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雨彤把“短剧”两个字,第一次写进了财报级神话:一部《南音再许》让平台单日付费收入飙到2300万,23%的付费转化率,比长剧《狂飙》首播还高8个点。
韩雨彤把“短剧”两个字,第一次写进了财报级神话:一部《南音再许》让平台单日付费收入飙到2300万,23%的付费转化率,比长剧《狂飙》首播还高8个点。
这个数字一出,长剧采购部集体沉默——原来十分钟一集的小屏幕,也能榨出电影级的ARPU值。
别急着喊“奇迹”,先把镜头拉远。2023年女性向短剧市场85亿元,同比翻1.8倍,相当于把整个春节档票房搬进了手机竖屏。
平台日活1.2亿,平均每人每天刷7集,等于把抖音快手变成“电子辣条”——重油重辣,却停不下来。
资本闻味而动:王格格前脚刚拿腾讯3000万,后脚“格格映画”招牌亮起,办公地点直接租在爱奇艺楼下,方便电梯里“偶遇”制片人。
新人更疯狂。00后赵小棠靠一部《重生之我在古代当网红》挤进战局,5亿播放,把“最佳新人奖”硬生生砸成“最佳空降奖”。
她的秘诀说出来像段子:开机前把抖音爆款榜前200个BGM全听一遍,写剧本时直接标“第38秒必须踩点《酒醉的蝴蝶》”。
数据验证,38秒那条果然点赞破百万,评论区清一色“为了BGM看完”。
老玩家也没闲着。
岳雨婷把“短剧”当“长剧预告片”拍——《锦衣之下2》先放10集短剧试水,500万预约量,反手卖给长剧部,单集溢价翻三倍。
平台乐得合不拢嘴:原来短剧还能当“付费预告片”,空手套白狼,版权费两头吃。
赚钱姿势越来越野。
余茵一条商务短视频报价80万,比一线明星微博软广还贵。
品牌为什么肯掏?
她会把口红涂成“女主黑化”进度条:第一集裸色,第三集豆沙,第五集正红,第七集直接暗紫,弹幕刷屏“想看她下一步颜色”,口红链接顺手挂车,单场GMV破千万。
品牌方私下吐槽:“她不是带货,是带剧情。
”
幕后也在升级。90%入围演员已成立个人工作室,不再签传统经纪公司,而是直接拿平台“对赌协议”——播放量破3亿,平台让出10%广告分成;破5亿,再让5%。
演员摇身变“小股东”,连夜给剧组买热搜,比宣发还卖力。
李柯以拍《十八岁太奶奶》时,干脆把奶奶接来现场直播织毛衣,#百岁奶奶追剧#话题阅读破2亿,带动“年龄反差”题材暴涨45%,连广场舞大妈都开始追短剧。
热闹背后,平台悄悄收紧门槛。11月1日新增“最佳新人奖”,表面鼓励新人,实则暗卡“播放量5亿+、账号粉丝500万+”两条硬杠,把80%的野生剧组挡在门外。
一位制片人透露:“以前拍短剧像摆地摊,现在得先交‘摊位费’——账号冷启动、投流预算、明星客串,缺一不可。
”
观众端也在变。
艺恩数据显示,短剧用户里“高消费女性”占比从42%飙到61%,她们不再满足于“霸总爱上保洁小妹”,要“情绪价值+身份认同”双杀。
于是出现《三嫁魔君》这种“女主先婚后爱再离婚最后独美”的反套路,马秋元凭此剧冲进前五,弹幕清一色“终于不是恋爱脑”。
她下一步直接进组长剧《长安十二时辰2》,从“电子辣条”跳回“正餐”,路径清晰得像升级打怪。
看明白了吗?
短剧不再是“低成本狗血”代名词,而是一条被数据、资本、算法共同拧紧的“高速电梯”。
电梯门开,有人一秒登顶,有人被挡在门外。
韩雨彤的23%付费率、王格格的3000万融资、赵小棠的5亿播放,不过是电梯到达楼层时“叮”那一声——门开后,谁能继续往上,谁被请出轿厢,2024年再听回响。
来源:在厨房制作甜蜜的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