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金色稻浪遭遇连绵阴雨,当播种窗口期被雨水压缩,秋收秋种的田野上打响了一场与天气赛跑的“保卫战”。这场雨袭之下的农事攻坚,不仅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实战检验,更彰显了我国守护粮食安全的制度韧性——每一台抢收的农机、每一处烘干的厂房、每一次精准的调度,都在诠释“把中
当金色稻浪遭遇连绵阴雨,当播种窗口期被雨水压缩,秋收秋种的田野上打响了一场与天气赛跑的“保卫战”。这场雨袭之下的农事攻坚,不仅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实战检验,更彰显了我国守护粮食安全的制度韧性——每一台抢收的农机、每一处烘干的厂房、每一次精准的调度,都在诠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内涵。
秋收遇雨,“抢”字当头方保颗粒归仓。连续阴雨导致的农田渍涝、农机难下,让丰收的果实面临霉变发芽的风险。但如今的秋收战场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困局:黄淮平原上,履带式收割机加装特制轮胎穿梭于泥泞地块,克服轮式机械陷车难题;山东、河南的烘干中心全负荷运转,7至9小时即可将湿粮烘干至入库标准,让“雨收的粮食不落地”。这份从容背后,是“藏粮于技”的长期积淀,更是应急体系的快速响应——农业农村部跨省份调剂履带收割机超24万台,财政部紧急下达4.84亿元防灾救灾资金,从机具保障到资金支持形成闭环,让“能收尽收、快收快抢”成为田野间的行动指南。
秋种逢涝,“保”字托底方稳来年根基。雨水延误了播种时机,却挡不住备耕的脚步。各地农技人员冒雨下沉田间,指导农户落实抗湿晚播技术,在东北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在长江流域普及抗逆良种,用科学举措对冲天气影响。基层干部更是主动靠前:组织人员抢排田间积水,开放公共场所作为临时晾晒区,协调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让缺劳农户无后顾之忧。这种“技术指导+人力支援”的组合拳,既守住了播种面积的底线,更播下了“藏粮于地”的长远智慧,回答了“极端天气下如何保障农业可持续”的时代考题。
风雨中的农事攻坚,照见粮食安全的坚实防线。从农业农村部的视频调度会精准部署,到地方农机应急服务队的昼夜奋战;从烘干设备的全负荷运转,到农业保险的应赔尽赔,形成了“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科技赋能、社会协同”的抗灾格局。这场战斗也启示我们,要着眼长远补上烘干仓储、沟渠连通等基础设施短板,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跟上极端天气多发的趋势。
农时不等人,攻坚不畏难。连阴雨虽给秋收秋种带来挑战,但更让我们看到,当政策的温度、科技的精度、基层的力度形成合力,就能在风雨中筑牢丰收根基。这田野间的应急答卷,正是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最生动的注脚,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无惧风雨的底气所在。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