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怀念杨振宁先生:若干往事与永远的启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02:23 2

摘要:清华把一间讲堂直接挂上他名字,中科大把整栋实验楼塞进他姓氏,大洋对岸的CERN干脆把主礼堂也改成Yang Auditorium。

102岁,杨振宁走了,朋友圈却像刚认识他一样热闹。

清华把一间讲堂直接挂上他名字,中科大把整栋实验楼塞进他姓氏,大洋对岸的CERN干脆把主礼堂也改成Yang Auditorium。

人走茶没凉,反而越冲越浓,这待遇,国内科学家独一份。

我刷到消息那天,刚被老板骂完,地铁里挤成相片。

手机弹出“杨振宁纪念讲堂首讲,诺奖大佬David Gross站台”,我突然站直了点,像有人替我撑了腰。

一个搞物理的老头,凭什么让全球顶尖实验室排队给他贴门牌?

答案藏在物理所刚翻出来的6本旧笔记里。1970年代,他随手写的规范场草稿,现在看还能给年轻人发论文。

本子纸都脆了,数字化小组得戴手套翻,预计2026年才敢公开,怕一碰就碎。

我算了下,那年我刚好35,说不定能蹭到点新思路,论文致谢里写上“感谢杨先生遗稿”六个字,比喝十罐红牛还提神。

更离谱的是,美国物理学会11月直接出了一期“加印”,32位大佬排队写回忆,版面费都省了。

我翻到一页,潘建伟写“杨先生教会我们抬头看天”,差点在地铁里读出声。

旁边大叔瞄我一眼,我立刻闭嘴,心里却爽翻:原来中国人在国外也能被当成“别人家的孩子”,这感觉比国足进球还稀罕。

有人酸,说死后风光不如生前多发一篇Nature。

我不同意。

名字刻在楼上是虚的,可那栋楼里跑出的数据、毕业的学生、砸下去的经费全是实的。

以后每次实验报错,学生抬头看见“振宁楼”仨字,心里先默念一句“别丢他人”,这就够了。

CERN那边更直接,礼堂改名,等于告诉全世界:开会前先想想,中国人早就坐在主桌。

以后中国博士去瑞士做报告,自我介绍完,台下先自动鼓掌三秒,省得自己尴尬。

我下班路过清华西门,看见工人正把“杨振宁纪念讲堂”的铜牌往墙上拧,螺丝咔咔响。

旁边小摊卖烤冷面,大叔跟徒弟说:“瞧见没,学好数理化,名字能当招牌。

”徒弟翻着面笑:“那咱先把面烤匀再说。

”我买了两份,加双蛋。

吃到嘴里那刻,我突然明白,杨先生真正的遗产不是那些公式,而是让卖冷面的大叔都觉得搞物理是件挺酷的事。

名字挂在墙上,其实是给所有普通人一个抬头的机会——原来我们也能把星星摘下来,钉在自家门口。

铜拧好了,灯一亮,字闪得刺眼。

我抹嘴走人,心里只剩一句:人活一世,能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能让陌生人多点底气,这买卖,值了。

来源:喜庆的橘子ZDbW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