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就是西亳(bó)。西亳是商都洛时的名称,西亳是洛阳在商代的旧称,又作亳,其位置在今偃师区西二十里处,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商代在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称为“洛”或者“洛师”,为商
洛阳名称摭谈(下)
洛阳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就是西亳(bó)。西亳是商都洛时的名称,西亳是洛阳在商代的旧称,又作亳,其位置在今偃师区西二十里处,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商代在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称为“洛”或者“洛师”,为商代的西亳城。西亳为五帝时期帝喾的都城,成汤推翻夏后氏的统治之后,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盘庚迁殷前曾“从先王居”定都西亳。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其在位13年,孔子将他与夏禹、周文王同赞为“三代之英”。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共计200余年。
洛阳还有一个大气的名字叫京都,而且这个名字被日本人相中、挪用。日本人在他们国内建立一个城市,也叫京都,就是现在日本的京都。洛阳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屡为都城、京城,被冠之以京都是非常正常且合乎逻辑的,而且历史上洛阳周边城市及边远城市到洛阳来朝觐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上洛”,“上洛”就是上京城洛阳,上京都洛阳。尤其汉魏、隋唐的时候,我国是泱泱大国,招收了许多附近国家的留学生,如日本的等,他们把洛阳看作是神一样的存在,能到洛阳来学习,是极其荣耀的事,除了顶礼膜拜外,也把中国都城建筑、都城文化、礼仪等带到了日本,并在当地克隆、变现。
日本京都的称呼就是学习洛阳西安的。此地古称平安京,在建设时仿照中国唐代西京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建设,但未修建城墙。城北为皇城和宫城,城南为外郭城。外郭城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的右京被称为“长安”,东侧的左京被称为“洛阳”。平安京建成之后,叫长安的右京因为地势低洼多沼泽而迅速衰落,而叫左京的洛阳人口增长并发展壮大,使得洛阳成为平安京的代名词,京都因而亦被称为洛阳。
洛阳的名字中还有“洛师”这个名称,“洛师”简单说就是洛阳京师之简称。“洛师”其古义源自《书·洛诰》“朝至于洛师”的记载,指洛阳作为京师的特定称谓。“师”即“京师”的简称,汉阮瑀《吊伯夷文》“适彼洛师”与唐玄宗《轩游宫十五夜》等诗句均印证了这一用法。现代语境中,“洛师”则成为洛阳师范学院的规范简称,该校前身为1916年创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历经多次更名后于2000年确立现名。本人大学毕业分配至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洛阳师专历史系工作,曾担任学校成教科长、函授部副主任、成教部副主任、历史系副书记、历史系主任等。后来方知道“洛师”不仅是洛阳师院的简称,更是京城洛阳的简称,二者重合乃天意也,预示洛阳师院的发展与洛阳的发展同频共振,辉煌有加!
“洛师”一词,在构词层面,“师“字保留了“京师军政中枢”的原始语义,与“洛邑”共同构成古代都城的双重称谓体系。清代学者吴斗南在注解《诗经》时明确将“洛师”类比于“京师”,揭示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地位。古籍中与“洛师”相关的成语包含“洛阳才子”(指代杰出文士群体)、“师出无名”(隐喻军事行动的正当性)等,虽未直接指涉洛阳地理位置,但在字面组合层面形成语义呼应。现代汉语中,“洛师”一词的古今双义特性,使其成为同时承载历史文化记忆与当代教育实体的特殊词汇。
实际上,洛阳还有一个非常霸气、一反常态的名称~神都。洛阳被称为“神都”,主要源于武则天在公元684年将东都洛阳更名为神都,以强化其统治合法性、彰显天命所归。公元684年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元“光宅”,意为“光大所居”,将东都洛阳更名为“神都”,宫城紫微城改为太初宫,象征武周时代开端。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史称“武周”,定都“神都”洛阳,直至705年退位。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其用意在强化统治合法性,武则天利用“镇星在太微”天象和《大云经》“净光天女”预言,将洛阳神圣化,构建“君权神授”叙事,与李唐王朝切割。因此,把“武周”列为一个单独的朝代,大一统的朝代,不论怎么讲都是没有问题的,武则天此举开天辟地,中国历史上独有,体现了武则天及其幕僚的过人胆略及政治智慧……当然,更重要的是给洛阳留下了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举世无双的名字……
事实上洛阳还有两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一个是“千年帝都”,一个是“牡丹花城”。很长时间以来,这两个称呼就是洛阳的代名词、广告词、宣传词,极大提高了洛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千年帝都“,是指洛阳做帝都的时间很长,在中国的七大古都中排名第一。据统计,洛阳是十五朝古都,做古都的时间有1600余年。洛阳自夏朝起便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世界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其建都史始于夏、商,历经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15个朝代,大致有105帝王在洛阳称孤道寡,君临天下。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花城是洛阳的雅称、别称、大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栽培源于河洛,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炎帝的氏族生存在的河洛地区,这里的邙山、嵩山等均有野生、原生牡丹生长。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到: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此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群芳谱》载,“唐宋时,洛阳之花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多种花型、16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洛阳牡丹赏花盛况的生动、真实写照。
由洛阳的“牡丹花城”进而诞生了我国节会中享有盛名的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花会始办于1983年,是由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四大名会之一,2011年升格为国家级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此项活动每年4月至5月根据牡丹花期举办,现在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洛阳市政府共同承办。花会初期以赏花为主,后发展为融赏花、经贸合作、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截至2025年已连续举办42届,涵盖牡丹品种培育、切花展览、牡丹产业建设等内容,推动牡丹食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业发展。2025年第42届以“花YOUNG洛阳城”为主题,首次采用线上开幕式并增设“Z世代”牡丹花城周游记等互动项目。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为洛阳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腾飞注进了无穷的活力,是洛阳的金字招牌,更是洛阳城的巨大魅力之一。
洛阳还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名称~东方文化圣城。洛阳被称为“东方文化圣城”,主要因其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地、多朝代都城及宗教哲学思想交融的独特地位。洛阳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是夏朝、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等15个王朝的都城,拥有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遗址、隋唐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群,见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作为道教起源地、佛教首传地,洛阳是儒学、道教、佛教思想交汇之地。白马寺是中国首座佛教官办寺院,龙门石窟等文化遗迹承载着宗教艺术与哲学交融的独特形态。洛阳是四大发明中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地,《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在此完成,奠定了其“圣城”的文化高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洛阳与耶路撒冷、麦加、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圣城”,认可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洛阳被称为“运河之都”,主要得益于隋唐大运河的兴建。这条贯穿五大水系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以洛阳为中心,促进了古代城市的繁荣。隋唐大运河全长达2700多公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北京,南达杭州。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直接目的是巩固统治和解决漕运问题,而洛阳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漕运枢纽。鼎盛时期,每年通过运河运往洛阳的漕粮达数百万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大运河的开凿彻底改变了洛阳的地理格局,形成了“洛水贯都”的布局,宫殿区位于西北部,商业区、粮仓等依河而建。这种布局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还推动了文化融合,使洛阳成为不同区域文明交汇的中心。
隋唐时期,洛阳因大运河而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商旅和文人。唐代诗人围绕运河创作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水上唐诗”景观,展现了运河文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尚、认知格局的深刻影响,进而影响了政治治理、社会脉动等。如今,洛阳建有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和文化公园,通过实物和场景复原展示运河历史,延续其文化价值。
洛阳多年来一直被称为“九朝古都”,尽管新的研究证明洛阳是“十五朝古都”,而且洛阳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古都论坛永久设立地,但“九朝古都”说很是流传了一段时间,甚至还有专家说“九”是多的意思,“九”以上的均可以“九”代替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依以前的考古资料、研究水平等,说洛阳是“九朝古都”在当时是有依据的,当时的认知水平洛阳就是“九朝古都”,传统认定的九朝包括: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现代考古发现及研究将这一记载扩展至十五朝,上述九朝,加上夏、商、西周、西汉、武周、后晋。“九朝古都”曾是一个比较确定的说法,但这是阶段性产物,而“十五朝”古都,则是洛阳应有的称呼,时代发展到今天该有的称呼!
洛阳实际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称呼~辞赋之都。辞赋之都,即中国辞赋之都,此称谓来源于著名辞赋作家周晓明先生在2007年4月洛阳辞赋峰会(即2007年洛阳大学召开的中国-洛阳辞赋创作研讨会)上的提议:“洛阳辞赋历史渊源流长,自两汉,至唐宋,始终是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域,尤其是河洛文化与河图洛书,使辞赋成为中华国粹。故当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前应先确立中华辞赋之都,洛阳当为中华赋都也”。后来,经过洛阳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辞赋研究院、还有洛阳一大批辞赋研究、创作专家,如孙继纲、谭杰、李新建、扈耕田等君辛勤耕耘,深入挖掘,中国辞赋之都这一瑰宝方被中国辞赋研究会,中国辞赋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许结教授等一大批全国顶尖级辞赋专家认定为“辞赋之都”,并在全国辞赋大会上给洛阳市隆重授牌,有关市领导专门赴会,欣然领之,洛阳~中国辞赋之都由此蜚声海内外……
洛阳被冠以“辞赋之都”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辞赋创作传承。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孙继纲2007年起倡导举办中国首届辞赋创作研讨会,并推动《历代咏洛赋评注》的编撰,本人时任洛阳大学副校长,亦是《历代咏洛赋评注》主编之一,该书奠定了洛阳在当代辞赋史上的地位。随后谭杰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著名的《洛阳赋》,在全国影响巨大,再后来金学孟先生创作的《洛阳赋》,以骈文形式展现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文中融合了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文化符号。洛阳大学团队孙继纲团队及洛阳学人通过学术研究、辞赋创作和国际交流,推动洛阳成为当代辞赋创作与研究的中心,从古今两个角度看,洛阳荣膺“辞赋之都”,名至实归。
洛阳的一些称呼是与时俱进的,比如洛阳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尽管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但被国内外认知也是这些年的事。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尤其在东汉和隋唐时期作为官方起点发挥了核心作用,这一地位由历史文献、考古遗址(如定鼎门)及世界文化遗产认证共同确证。东汉时期(25-220年):洛阳取代长安成为都城,班超派甘英出使罗马,宋云西行取经,均以洛阳为起点。隋唐时期(7-10世纪):洛阳通过大运河联通南北,定鼎门作为外郭城南门,是丝绸之路的正式入口,沿用530年,其骆驼蹄印等遗迹证实了与西域的频繁商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申遗项目中,将名称定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强调长安的开创性作用,并指出起点为“长安或洛阳”。2007年“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碑”在洛阳揭碑,明确其起点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洛阳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称,即中国“汤城”,洛阳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汤城,其饮食文化以牛肉汤、羊肉汤等八大汤品为核心。洛阳喝汤习俗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拥有2000余年的历史传承。洛阳的汤涵盖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胡辣汤等经典品类,洛阳每家汤馆都有独特的配料秘方。洛阳的汤讲究灵魂搭配组合,汤品标配现烙油旋饼或饼丝,冬季搭配红亮辣椒油,夏季佐以新鲜葱花,形成独特饮食仪式感。洛阳的汤有消费场景特色,清晨首锅汤最受追捧,本地人、游客常跨城区寻找心仪汤馆,形成“喝汤了没”的日常问候语。洛阳的汤从起源上看,商周时期贵族已用鼎镬熬汤,《古史考》记载姜子牙曾售卖牛肉汤,北魏时期融入胡人饮食精华。此外洛阳的汤还有帝王背书,周武王会盟喝汤议事、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造卢舍那大佛并推广汤文化……洛阳汤的发展阶段清晰,唐代形成水席宴饮文化,宋代系统分类素汤、荤汤、药膳汤等……洛阳的汤有时间讲究,严格遵循“头锅汤”原则,凌晨开始熬煮棒骨老汤,清晨汤白肉烂为最佳饮用时段。此外洛阳汤还有季节特性,冬季驱寒暖身,夏季以热汤发汗配合凉风形成独特解暑方式。洛阳的汤还有社交属性,属游客必体验项目,本地人亦跨城区打卡形成美食朝圣现象。
洛阳还是著名的“东方博物馆之都”洛阳市先后有15个王朝在此建都,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9000处。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洛阳市国有馆藏文物419918件套,非国有博物馆在册藏品51914件(套),为洛阳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提出要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由来已久,最大的手笔是支持非博物馆建设与打造都城遗址、世界文化遗址等重要的博物馆建设等。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文化标志。洛阳打造推出“东方博物馆之都”,源于我国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大势及洛阳城市的文化禀赋,目前已大见成效并逐步形成古都特色的文化高地。
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是有实实在在内容的。洛阳相继建成开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等影响力颇大的场馆,博物馆总数达105家(含12家三级以上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总数超过国有博物馆数量,这一点尤为重要,调动了民间“盛世收藏”极大潜能,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洛阳诸多博物馆以形成多元展示体系,新的项目在稳步推进,如丝绸之路博物馆,构建“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等,洛阳的发展在历史、在文化、在文旅,洛阳这一块“爆发”了,洛阳在新时代的“崛起”就是时间问题了,历史奠定的基础让我们有“老本”可吃,关键是怎么挖掘?怎么吃?打造博物馆之都就是最好的选项之一……
洛阳的名称中还有一些说起来模糊,但实际上是指洛阳的一些称呼,如河洛、伊洛、巩洛、嵩洛等。河洛,大家相对比较清楚,即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地区,也是三代之居的地方,夏商周建都的地方,河洛文化产生的地方等,说河洛,指的就是洛阳。伊洛,就是伊水、洛水流域及交汇的地方,这个地方有洛阳盆地及伊水洛水冲击形成的伊洛河平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文明古国、文明源头的重要地方,华胥氏之居、黄帝密都、河洛古国、苏羊遗址等比比皆是,说伊洛,实际上就是说洛阳。
关于“巩洛”,不管是现在的巩义,历史上的巩、或巩县,原本就是洛阳的一部分,到了近些年才被划到了郑州,历史上的“巩洛”就是说洛阳的,巩洛密不可分,洛阳是京城,巩县就是洛阳东边的屏障,是拱卫京师的,当然巩洛还是有故事,有渊源的。“巩”指春秋时期建立的巩国(今巩义),西周末年成为东周王室直辖地;“洛”指洛阳,作为十五朝古都承载中华文明核心地位。二字组合后形成偏义复词,强化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标识功能。巩洛从地理范围界定,狭义指伊洛河平原地区,涵盖邙山南麓的古代战略要冲。广义可扩展至整个河洛文化区,北抵黄河,南达嵩山。
洛阳的延伸词,“巩洛”的政治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楚汉战争期间成为刘邦、项羽争夺的战略枢纽,《史记》载“楚汉相距巩洛”即反映其军事价值,东汉时期巩洛作为古地名是并称的,巩洛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京畿地区。巩洛在文学上的引申意涵就是通都大邑的代称,在唐宋文学中演变为繁荣都市的象征符号,如宋代佚名《十二时/忆少年》通过“巩洛灵光”意象,展现巩洛地区在宋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地理关联。文化符号演变构词法层面,“巩”字独立使用时多表达坚固的意思(如巩固),与“洛”组合后特化出地理专名属性,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古代地名合成词,如“巩洛”“邙瀍”等。
关于“巩洛”,还是还是有故事的,尤其是秦武王的故事。“得游巩洛,生死无恨”是战国时期秦武王嬴荡的名言,意为若能游历巩洛,即便因此丧命也毫无遗憾,此语展现了古人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地域文化的精神象征。该句出自《史记·秦本纪》,是秦武王与大臣对话时的感慨。巩洛为周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秦武王性格尚武,常以军事目标为志向,此言以游历象征成就霸业,字面可直译为:若能实现称霸中原的抱负,即便付出生命也无悔。秦武王最终因举鼎意外身亡于洛阳,应验了“生死无恨”的谶语。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秦昭襄王继位,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该誓言成为历史转折的戏剧性注脚,既凸显个人英雄主义,也暗含命运无常的哲学意味。
在洛阳的称呼中,嵩洛这种说法用的是比较多的。嵩洛是嵩山与洛水的并称,指位于中国河南省境内的嵩山与洛水,两者地理相邻,位于古代王城、东都洛阳区域,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理称谓。该词通过组合山岳与河流名称,构建特定区域的指代符号,常见于古代文献与地理考据类文本。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部,属于伏牛山系支脉,海拔最高达1512米,为五岳之中岳。洛水即今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流经洛阳盆地后注入黄河,全长约467公里。因同处洛阳东南方位而形成地理关联称谓。
洛阳的名称很多,自己在叙述时可能还有遗漏,但洛阳的名称多是人所周知的,多的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与之相比;洛阳城市的名字很美,美的让她充盈史册,令无数饱学之士对她难以忘怀;洛阳的名字很大气,提起中华文明史,离开了洛阳,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洛阳名字很深刻、很耐人寻味,斟鄩、西亳、成周、三川、雒阳、东都、京洛、神都等,每个名字背后都有她精彩的故事……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有了长安,进而必须要有“洛阳”,只有“洛”了个“阳”,皇帝、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武官甲胄、外来留学之人、庶民百姓……方可皆大欢喜,这大概是历史上诸多人们喜欢洛阳、热爱洛阳、赞美洛阳、忘不了洛阳的原因吧……
作者简介:董延寿,古都洛阳人。南开大学博士,历史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发展顾问、学术委成员。祖籍孟津麻屯镇董村,生长于洛阳老城。京津沪汴多地读书,文史哲经略有涉猎,潜心学术,钟情教育,热爱收藏。崇尚知行合一、践行经世济用,喜写随笔小品,时有文章著作行世。创有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书斋亦古雒斋,自号古雒斋主。
来源:法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