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回望来时路,新疆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一代代全国各地建设者的青春、汗水与智慧,其中不乏太原籍建设者的身影,他们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屯垦戍边、开荒拓土、兴修水利、建设厂矿,用热血与奉献书写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
《太原晚报》与《乌鲁木齐晚报》联合推出“今日新疆,如Ta所愿”大型报道
那场青春远征 只为钢火铸天山
八一钢铁厂生产指挥中心
八一钢铁厂炼钢车间 (图片由八一钢铁厂提供)
八一钢铁厂火热的生产场景深深地吸引着赵威龙 申波 摄
赵威龙老人在展示他当年的学习笔记
引言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回望来时路,新疆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一代代全国各地建设者的青春、汗水与智慧,其中不乏太原籍建设者的身影,他们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屯垦戍边、开荒拓土、兴修水利、建设厂矿,用热血与奉献书写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9月11日,《太原晚报》应《乌鲁木齐晚报》之邀,刊登了“今日新疆,如Ta所愿”大型报道线索征集消息,通过寻访历史亲历者与时代见证人,回望当年建设新疆的奋斗历程。历时一个多月的采访,本报今日推出曾参与新疆钢铁事业建设的太原退休干部赵威龙的报道。
秋日清晨,太原滨河左岸,透过朝霞映照的一扇窗望去,一位八旬老人熟练地操作着手机,打开收藏夹,播放看了无数遍的新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
书桌上,一本红色笔记本放在中央,布料封面的本子虽极具年代感,却完好无损,本子上的“新疆八一钢铁厂”几个字分外明显,那是60多年前,老人在新疆八一钢铁厂学习时的笔记。
老人名叫赵威龙,今年86岁,当年他从太原远赴新疆时,正值19岁青春。
“67年前,也是秋天,我和4个同学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赵威龙望向窗外,听着新闻中播放的新疆历史变迁,抚摸着笔记本,思绪穿过时空,回到了那段火红年代。
1 风沙淬炼的赴疆之路
1958年9月,太原火车站。19岁的赵威龙和同学们远行的简单行囊中,除了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铜脸盆,这是母亲特意为他准备的,告诉他铜盆结实耐用。
“那时候,我们5个人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对新疆充满了向往。”赵威龙回忆,当时,从太原钢铁学校(后更名为山西冶金学校)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留在山西的钢铁企业,唯独他们5人被分配到了新疆。
列车缓缓驶出太原站,赵威龙还记得老师临行前的叮嘱:“新疆条件艰苦,但要记住,你们是去建设边疆的,是去为祖国贡献青春的!”年轻的赵威龙不仅没有畏惧,反因这句话更加热血沸腾。
从太原到西安,火车走了一天一夜。这只是漫长旅程的“开胃菜”。
在西安,他们换上了搭着帆布的卡车。5个人挤在车厢里,身体随着颠簸的路面来回摇晃,车后扬起滚滚黄土。
“那滋味,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难受。”赵威龙说,“但我们谁都没有抱怨,大家还互相打气,说这是‘天将降大任’的考验。”
进入甘肃张掖后,西北的大风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下马威”——狂风裹挟着黄豆大的石子砸在帆布上,噼啪作响。偶尔探出头去,脸被石子打得生疼。
最触目惊心的是沿途看到的景象:曲折的公路边、深沟里偶有侧翻废弃的汽车残骸。“看到这些,我们都会沉默很久。”赵威龙说。颠簸约7天后,赵威龙一行终于安全抵达乌鲁木齐。5人随后奔赴不同岗位,散落各方。
“当年的4名同学,我们再未重逢,至今已67年。”忆起他们,老人轻叹,“希望他们都好,都健康。”
2 初识新疆钢铁工业
1958年的新疆,钢铁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就在赵威龙抵达新疆的前几年,新疆的钢铁产业刚刚迈出历史性一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新疆的钢铁产量几乎为零。
1951年,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在乌鲁木齐头屯河畔创建了新疆八一钢铁厂(简称“八钢”)。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钢铁企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八钢的创业者们用汗水冶炼出了新疆第一炉铁、第一炉钢。
赵威龙抵达乌鲁木齐时,八钢已初具规模。他在乌鲁木齐矿冶学院短暂工作期间,第一次参观了八钢。新建的炼铁炉、飞溅的铁花、工人们黝黑而坚毅的面庞,都给年轻的赵威龙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候的八钢虽然规模不大,但工人们的干劲让人感动。”赵威龙回忆:车间里挂着“为新疆钢铁事业奋斗终身”的标语,每个人都在为实现钢铁梦想而努力。
赵威龙在乌鲁木齐刚工作一个月,适逢哈密钢铁厂筹建,他又被调往哈密。
3 哈密钢铁厂的初创岁月
1958年11月,赵威龙踏上了前往哈密的路程。此时的哈密已进入冬季,寒风凛冽。当他抵达筹建中的哈密钢铁厂时,看到的还只是地面的一道道白线——那是未来厂区的规划线。
“条件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赵威龙说,厂区还是一片荒地,连像样的宿舍都没有。第一个夜晚,他遇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负责接待他的朱楚怡大姐要把唯一的一间宿舍让给他住,自己睡在外面。
“我坚决不同意。我说我是男子汉,怎么能让大姐受冻?”那一晚,赵威龙在室外熬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不久后,厂里给他分配了一顶单人帐篷,这就是他在哈密的第一个“家”。
紧接着,赵威龙被分配到哈密钢铁厂下属的哈密钢铁学校任教。这是一所为钢铁厂快速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历较高的他负责教授化学和体育,还担任团支部书记。
回忆那段教书岁月,老人说:“那时候教学条件艰苦,百废待兴,但大家都怀着为钢铁事业奋斗的理想,不觉得苦和累。”在教学之余,赵威龙还要参加建厂劳动,他和学生们一起挖地基、搬砖石、建厂房,大家干劲十足。
转眼到了1959年。在那个火红年代,炼钢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哈密钢铁厂建设推进,尽快投产成为新目标,赵威龙又被调离教学岗位,前往八钢学习,为期三个月。
4 八钢学习与技术提升
“在八钢的学习经历,让我对现代钢铁生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赵威龙翻阅着笔记本上的数据说,八钢作为新疆钢铁工业摇篮,当时已在生产工艺、技术革新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八钢,赵威龙见识到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
“从矿石破碎、烧结、炼铁到炼钢、轧钢,那个年代,八钢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了严格的技术要求。”赵威龙感慨。
八钢的师傅们对来自哈密钢铁厂的学员倾囊相授。
赵威龙还记得,当时八钢的老工人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会了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在八钢学习期间,赵威龙还见证了新疆钢铁工人们的创新精神。由于设备简陋,工人们经常要进行技术革新,他们自制了简易的烧结设备,改进了高炉的送风系统,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就在赵威龙在八钢刻苦学习时,在太原的未婚妻刘克奋因思念心切,毅然辞去太原的工作,奔赴新疆。
刘克奋抵达哈密时,赵威龙仍在乌鲁木齐学习。厂里的同志热情接待了她,安排她在技术科工作。“新疆人民很淳朴,虽然素不相识,但都把彼此当作亲人。”赵威龙说,妻子后来想念新疆时,经常如此念叨。
1959年底,赵威龙与刘克奋在哈密同志们的祝福声中,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
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为了纪念在哈密的工作经历,他们给儿子取名“哈林”。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赵威龙更加坚定了扎根新疆的决心。
5 八钢经验炼出第一炉钢水
学习三个月后,赵威龙回到哈密钢铁厂。翻开当年的那本红色笔记本,纸张泛黄,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数字清晰可见,里面既有当年八钢的经验,也有后来哈密的生产数据:炉温、风压、投料量、出钢时间……每一组数字背后,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1960年春天,哈密钢铁厂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生产人员被分成甲、乙、丙三个班,展开劳动竞赛,看哪一班能最先炼出第一炉钢水、铸成第一个钢锭。赵威龙担任乙班工段长。
作为负责人,赵威龙不仅要组织生产,还要解决技术难题。他将在八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改进了炉料的配比,优化了操作流程。他还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特长,耐心指导年轻工人掌握操作技能。
1961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哈密钢铁厂的炼钢车间里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很兴奋,因为他们知道,第一炉钢水即将出炉。
“准备出钢!”赵威龙一声令下,车间里顿时红光满天,热浪扑面。
“出来了,出来了!”钢水被浇铸到钢锭模中,第一个红钢锭脱模,车间里响起了欢呼声,有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赵威龙说,“从专业学校毕业,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凭一腔热血克服无数困难,我们终于取得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就。”
哈密钢铁厂能够快速建成投产,离不开八钢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赵威龙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特别强调了八钢的示范作用。
“八钢不仅为我们培训了技术人员,还提供了详细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赵威龙说,“我们在哈密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八钢找到解决方案。”
第一炉钢水的成功,让赵威龙和刘克奋更加坚定了为新疆钢铁事业作贡献的信心。
赵威龙因在生产一线的出色表现,不久后被厂里选派至自治区冶金厅党校学习。这也为他提供了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
在党校学习期间,赵威龙对新疆钢铁工业的全局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了解到,除了八钢和哈密钢铁厂外,新疆还在筹建其他钢铁项目。一个覆盖全疆的钢铁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6 回家乡仍关注新疆钢铁产业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1961年底,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刚刚投产不久的哈密钢铁厂停产,部分人员需要返回原籍。
“那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赵威龙沉思了一会儿说,一方面是对新疆、对钢铁厂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也理解国家的困难。
最终,夫妇俩听从组织安排,回到山西老家。
赵威龙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妻子返回时哈密钢铁厂开具的“证明书”。这张证明书就像一张红彤彤的奖状,四周有祥云、稻穗、红花装饰,这张已发黄的纸上写道:“刘克奋同志系我厂职工,在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被组织光荣批准支援农业生产一线。”
从火热的边疆建设一线回到家乡,夫妇俩又投身家乡的农业生产。
此后数十年,赵威龙先后在农业、教育、文化戏剧等领域工作,成为太原著名的剧作家和学者。
虽然哈密钢铁厂停产,但新疆的钢铁事业并没有止步。作为新疆钢铁工业的龙头企业,八钢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壮大。
上世纪60年代,八钢先后建成了新的炼钢车间和轧钢车间,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八钢得到了国家重点支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高。
“我们虽然离开了新疆,但一直关注着八钢的发展。”赵威龙说。通过与昔日同事的通信,他对八钢的每一个进步都感到由衷高兴。
上世纪70年代,八钢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它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钢材,还培养了一大批钢铁技术人才,为新疆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疆的4年虽然短暂,但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赵威龙说,那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文化战线,赵威龙始终保持着在新疆养成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乐观向上。他说,这种品质,正是在新疆形成的。
7 八钢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21世纪。当年的八一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新疆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产品品种规格最多的钢铁企业。
赵威龙一直关注着的八钢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2007年,八钢加入宝钢集团,开启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篇章。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八钢的工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显著改善。
2010年,八钢产钢能力突破千万吨大关。
“每每听到八钢发展的消息,我都特别激动。”赵威龙说,“这证明我们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新疆的钢铁事业真正发展起来了。”
近年来,八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八钢建设了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开发了钢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并率先实施了超低排改造工程,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废气超低排放。这些绿色创新实践,使八钢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称号。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八钢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其产品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八钢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通过建设智慧管控中心、应用工业互联网、推广机器人作业,八钢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八钢建成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能源、物流等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
如今,八钢已成为年产钢能力120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产品涵盖板材、长材、管材等各大类,能够满足建筑、机械、汽车、新能源等各个领域的需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钢开世界冶金行业之先河,开展低碳冶金技术工业试验,为全球传统高炉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看到这些成就,我感到无比自豪。”赵威龙说,“这里面也有我们那一代人的一份贡献。”
8 多说一句:钢铁铸就的时代丰碑
回顾新疆钢铁工业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51年八钢创建,到哈密钢铁厂的建立,再到如今现代化钢铁基地的建成,一代代钢铁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钢铁精神。
这种精神,在赵威龙那一代人身上体现为在荒原上建工厂的豪情,在今天八钢职工身上体现为追求绿色创新的担当。虽然时代在变,但钢铁人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
人生能有多少青春?在新疆的四年,是赵威龙一生中最难忘的青春岁月。
听着老人深情地感慨,“感谢在新疆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奉献。”作为记者,我们也为之动容。
2025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可以告慰前辈的是,他们当年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继续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支撑。
今日的新疆,钢铁巨龙腾飞在天山南北;当年的戈壁荒原,已崛起为现代化工业基地;一代代建设者的梦想,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延续、升华。
钢铁还在冶炼,故事还在继续。而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些为新疆钢铁事业奉献青春的人们。
太原晚报记者 申波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红梅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