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故宫8K扫描《十七帖》的预告片,镜头怼到纸纤维,连墨的裂纹都看得清,弹幕齐刷“原来我瞎的是笔,不是眼”。
“写草书最怕啥?
——一写就乱,一临就废。
”
昨晚刷到故宫8K扫描《十七帖》的预告片,镜头怼到纸纤维,连墨的裂纹都看得清,弹幕齐刷“原来我瞎的是笔,不是眼”。
笑完心里咯噔一下:多少人跟过网红老师、买过万元毛笔,最后连王羲之的“横”都画不直。
别急,刚出土的西安唐墓志给了一颗定心丸。
去年那片工地,工人一铲子下去,青石碎开,露出二十行狂草,笔画和《十七帖》像到离谱——同一组“S”甩尾、同一处“顿提再弹”。
考古队连夜测年,确认盛唐。
简单说:唐人也在“抄作业”,而且抄得比咱奔放。
这下好了,再有人说“草书必须规规矩矩”,直接把墓志照片甩过去:看见没,老祖宗现场“蹦迪”。
可光有勇气不够,还得有“参考答案”。
故宫明年上线的VR临摹,把宋拓本拆成三层:最上是墨迹,中间是纸纹,底下是笔压热力图。
头显一戴,手柄变成毛笔,系统实时给“抖腕预警”——只要手腕角度偏移超过5°,画面立刻闪红,墨自动收回。
试玩小哥出来吐槽:“像被王羲之盯着写作业,手汗把柄都打滑。
”但三天后再测,同一行“顿”误差从3毫米缩到0.8毫米。
数据不会撒谎:高科技当私教,比线下班那个只会“气沉丹田”的老头管用。
有人嫌VR贵,那就退而求其次——朱大有临本。
明人临晋帖,通常带“表演型人格”,苏学士写《十七帖》偏要加粗加飞白,康里子山更狠,直接提速1.5倍,结果成了“草书蹦极”。
朱大有不一样,AI把笔画拆成128个节点,78%重合度,几乎“复制粘贴”。
可剩下那22%才是彩蛋:原帖圆转,他微微方折;原帖细若游丝,他悄悄加粗0.2毫米,像给字做了“微整形”。
远看是王羲之,近看是朱大有,分寸拿捏得死死的。
学草书最怕“画皮不画骨”,朱大有这版就是“带骨标本”,临完再去创作,不至于软成一滩。
实操怎么下手?
别一上来就通临,先挑“日”字旁、“走之底”这类高频部件,每天只写十个,写完拍照丢进手机“取色器”,对比墨色灰度——只要出现“死黑”或“干白”,立刻回炉。
两周后,把单字扔进墓志拓片里“找茬”,能一眼看出自己哪笔“飘”,就算出师。
最后泼盆冷水:再牛的临本、再高清的8K,也救不了“三天打鱼”。
昨晚直播间里,小姐姐问:“能不能只练《十七帖》里最受欢迎的‘得’字,然后打卡小红书?
”底下老书友秒回:“可以,但记得把‘得’字写成‘不得’,省得误导后人。
”毒舌却真实——草书没有捷径,只有把《十七帖》拆成943块拼图,每天拼一块,拼到第944天,才发现拼出的不是王羲之,是终于合格的自己。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