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雨连绵,寒意渐浓。在山东省滨州市,原本应是“金浪翻滚、机声隆隆”的秋收图景,却被一场场秋雨按下了“暂停键”。面对天公不作美的严峻考验,滨州上下迅速集结,在泥泞的田野里打响了一场与天争时、与地争粮的“抢秋”攻坚战。疾驰的农机、奋战的身影、创新的举措,共同勾勒出
秋雨连绵,寒意渐浓。在山东省滨州市,原本应是“金浪翻滚、机声隆隆”的秋收图景,却被一场场秋雨按下了“暂停键”。面对天公不作美的严峻考验,滨州上下迅速集结,在泥泞的田野里打响了一场与天争时、与地争粮的“抢秋”攻坚战。疾驰的农机、奋战的身影、创新的举措,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抗灾保收画卷,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应变智慧与坚韧品格。
与天争时,组织调度凸显“滨州速度”
时间不等人,农时贵如金。面对持续阴雨对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即行动,将“抢秋”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科学调度各类农机装备,特别是针对地块湿软情况,紧急协调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投入作业,最大限度发挥机械效能。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包县包乡进行指导,根据作物成熟度、土壤湿度、天气趋势,制定差异化抢收方案,“一地一策”分类推进。从渤海之滨到黄河两岸,各级干部靠前指挥,农民群众奋力自救,一场有序高效的“夺粮战”在雨幕中全面铺开,彰显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执行效率。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展现“滨州力度”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传统的“靠天吃饭”思维被现代科技力量刷新。滨州市积极发挥智慧农业优势,为“抢秋”注入强劲动能。依托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田间土壤墒情和作物状况,为精准抢收提供数据支撑。遍布各地的粮食烘干设备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及时将抢收回来的潮湿粮食进行烘干处理,有效防止霉变,确保颗粒归仓。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加强灾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指导。这些“硬核”科技手段的介入,显著提升了抗灾减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让我们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滨州力度”。
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凝聚“滨州温度”
雨水中,不仅有争分夺秒的紧张,更有守望相助的温情。在滨州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党员干部、志愿者与农民群众并肩作战的感人场景。他们组成突击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抢收玉米、采摘棉花;他们协调晾晒场地,联系销售渠道,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保险机构启动快速理赔程序,力争将赔款尽快送到受灾农户手中。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这种干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力量,汇聚成一股暖流,温暖着风雨中的滨州大地,凝聚起无坚不摧的“滨州温度”,这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信心所在。
秋雨虽寒,却冻不住滨州人民抢收保粮的热情;道路泥泞,却阻挡不了迈向丰收的脚步。这场雨天“抢秋”战役,是对滨州农业应急能力、科技支撑水平和组织凝聚力的一次集中检验。它检验的不仅是当下的粮食能否归仓,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与智慧。当金色的粮食最终安全入库,当冬麦在新的希望中播种下地,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物质的食粮,更是精神的淬炼。这份在风雨中凝聚的奋斗精神,必将为滨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注入更为磅礴的奋进力量。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