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感冒”时:从小张的故事看懂精神类药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3:57 1

摘要:28岁的小张,曾经是朋友眼中的“开心果”,公司里的业务骨干。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像变了个人。他整夜失眠,白天无精打采,对最爱的篮球也失去了兴趣。他总觉得同事在背后议论他、排挤他,甚至怀疑有人在监控他的电脑。工作上频频出错,被领导批评后,他变得更加孤僻、易怒,

28岁的小张,曾经是朋友眼中的“开心果”,公司里的业务骨干。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像变了个人。他整夜失眠,白天无精打采,对最爱的篮球也失去了兴趣。他总觉得同事在背后议论他、排挤他,甚至怀疑有人在监控他的电脑。工作上频频出错,被领导批评后,他变得更加孤僻、易怒,偶尔还会自言自语。

家人一开始以为他只是“心情不好”、“压力大”,直到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小张崩溃大哭,说自己活得太痛苦了。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了医院。经过专业评估,小张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医生在建议心理治疗的同时,为他开具了一种抗抑郁药和一种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个决定让小张的家人充满了疑惑和恐惧:“吃药?会不会上瘾?”“吃了会变傻吗?”“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疯’了?”

这个故事,或许是许多家庭正在经历的缩影。今天,我们就从小张的案例出发,揭开精神类药物的神秘面纱。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无比复杂的化学工厂,里面有许多名为“神经递质”的信使(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在负责传递信息,调节我们的情绪、思维、睡眠和食欲。

当一个人患上精神疾病时,就像是这个化学工厂的某些生产线失衡了。比如在小张的案例中:

抑郁症:可能与“血清素”等信使分泌不足或功能失调有关,导致情绪持续低落、失去兴趣。

精神病性症状(如多疑、被监视感):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系统的过度活跃有关。

抗抑郁药:主要负责提升“血清素”等信使的浓度和功能,帮助小张改善情绪、恢复精力和睡眠。

抗精神病药:主要负责抑制过度活跃的“多巴胺”系统,帮助小张消除那些不真实的想法和幻觉,让他重归现实。

这种“组合拳”治疗,是为了同时解决他疾病的两个核心问题,效果更全面。

不会立竿见影:精神类药物不像退烧药,吃下去很快见效。它需要持续服用,通常2-4周才会开始显露出核心效果(比如情绪改善)。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修复”工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大脑深处默默进行的。可能的“副作用”:在起效初期,一些人可能会遇到口干、便秘、嗜睡或短暂的焦虑加重。这好比给生锈的机器上油,初期可能会有些许摩擦声。这并不代表药不对症,更不是“病情加重”。大多数副作用是暂时的,身体适应后会减轻或消失。及时与医生沟通,他们可以调整剂量或开具应对副作用的药物。“吃了感觉麻木”,是药不对吗? 有时,药物在消除极度痛苦的同时,可能会让人的情感体验暂时变得“平淡”。这并不是变傻,而是大脑从一个极端(痛苦)向正常状态回归过程中的一种过渡。随着病情稳定,在医生指导下微调剂量,这种“平淡感”通常会改善。三、破除常见迷思

迷思一:“会上瘾,戒不掉”这是最大的误解。我们常说的“上瘾”药物(如安定类镇静药),在精神科治疗中仅用于短期控制严重焦虑或失眠,且被严格管理。而小张服用的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本身不具有成瘾性。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是因为大脑的修复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巩固效果,预防复发,这就像骨折后需要打几个月的石膏一样,是治疗需要,而非药物依赖

迷思二:“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这句话被很多人滥用。对于精神疾病,疾病本身对大脑的损害,远大于规范用药可能带来的风险。长期的抑郁、焦虑、幻觉会损害大脑细胞,影响认知功能。而药物是在保护大脑,阻止这种损害。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医生指导下的规范用药,是利远大于弊的科学选择。

迷思三:“吃药说明意志薄弱”精神疾病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与心脏病、糖尿病是身体器官出问题一样。我们不会责怪一个心脏病患者“意志薄弱”,同样不该责备精神疾病患者。寻求药物帮助,恰恰是勇于面对疾病、积极解决问题的坚强表现。

小张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3个月后,睡眠和情绪明显改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消失了。他重新开始打球,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医生告诉他,病情稳定后,还需要维持治疗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复发风险。

切记:

遵医嘱:绝对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极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前功尽弃。

勤沟通:把你的感受和副作用及时告诉医生,他们是帮你找到最佳治疗方案的最强盟友。

药物是拐杖:它能支撑你站起来,但要走得更远、更稳,往往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自己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

来源:裴药师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