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大地正值“三秋”大忙时节,连续阴雨却给秋收秋种按下“减速键”——鲁西平原的玉米待收却怕霉变,胶东半岛的大豆抢收需避积水,鲁南地区的冬小麦播种窗口期正被压缩。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在雨雾中拉起“抗灾保丰收”的防线,用政企社协同、技农结合的实践,
齐鲁大地正值“三秋”大忙时节,连续阴雨却给秋收秋种按下“减速键”——鲁西平原的玉米待收却怕霉变,胶东半岛的大豆抢收需避积水,鲁南地区的冬小麦播种窗口期正被压缩。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在雨雾中拉起“抗灾保丰收”的防线,用政企社协同、技农结合的实践,把“天候考验”转化为“护农实效”,让田野间的希望不因阴雨褪色。
抢收在前,用“快动作”解“燃眉急”。面对阴雨导致的田间湿度大、农机作业难,山东各地把“抢”字刻在心头: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启动“三秋”生产应急响应,调度全省20余万台联合收割机、烘干机向受雨影响重的地区集中,农机手们昼夜轮班,趁着雨停间隙抢收玉米、大豆,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在德州、聊城等地,村党组织牵头组建“秋收互助队”,党员干部带着防雨棚布、小型脱粒机走进缺劳农户的田间,帮着抢收、晾晒;合作社的烘干塔满负荷运转,配套的临时仓储点提前消毒通风,从“收割”到“存粮”形成闭环,最大限度减少霉变损失。这份“与天抢时”的忙碌,藏着山东对“每一粒粮食都不能丢”的坚守。
保种跟进,以“精施策”守“播种期”。秋种是来年丰收的“打底工程”,山东把“科学种”作为应对阴雨的关键:农技人员分片包村,在菏泽、济宁等地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三湿播种”技术——湿耕地、湿播种、湿盖种,搭配抗逆性强的冬小麦良种,确保种子出苗率;潍坊、烟台等地推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组合措施,既改善土壤通气性,又为后续播种创造有利条件;针对部分地块积水,基层干部组织机械疏通沟渠,发动群众清淤排水,抢出播种“窗口期”。更有农资企业开通“送种到村”服务,把良种、化肥直接送到田间,让农户“不等不靠就能种”,用精准服务补上天气带来的“时间差”。
雨雾中的齐鲁田野,藏着农业大省的责任与担当。从省级部门的统筹调度,到市县乡的落地执行,再到农户、合作社的积极参与,山东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抗灾模式,证明粮食安全不仅靠“天帮忙”,更靠“人努力”。当收割机的轰鸣穿透雨雾,当播种机的轨迹在田间延伸,这份“雨中护农”的实践,不仅守护着一季的收成,更筑牢了农业稳产、农民增收的根基,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着“山东力量”。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