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时间重读了法国“抗糖女神”Jessie Inchauspé 的新书《抗糖革命》,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新的想法。
这段时间重读了法国“抗糖女神”Jessie Inchauspé 的新书《抗糖革命》,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新的想法。
“发饭晕“,你体验过吗?
糖,并不是洪水猛兽。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它引发的血糖的“过山车”——一路冲高,又迅速坠落。不但让身体疲惫,大脑也跟着“宕机”。
比如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中午刚吃完饭,明明昨晚睡得挺好,却困得睁不开眼?
这不是你懒,而是你正在经历血糖冲高又回落的过程,俗称“发饭晕”。
研究显示,频繁的血糖波动会增加炎症水平、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也与认知下降、记忆力减退,甚至痴呆风险相关。
所以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吃不吃糖”,而是——
你的血糖稳不稳?
3个日常控糖法,让甜味归位,血糖先稳
1 吃饭顺序很关键
控糖的核心,不是彻底拒绝糖,而是掌握“顺序感”:先纤维 → 再蛋白/脂肪 → 最后碳水/甜点。
比如:
先吃黄瓜、番茄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接着吃鸡蛋、豆腐、坚果等蛋白和健康脂肪最后再吃米饭、水果或甜点这样的顺序有助于减缓碳水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血糖反应。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 “给碳水穿衣服”。让碳水穿上蛋白+脂肪+纤维三层“防护外套”,让血糖更加平稳。
2 饭后别瘫,动一动,血糖更温柔
“饭后百步走”不是一句老生常谈,而是科学有据的建议。
有研究就指出:饭后10分钟的轻度步行(如散步),相比完全静坐,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特别适合糖代谢异常或久坐人群。
不想出门?做1~2组深蹲或原地高抬腿,都可以刺激肌肉“抓走”血糖,达到类似效果。
3 把甜从“日常标配”,调回“奖励机制”。
甜食不是不能吃,而是别让它变成默认设置。
比如我就习惯在运动前吃一点碳水,以作为对自己“出发前”的小奖励,提高状态,也更有动力。
甚至,有研究发现:即使不吞咽,只在口腔中短暂含着甜味(即“碳水漱口法”),也能激活大脑奖赏通路,提升运动表现与注意力。
换句话说,甜味是个非常好用的“心理杠杆”——关键是你怎么使用它。
糖,不是拦路虎,而是生活的小确幸
糖,吃对了,是奖赏;吃错了,是负担。
当你学会掌握糖的“出场顺序”,配合吃得对、动得巧,你就能在享受生活甜蜜的同时,不被血糖牵着走。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忙碌,
还有安心、清醒和刚刚好的那一点点甜。
来源:倩S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