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倒回去说,10月15日那天,丁一跟着爷爷奶奶去地里,睡在面包车里。老人转身一看,孩子不见了,前后大约也就二十分钟的工夫。两位老人急疯了,先在村里找亲戚,找不到就报警。派出所一接警,立刻把附近能动用的力量都串起来,现场组织搜救,村里人也没闲着,大家按区域分头
10月17日上午9点半左右,4岁女童丁一被找到。
事情倒回去说,10月15日那天,丁一跟着爷爷奶奶去地里,睡在面包车里。老人转身一看,孩子不见了,前后大约也就二十分钟的工夫。两位老人急疯了,先在村里找亲戚,找不到就报警。派出所一接警,立刻把附近能动用的力量都串起来,现场组织搜救,村里人也没闲着,大家按区域分头去找。
搜人这事儿,不只是喊两嗓子那么简单。公安、消防、医护、村干部、村民一块儿上,夜里还有人拿着镰刀割开玉米,尽量把视线给拉开,好找落脚点。无人机在天上盘,无声的搜救犬在地面嗅,夜间还用了热成像。这些装备起了作用,但更关键的还是本地人的信息——谁熟路、哪儿有沟坎、哪块庄稼容易藏人,村民知道得明白。志愿队里不仅有专业的,还有自发来的邻村农人,大家像拉成一股绳子,从四面八方往里推。
大伙儿投进去的人力和时间不少,参加搜救的总人次超过一万二千。来自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队伍都参与进来,内蒙古狼途救援队的副总指挥把这股合力叫成“东北几省联动”。有高科技,也有脚下的泥土,大家有板有眼地分工――有的人管无人机,有的人带搜救犬,有的人在地面拉开搜索带。
找到孩子的那会儿细节也有意思。白俊波说,他们在远处先看到一个红色的小点,起初不敢断定是衣服还是别的东西,怕当空欢喜。后来有人喊话,小孩回了一声,这才确认位置。杜文海说他们当时还拍了视频,网上传来的断章取义把孩子的话弄歪了。现场的人解释清楚了:丁一当时说的是“别拢火”,不是“被人丢到这”。这句话的意思是别围着点火堆,怕引出火情。信号差,点火也能当做定位手段,但孩子显然受过防火教育,知道那样不安全。大家看着她还能冷静说话,都觉得孩子挺机灵的。
发现孩子的是邻近村子的几位村民和志愿者,名字也录下来了:白俊波、杜文海、张庆涛和王海军。他们四人后来接受媒体采访,说找到孩子的时候,心里像捡着自家娃一样轻松。张庆涛直接说,感觉就像捡回自己家孩子;王海军用了“中国力量”这四个字,语气平静,没有太多修饰。老人见到孙女能说话,先是松了口气,随即感激得当场向志愿者磕头,很多人看着都红了眼圈。
丁一被找到的位置离失联点大约两公里,是一处山沟,脚是光着的,身上有像从高台跌落的痕迹。她当时还能和人清楚交流,也说了一句“爷爷别怪我”,这话把在场的老人都弄得心里软和,像是压在胸口的大石头被挪开了。现场既有高科技的帮助,也离不开当地人的直觉和耐心。村里的大队书记也亲自下田,拿着镰刀和大家一起割玉米,目的是把搜索范围扩大,给搜救的人更多落脚点。
这次搜救里还发生了一些网络上的误会。村里人透露,有人把孩子的话断章取义,传播成被人带走的版本。还有个来自黑龙江的博主,网名“大战”,在直播里澄清了自己并非单独发现孩子,也没有拿到任何酬金。家属之前曾悬赏十万元,媒体追问时,几位最先找到孩子的村民都说明是村民先发现的,整个过程是集体努力,不是什么单人操作的“热搜神话”。
有个社会背景也值得提一嘴:当地人很讲面子,觉得在外面说自家孩子被人带走丢人,这种观念在无形中促使村民先自发行动,不愿第一时间把“被拐”挂在嘴边,更多表现为“自己先找”。这种乡土氛围和警方的专业配合,让搜救既有速度又有深度。到目前为止,第一阶段的搜救和调查没有发现被人贩子介入的证据,大家都在按线索一步步往前走,不把结论早早下定。
现场的气氛既紧张又真实。找到孩子后,有人默默擦眼,有人继续收拾装备准备撤离,大家脸上都写着疲惫但也带着满足。媒体在10月19日对几位发现人的采访也很朴实,没有夸张的表演,叙述都是干干净净的事儿经过。你会看到,很多时候,救援不是戏剧里的英雄一人救全场,而是成百上千个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该做的事,最终把人找回来。
来源:大司马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