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官方档案披露的案情里,时间像一把钝刀:2009年,男子李某领取HIV确诊报告;2010年,他与王某登记结婚;此后每个月,他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却只对妻子解释为“慢性肝病需要长期用药”。药盒上药名被他小心撕掉,说明书被焚毁。
十年无防护,零感染?
云南官方档案披露的案情里,时间像一把钝刀:2009年,男子李某领取HIV确诊报告;2010年,他与王某登记结婚;此后每个月,他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却只对妻子解释为“慢性肝病需要长期用药”。药盒上药名被他小心撕掉,说明书被焚毁。
王某直到2020年都没起疑。两人同住、同餐、共享牙刷杯,夫妻生活从不使用任何防护。李某的说辞是——“指标稳定,医生说不用担心传染”。信任将她包围,也将她困住。
2022年春,李某因私设赌局被判刑。探监窗口,王某第一次听到“艾滋”二字。李某的辩解含混不清:病毒载量已控制,达到了U=U;口罩遮不住的,是十年谎言的裂缝。王某回家连夜做了HIV快速检测,阴性,却浑身战栗。
法院已撤销婚姻
判决书援引《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二条第二款:“因婚前隐瞒重大疾病,致结婚无效或可撤销。”李某的抗辩——“未造成实际伤害”——被驳回。撤销判决生效当日,婚姻档案加盖红章,状态改为“无效”。
网络声浪迅速分化。有人质疑:“连续十年同床,却一点没传染,官方检测真的可靠吗?”更多评论指向另一重焦点:知情权。配偶被蒙在鼓里,已构成精神及潜在身体双重侵害。
“U=U”并非万能豁免
医学界认定,只要治疗规范且病毒载量连续半年低于检测下限,经性途径的传播风险趋近于零。前提是“知情且自愿”。当信息被故意封锁,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抵消被剥夺的选择权。
王某在庭审记录里写下精神损害赔偿诉求:失眠、焦虑、社交退缩、对未来生育能力的深度担忧。心理鉴定给出的结论是:中度创伤后应激障碍,需长期干预。
律界亦有分歧。有人担心撤销婚姻的判例或被滥用,导致对HIV感染者的二次歧视;另有声音强调,防止污名化的更须惩戒恶意隐瞒。平衡点只能依靠个案累积与司法解释不断修订。
李某之所以“屡检阴性传染风险极低”,归功于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数据表明,规范服药后六个月,九成以上患者病毒量降至检测不到;但卫生主管部门仍要求定期检测肝功能、病毒耐药。李某却把这一切视作隐瞒的新理由。
案件曝出后,多地婚检中心咨询量激增。某三甲医院检验科透露,近两周自愿HIV筛查人数比去年同期翻倍,其中不乏准备领证的年轻情侣。
13年前,“婚检自愿化”在社会上曾受热捧;如今,亲密关系里的未知风险被再次放大。现实提醒人们:一次简单的抽血,也许能为十年后的一纸判决埋下伏笔。
“该不该强制告知配偶?”公共卫生专家给出谨慎答案——法律已明确要求告知。若拒不履行,医疗机构可在危及公共利益时通知相关人员;医生需在保护隐私与保护他人健康之间做艰难取舍。
李某案后,云南多家监所更新入监体检流程:HIV阳性者需签署“书面告知配偶确认书”。监管部门希望堵住信息缺口,避免同类悲剧再次上演。
一位长期参与抗病毒药物随访的护士说得直白:治疗目标不仅是“测不到”,更是“活得像普通人”。隐藏病情,最终只能让自己也不再普通——失去家庭、失去信任、面临牢狱。
法律界检索判例发现,近五年,全国至少出现十八起“隐瞒重大疾病导致婚姻撤销”的案件,其中十一起涉及HIV。多数法院在作出撤销判决的支持精神赔偿2万至10万元不等。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终将常态化
数字互联时代,婚恋平台、社交软件极易跨区域撮合陌生人。疾病信息不再只属于血液报告,也成为安全感的重要一环。制度若无同步迭代,个体只能依靠“不完美”的自救:体检、互信、合同式婚前协议。
王某收到撤销判决后的第三天,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了心理干预;第四天,她去重新办理了户口簿更名。记录上,婚姻状态一栏重新写回“未婚”。十年消失得像一页扯下的日历,却留下一串不可逆的编号。
案件没有剧烈高潮,只有日常缝隙持续渗水:一句白谎、一次药瓶遮掩、一封检验报告的缺席。渗水的房子终究坍塌,崩塌声比想象来得迟,也足够震耳。
35岁的王某仍在考虑是否要孩子。她的检查结果正常,医生说无需担心;可表格“配偶病史”一栏,再也没有能填写的空白。
暗处的病毒失语,可谎言不再沉默。
来源:嘻嘻哈哈一点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