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禧太后,权力在握,整个清廷都得看她脸色行事。她的生活细节总有人津津乐道,说来看着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比如她洗澡时从不亲自起身,稳稳端坐,由宫女环绕侍候。这一动作传到宫外,议论就没断过——有人疑心,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而在偌大的皇宫里,她身边的宫女到底
慈禧太后,权力在握,整个清廷都得看她脸色行事。她的生活细节总有人津津乐道,说来看着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比如她洗澡时从不亲自起身,稳稳端坐,由宫女环绕侍候。这一动作传到宫外,议论就没断过——有人疑心,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而在偌大的皇宫里,她身边的宫女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些事情离清朝的命运到底又有几分远,几分近?
慈禧生于1835年,家世不差,父亲是满洲正黄旗人。出生那会儿,清朝还风光得很。小姑娘没遭过什么难,童年就在那些雕梁画栋的殿堂绕来绕去。选秀女进宫,她也只不过十几岁。宫门一关,是福是祸难讲。她聪明又会看人脸色,有本事忍,有手腕上位,很快爬上高位。后来,登堂入室,成了太后。再后来,干脆“垂帘听政”掌控天下,不知多少达官贵人都得斟酌着她的心情说话。
她那种心气儿,说清高也对,说倨傲也没错。自幼锦衣玉食,冷暖不知,毫无疑问,百姓的苦,似乎根本进不到她的心。她喜欢热闹、讲排场,宫里凡事都得金光闪烁,她越老越执迷不悟。即便到了清朝内忧外患,一片哀鸿遍野的时候,太后依旧该怎么玩就怎么玩。仆人一屋子,管家一个接一个,她晚上睡觉都能让十几个宫女轮换伺候。外头吃不上饭,她零食照吃。偶尔想想,这种生活方式,有点不可思议!
说到底,清宫里的华丽器具从不缺。慈禧洗澡用的浴缸是明代檀香木制的,镶银包铜,表面光滑亮到能照人。椅子是特制的,只有她一个人的尺寸,椅背拆下来是给仆人擦背用的。夏天浴水温度必须精确到35度,冬天升到40度,白毛巾不能回收,一沾就弃,宫女捧着走马灯似的换。一次沐浴,耗掉的毛巾最少过百,细节都讲究得让人心惊。而肥皂和香水,也得论季节,同时换新,从欧洲进口,瓶瓶罐罐堆在一长溜桌上。光是里边那些气味,她自己都未必都能分得清楚。
每天浴室里动静很大。宫女四个,轮流上阵,全是头等眼色好、手脚勤快的。水温不合适免谈,气味刺鼻也得换,擦身不能下重手,也不能太轻。不小心带点符号上的小疤,往往得挨训。她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任由宫女打理。上下身分两拨用具,换毛巾时连气氛都凝固一瞬。有人觉得称心如意,也有人背后叫苦。可得老实干活,不然禁足冷宫也就一顿饭的工夫决定。宫女们胆小如鼠,干活时连咳嗽都没声音,下工后纷纷发誓再不想沾边。说尴尬,其实是怕极了。
洗一次澡,浴室周围都是站岗的太监。宫女刚收拾完,太监得补水添巾、清扫拖地。毕竟,皇家的地板不能有半点水渍。至于洗澡后还得换衣梳妆,喜欢穿明黄袍或淡色长裙。每一件衣服全是苏绣细针,洗一回换整套。有人说奢侈成这样,清宫里也就太后一个人有资格。
可得说两句,谁又能理解太后本人的恐惧感?这女人身为天下之尊,可她警惕心极重。哪怕外表高高在上,骨子里未必真安生。她可是连吃的菜都要试毒,连水都要反复煮。洗澡这种时刻,怕人下毒,怕有人偷窥。那种不信任和戒备在慢动作里,比外面的雷声还要重。要说慈禧平时心思精细,这一环反倒成了她软肋。可矛盾的是,她又享受着这种被簇拥的感觉。
有趣的,慈禧对下人偶尔还挺宽容。宫女犯点小错,她也能一笑了之,端看心情。有一年夏天,水温失控,毛巾数量错了,照理该罚。她却只是挥挥手,让人重新来过,说天气太热,不计较。第二天,又有人见她对宫女发火,为了一双湿漉漉的绣鞋差点赶人出宫。情绪说变就变。到底是性格复杂,冷酷和温情都在她身上交错出现。
有时候她又极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宫廷里养着十几头奶牛,每天给她送新鲜牛奶维持容颜。不穿浣洗多次的衣服,不喝二遍煮的茶。软席帐下,摆着洋玩意,从玻璃饰品到欧式梳妆镜。她喜欢在沐浴后满涂香粉,那香气一里外都闻得见。人家觉得她奢侈,她却觉得是天经地义。
说到肥皂和香水,不得不提国外的科学记载,1908年慈禧沐浴时每用肥皂60余块。这数据不少来自后来盛宣怀、唐景崧日记——“每浴之时,帕必焚弃,不复用。”人家算过,光是一年丢掉的毛巾,全紫禁城都堆满一层。这些日常耗费早晚侵蚀着国库。
再谈吃喝,一天三顿主菜摆桌,百样小碟,山珍海味不缺。每样象征富贵,讲究用料新鲜。她吃的东西,除了御膳房,还常从外省调配。按档案记载,每日消耗白银两百至三百两,这笔钱换算成民间粮食,不下上千百姓一年的口粮。有人怒了,也有人说风流一世,何苦苛责。
但反过来讲,她在位几十年,养活多少宫女太监这些“闲人”?开支大,养冗员,实则是个死循环。后来外侵一逼,国库空虚再也拯救不了清朝。甲午战败,两宫太后还在园子里修假山。八国联军进北京,说是要“赔款偿谅”,街头百姓却揭不开锅。那时候,连年荒才是大面积的,民不聊生不那么遥远。
可问题也不一定全赖慈禧。清末财政烂,贪官多。太后日常挥霍,把锅都扣在她头上,未免失之片面。有些账目其实是底层玩猫腻,银钱被层层克扣。她的浴缸再贵,和外战巨款比起来,或许微不足道。只是这件事放在民心思源,谁又肯替她辩解?
读到这里,难免有种愤懑。你说她奢侈吧,感慨也没用;但细想宫女们在宫里头的日子,是不是比外头更苦?有人愿意出宫,有人敢做一辈子小主身边的“影子”。她们的抱怨没人听见,反而宫外舆论争论不休。清朝的垮掉,是天灾?人祸?慈禧这一套奢侈仪式究竟是原因还是表象?这些问题其实谁都讲不清。
再有一点很吊诡。慈禧太后喜欢洋玩意,德国钟表、法国饰品都照单全收。她又极端排外,戊戌年间大肆镇压新政,希望原封不动地保住祖宗家业。她的保守也许是防御,也是固执。这样的人物,怎么说都是复杂,单凭一两条“奇闻”说她误国,那就太简单了。是不是宫廷生涯让她变得越来越怪?又或者一切都是外部压力逼出的无措?
当然,扯远点,她最后有些撑不住那种豪奢。慈禧老去时,紫禁城的气氛变得冷清,她有时悄悄吩咐削减用度,毛巾数量从一百降到五十,甚至试着自己擦脸。道听途说,不一定全真。但据故宫档案馆显示,晚清数十载各种政务奏折“费用下降”字样猛然增多。她晚年真有点收敛,还是形势逼人,不太清楚。
不过,转过头又不得不承认,即使有收缩,奢华本色到底没变。她对待身边人的冷漠,也不会消失。太监和宫女最怕的,是太后心一冷,人就一去不回。宫廷的这种压抑气氛,说高级也高级,说悲伤也悲伤。偶尔觉得,慈禧和手下的距离永远没法缩短。甚至,她内心的孤寂恐怕比别人更甚。
说实话,很多人批评慈禧误国。可她自己或许也被制度裹挟,奢侈只是顺手推舟?换个人上位,真的能做得更清明吗?宫里规矩成千上万,进退皆难。她的怪癖,她的专横,不全是性格原因,有时候也是历史悲剧催生的。
从头到尾,慈禧的一生是镜子也是谜。有人觉得她冷酷,有人觉得她聪明。她坐在椅子上不动的那一刻,是不是内心比谁都焦虑?也许谁也说不清。从巨大的浴缸、百条毛巾,到空空如也的国库,这条路走到尽头,清朝也就到了尽头。
今天再翻慈禧洗澡的小细节,并不是想笑话一个老太后的小气。那其实是国家衰落的一道阴影,也是社会结构失衡的明证。旧王朝的潦草落幕,宫里的余波,其实一直绕进历史的齿轮里。
事情就说到这,如何评价她,全凭个人心情。人都不完美,也许连清宫这套无声的仪式感,本身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来源:木子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