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填报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在网上搜索了解到该领域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同时也希望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韦梦如说,“入学后,了解到学校与商业航天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为我们铺就了从课堂到产业的直通路径,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信心。”
今年,韦梦如高考成绩超过本科线40分,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投身航天事业,成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的一名新生。
“填报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在网上搜索了解到该领域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同时也希望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韦梦如说,“入学后,了解到学校与商业航天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为我们铺就了从课堂到产业的直通路径,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信心。”
今年,在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全力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省高职院校中首个空天产业学院,并同步增设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首个空天产业学院有何特点?学生如何在这里实现航天梦想?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优化专业布局
率先建立空天产业学院
走进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两种教学场景相映成趣:教室里,大一新生正凝神学习《航空航天概论》;实训场上,大三学生设计组装的无人机呼啸升空。这“一静一动”之间,正是从知识积累到技术应用的完整培养路径。
“今年,学校携手商业航天链主企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空天产业学院,这也是全省高职院校中首个空天产业学院。”空天产业学院项目建设负责人周远非介绍,学院通过“升级改造+新增专业”的方式,构建了智能控制技术(航空航天电子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航空航天飞行器智能制造方向)、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三大特色专业,形成了覆盖空天产业关键环节的专业群。
这一布局恰逢其时。作为万亿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去年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都也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2024年产业总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存在显著缺口。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教学标准》,“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正式列入目录,为空天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专业支撑。
不仅有战略新兴产业的“东风”,更有空天领域深厚积淀的“基石”。“在开展深度合作之前,学校在空天领域已具备良好基础。”周远非介绍,学院在原有无人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增设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构成了空天产业学院的专业布局。
创新培养模式
实践“双师同上一门课”
这个新学期,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迎来了首批29名学生,他们将在校企共建的教学体系中,开启通往空天产业的学习之旅。
“我们的师资队伍坚持‘专兼结合、双师引领’。”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毛以芳向记者介绍,目前12名核心师资中,包括7名校内教师和5名来自国星宇航的高级工程师,今年还将引进2位博士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
在教学模式上,“双师同上一门课”正在这里实践。校内教师讲解理论框架后,企业导师随即进行现场操作演示。此外,“项目联合指导”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竞赛项目均配备校内外双导师,“师资双向交流”则使学校教师能参与企业研发,企业导师也深入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今年暑期,我们就前往企业接受了实践培训。”毛以芳说道。
“核心课程围绕‘岗位能力’设置,分为卫星通信、导航定位、遥感应用模块,涵盖从信号处理到数据解译的全流程技能训练。”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教师王思宇介绍,学院还开设了《航空航天电子整机装联工艺》等拓展课程,衔接卫星制造岗位需求。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国星宇航的“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项目为例,教学团队将其科学分解为数据格式转换、几何校正等四个教学模块,分别嵌入相关专业课程。“学生完成的不是普通习题,而是企业真实需求的子项目。”王思宇介绍。
深化产教融合
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
下课铃响,高考成绩同样超过本科线的大一新生王心悦和几位同学热烈讨论着课堂内容。“老师说,等到大二我们就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了,想到现在学的知识将来都能在工作中运用,就觉得特别有动力。”
这正是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一个侧面。学院投入超1000万元建设专业实训区,对标企业生产标准,加快建设航空航天产品零配件实训室、测运控大厅、卫星应用实训室三大核心场地。
“3个实训场地将于年底前建设完成,届时,学生可在此开展卫星部件装调、应急模拟、数据处理等实操训练。”毛以芳介绍,未来,学院还计划建设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实训室,重点拓展北斗导航与卫星通信等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此外,学院创新实施分阶段实训体系,打破传统“大三集中实习”模式。从大一开始,学生即进入认知实训阶段,通过参观卫星制造企业,建立产业全景认识;大二阶段开展课程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零部件装调、测运控模拟等实操训练,同时参与企业短期项目;大三阶段进入岗位实习,学生可根据发展方向选择相关企业的“订单班”,直接参与企业真实工作,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
“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成长档案’,实现个性化培养。”毛以芳表示,学院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定制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就业评价,学生的实训成绩和项目成果直接作为招聘依据。
“这种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条从校园直通产业的培养路径,正为更多像韦梦如这样的学子打开通往星辰大海的大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宋妍妍 实习记者 周继红 文/图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赵子君 审核 李影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