经不存在了。
第二,彼此的生活已经没有交集。
30年不联系,说明我们的生活轨迹早就分道扬镳了。
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了。
硬要聚在一起,只会勉强、尴尬,甚至互相伤害。
第三,有些人的接近,是有目的的。
很久不联系的人,突然热情地联系你,十有八九是有目的的。
可能是想借钱,可能是想利用你的资源,可能是想骗你。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通过突然的热情来维系关系。
第四,比较和攀比,会破坏美好的回忆。
同学聚会,往往会变成攀比大会。
比工作、比收入、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
这种比较,只会让人心里不平衡,要么自卑,要么优越感爆棚。
最后,美好的回忆被破坏了,友情也变质了。
第五,有些关系,不联系反而更好。
有些人,活在回忆里是最好的。
不见面,我们可以永远记得他们最美好的样子。
见面了,反而会发现,他们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们了。
与其见面后失望、心寒,不如让美好的回忆永远停留在过去。
12
上周,我在整理书柜的时候,翻出了一本高中毕业时的同学录。
我坐在地上,一页页地翻看。
每个同学都在上面写了留言——
"陈慧,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慧慧,毕业后别忘了我们啊!"
"陈慧,希望我们能一直做朋友!"
看着这些留言,我的眼眶湿润了。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心酸。
当年我们都以为,友谊会天长地久。
当年我们都以为,毕业后还会一直联系。
当年我们都以为,我们会永远做朋友。
但现实是,毕业后没多久,大家就各奔东西了。
有些人,一辈子再也没见过面。
有些人,见了面,却发现已经是陌生人了。
还有些人,像张丽和王强那样,甚至会利用"同学情"来骗你、伤害你。
我合上同学录,轻轻叹了口气。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有些关系,注定只能停留在某个时间点。
强求不来,也留不住。
与其见面后失望,不如保留美好的回忆。
与其刻意维系,不如顺其自然。
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不需要频繁联系,也能保持亲密。
那些不值得珍惜的关系,就算天天见面,也只是塑料情。
想明白这些,我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
我把同学录放回书柜,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
阳光很好,照在身上暖暖的。
我突然觉得,人生其实很简单。
不需要太多的朋友,一两个真心的就够了。
不需要刻意维系关系,顺其自然就好。
不需要参加那些虚假的聚会,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13
现在,我49岁了。
距离那次同学聚会,已经过去快一年了。
这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想着要维系各种关系。
我学会了断舍离——断掉那些不必要的社交,舍弃那些虚假的关系,离开那些让我不舒服的圈子。
我的朋友越来越少,但质量越来越高。
现在,我的朋友圈里,只有那么几个人——
孙敏,我的高中同桌,真正的知己;
赵丽,经历了那次聚会后,我们反而成了朋友;
还有几个大学同学、同事,都是真心相待的。
我们不经常见面,但每次见面,都很开心、很放松。
我们不谈钱,不比较,只是单纯地聊聊生活、聊聊感受。
这样的关系,让我感到舒适和自在。
老公说,我现在变了,变得更加从容、更加淡定了。
女儿说,我现在活得更像自己了。
我笑着点头。
是的,经历了那次同学聚会,我终于明白了——
人生不需要那么多朋友,更不需要刻意维系那些已经变质的关系。
真正重要的,是和那些真心对你的人在一起,过好自己的生活。
至于那些很久不联系的人,就让他们停留在回忆里吧。
不见面,反而更好。
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永远记得,他们最美好的样子。
而不是见面后,发现他们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们了,然后心里留下失望和遗憾。
这,就是我在毕业30年同学聚会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也是我想告诉所有人的——
有些人,有些关系,不联系,反而更好。
那些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真的不要见面了。
因为,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见面只会破坏美好的回忆。
与其见面后失望,不如让美好永远停留在过去。
这件事让她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人,真的不应该再见面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收到各种聚会的邀请——同学聚会、老乡会、战友会...
有些人出于情面,勉强参加,结果发现,聚会上全是攀比和算计。
有些人被所谓的"老朋友"骗钱、骗感情。
还有些人,见面后发现,曾经那个美好的回忆被破坏了,心里留下了遗憾。
所以,如果你也收到了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的聚会邀请,请一定要慎重考虑:
对方联系你的目的是什么?
你们之间还有共同语言吗?
见面会让你开心,还是会让你不舒服?
这段关系,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勇敢地拒绝吧。
不要因为情面,勉强自己去参加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聚会。
不要因为"同学情"三个字,就放松警惕,被人利用。
记住: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通过聚会来维系;那些突然联系你的人,往往是有目的的。
愿你能找到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过好自己的生活。
也愿你能学会断舍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社交,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来源:城市套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