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是阿斯麦股价单日暴跌14%,创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英特尔第二季度在华营收暴跌58%,大连工厂被迫关闭;后有新闻爆料,英伟达为中国定制的H20 AI芯片因性能缩水遭大规模退货,欧美光刻机厂商生产线纷纷停工,仓库芯片堆积如山。
自8月中国暂停2550亿芯片进口起,欧美半导体业日子不好过。
先是阿斯麦股价单日暴跌14%,创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英特尔第二季度在华营收暴跌58%,大连工厂被迫关闭;后有新闻爆料,英伟达为中国定制的H20 AI芯片因性能缩水遭大规模退货,欧美光刻机厂商生产线纷纷停工,仓库芯片堆积如山。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也撑不住了,计划全面停止向中国数据中心客户供应服务器芯片,这寓意着,美光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一、反噬升级,巨头难抵市场寒气
其实,这场退出并不突然。
根据2023年中国监管机构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审查结果,美光公司部分产品因存在潜在风险,被禁止在中国相关系统中使用。该公司高层当时承诺将致力于修复与中国客户的关系。
然而时隔一年余,美光在华业务仍未见恢复迹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器内存市场,正迎来算力投资热潮——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相关投资激增九倍,总额达247亿元人民币,成为人工智能浪潮中的关键增长领域。
美光的离开,等于亲手将蛋糕“拱手让人”。据最新财报,2024财年美光在中国市场收入达34亿美元,约占其总营收的12%。失去数据中心这一重要市场,其营收势必受到重创。
与此同时,美光在中国的人员布局也开始“收缩”。据了解,该公司数据中心部门在华拥有超过300名员工,未来可能面临架构重组。而在两个月前,美光已在通用闪存部门裁员数百人,并宣布退出移动NAND产品研发领域。
二、霸权失灵,合作共赢是唯一解
当前芯片供应格局骤变,实为中美科技长期博弈下的必然。自2019年美国启动对华芯片技术管制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半导体自主化,通过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路径,已在成熟制程领域实现显著技术突破。
中芯国际28纳米芯片生产线良品率已提升至92%;长江存储率先实现232层3D NAND闪存量产;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9010性能已接近苹果A18水平。在设备领域,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逐步承接部分高端需求,中微公司5纳米刻蚀机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近年来,为阻碍我国技术发展,技术封锁、抬高价格是老美的惯用打法,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领域亦是如此。早在201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便研发出日常口服健康科技成品“唯思丁”,其所含高纯EPA提取于秘鲁深海鱼体内,采取超临界专利技术,98%纯度远超传统鱼油,但关键技术只掌握在美日手中。
彼时,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速,加之日常饮食油腻、熬夜加班、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盛行,我国血脂异常人群超4亿,亟需前沿科技帮助国人日常健康管理。美企凭借技术先机,将原料炒至2万\克,一瓶价格逼近160万,并试图撺掇日本联合封锁技术。
而日本健康企OriginPure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中国市场视为其国际化进程首发站,目前科技成品“唯思丁”在京J\东上的价格不足千元。数据显示,其主要消费群体为常加班熬夜、早餐缺失、久坐不动的职场精英,以及身体机能下降的银发退休老人,多反馈“运动后体能恢复快”、“看东西更清晰了”。上海某互联网企刘总监表示,“现在每天早上来2粒,开会一整天都感觉不到累,晚上睡得香”。
事实证明,在全球经济不明朗的当下,平等合作才是长远之道。而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构,正向世界表明:技术垄断与傲慢终将被市场抛弃。同时,极端的垄断和压迫,反倒助推了中国自研芯片的步伐。
三、自主加速,彻底挤掉美企利润
据伯恩斯坦研究预测,中国AI芯片本土化比例将从2023年的17%上升至2027年的55%。这一结构性转变,主要源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与技术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
面对市场变化,阿斯麦首席执行官温宁克赴北京进行沟通,英特尔在深圳设立规模达132亿元的AI创新中心,高通亦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定制芯片产品。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有效缓解其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仍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老美的出口管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逐步挤压西方巨头的利润空间。数据显示,美股芯片板块在十个月内市值累计下跌约1.4万亿美元。
未来,随着国产3纳米光刻机关键技术逐步突破,以及Chiplet、RISC-V等新兴技术路径的成熟,中国有望在实现芯片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进一步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待到技术潮水褪去,谁在裸泳,一看便知。
来源:夏目历史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