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 210 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秦始皇嬴政,这位以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 “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突然驾崩 。秦始皇的离世,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瞬
公元前 210 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秦始皇嬴政,这位以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 “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突然驾崩 。秦始皇的离世,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瞬间让秦朝陷入了权力的巨大漩涡。
秦始皇在位期间,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威名震慑四方。然而,他的突然离世却毫无征兆,使得原本稳定的秦朝朝堂瞬间陷入混乱。秦始皇一生追求长生不老,对身后之事的安排并未完全明确,尽管他心中属意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并在病重时写下遗诏,让扶苏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但这封遗诏却成为了改变秦朝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当时,秦始皇的贴身宦官赵高,因长期侍奉秦始皇,深得信任,负责掌管皇帝的印玺和机要文件。在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出于对自身权力和地位的极度渴望,决定铤而走险,篡改遗诏。他深知扶苏为人正直、刚毅武勇,且与大将军蒙恬关系密切,若扶苏即位,自己必将失势。而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小儿子,性格懦弱、易于操控,在赵高眼中是理想的傀儡人选。于是,赵高私自扣押了秦始皇给扶苏的遗诏,联合丞相李斯,伪造了两份诏书:一份立胡亥为太子;另一份则指责扶苏 “无尺寸之功,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蒙恬 “不矫正,知其谋”,下令他们自杀 。就这样,一场改变秦朝命运的阴谋悄然拉开帷幕,而胡亥,这个原本与皇位无缘的皇子,在赵高和李斯的操纵下,意外地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秦朝的二世皇帝,也由此开启了一段充满血腥与悲剧的统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中,赵高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策划者。他深知,要实现自己操控朝政的野心,就必须说服丞相李斯。李斯,这位在秦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从一介布衣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谋略,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得力助手,官拜丞相,位极人臣 。然而,赵高却敏锐地抓住了李斯的弱点 —— 对权力和地位的贪恋。
赵高找到李斯,直截了当地提出篡改遗诏、拥立胡亥的计划。李斯听闻,顿时大惊失色,严厉斥责赵高这是 “亡国之言”,是为人臣者不应议论之事 。但赵高并未就此罢休,他以犀利的言辞,从五个方面对李斯展开攻心:“您自己估量一下,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的谋略比得上蒙恬吗?您在百姓中的威望比得上蒙恬吗?您和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这一连串的质问,直击李斯内心深处的担忧。他深知,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且扶苏对自己推行的一些政策并不认同。一旦扶苏即位,蒙恬极有可能取代自己成为丞相,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和地位将岌岌可危。
赵高见李斯有所动摇,继续添油加醋,描绘出一幅李斯未来凄惨的景象:“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您是知道的。长子扶苏刚毅且勇武,信任他人又善于激励士人,他即位后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到那时,您恐怕难以保住通侯之印,退职还乡更是奢望。” 同时,赵高又抛出拥立胡亥的诱人前景:“胡亥仁慈忠厚,聪明能干,我受皇帝之命教导他多年,深知他的为人。若立胡亥为太子,他必定会感激您,您的地位将更加稳固,荣华富贵也可世代相传 。” 在赵高恩威并施的劝说下,李斯的内心防线逐渐崩溃。他想到自己从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吏,历经艰辛才走到今天的位置,好不容易获得的权力和地位,怎能轻易失去?最终,在权力的诱惑和对未来命运的恐惧面前,李斯选择了妥协,与赵高同流合污,参与了这场改变秦朝命运的惊天阴谋。
于是,赵高和李斯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他们又伪造了一份诏书,派人送往北方上郡,赐给扶苏和蒙恬。诏书中罗列了扶苏的 “罪行”:“无尺寸之功,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指责蒙恬 “不矫正,知其谋”,下令他们自杀 。当扶苏接到这份突如其来的诏书时,他悲痛欲绝。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性格仁厚、孝顺,对父亲的命令向来言听计从。他没有丝毫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只觉得自己辜负了父亲的期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尽管蒙恬察觉诏书疑点重重,极力劝阻扶苏不要轻信,建议他上书请求核实情况,或者起兵反抗,但扶苏心意已决,认为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最终,他含冤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蒙恬,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虽不愿轻易赴死,但在扶苏已死、军心大乱的情况下,也无力回天,最终被囚禁,后被迫服毒自尽 。
随着扶苏和蒙恬的离世,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顺利登上了皇位,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然而,这场充满阴谋和血腥的篡位登基,仅仅是秦朝走向灭亡的开始。胡亥的昏庸无能、赵高的专权乱政以及李斯的利令智昏,共同将秦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场更为残酷的政治风暴即将在秦朝的大地上席卷而来 。
胡亥即位后,内心始终被恐惧和不安笼罩。他深知自己得位不正,皇位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他人夺走。而对他皇位威胁最大的,便是那些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心中的恶魔被彻底释放,他决定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 ,“僇” 通 “戮”,这种刑罚不仅剥夺生命,还伴随着极大的侮辱。在咸阳的闹市之中,十二位公子被当众斩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街道,百姓们惊恐地围观,却敢怒而不敢言。这一场血腥的杀戮,如同一场噩梦,让整个咸阳城都沉浸在恐惧的氛围之中 。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不久之后,胡亥又制造了更为惨烈的 “六公子戮死于杜” 事件。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被聚集在一起,胡亥下令用巨大的石碾将他们活活碾死。一时间,刑场上血肉横飞,惨嚎声不绝于耳,场面惨不忍睹 。这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公子公主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他们的冤魂,仿佛在诉说着胡亥的残暴与无情。
除了这两起大规模的屠杀事件,胡亥对其他兄弟姐妹也没有放过。公子将闾三兄弟,平日里行为谨慎,胡亥一时找不到罪名陷害他们,便将他们囚禁在内宫。但随着其他兄弟相继被杀,他们也未能幸免。赵高派使者前去逼迫他们自尽,将闾悲愤地质问:“宫廷之礼,我们从未失礼;廊庙次位,我们也未失节;受命应对,更是从未出错。为何说我们不像臣子,要判处死刑?” 使者冷漠地回答:“我只是奉命行事,其他一概不知。” 将闾仰天长叹,高呼:“天啊!我没有罪!” 兄弟三人抱头痛哭,最终拔剑自刎 。
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公子高是个例外。他眼见兄弟姐妹们一个个惨遭毒手,深知自己也难逃厄运。但他不忍心连累家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上书胡亥,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看到上书后,十分高兴,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十万钱。就这样,公子高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家人的暂时平安 。
胡亥对兄弟姐妹的屠杀,手段之残忍、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彻底寒了天下人的心。曾经辉煌无比的秦朝皇室,在他的血腥清洗下,变得支离破碎。而这一系列暴行,也让秦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更为沉重的伏笔 。
在这场血腥的政治风暴中,扶苏和蒙恬的命运,无疑是最为令人扼腕叹息的。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品德和才能。他性格仁慈宽厚,心怀天下,对百姓疾苦有着深切的同情。在政治理念上,扶苏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倡导仁政,与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严苛统治理念有所不同 。也正因如此,他曾多次直言劝谏秦始皇,反对过于严厉的政策,这使得秦始皇对他产生了不满,将他派往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
然而,扶苏的忠诚和正直,最终却成为了他致命的弱点。当那封伪造的诏书送到他手中时,尽管蒙恬极力劝阻,指出其中疑点重重,劝他不要轻信,可扶苏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在他心中,父亲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这句饱含绝望与无奈的话语,道尽了他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遵从诏书,拔剑自刎,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父亲的忠诚 。扶苏的死,是一场悲剧,他的离去,让秦朝失去了一位贤明的储君,也让无数百姓失去了对秦朝未来的希望。他的死讯传出后,百姓们无不悲痛万分,纷纷为这位仁厚的公子哀悼 。
而蒙恬,这位秦朝的名将,出身于武将世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是秦国的中流砥柱。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成长为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高超军事素养的将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蒙恬被任命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多次击败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威震边疆,令匈奴闻风丧胆 。此后,他又主持修建了万里长城,将原有的燕、赵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蒙恬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备受秦始皇信任,他的弟弟蒙毅同样深得秦始皇赏识,拜为上卿 。兄弟俩一个攘外,担当军事重任;一个安内,在朝廷出谋划策,因此在朝中没有其他将相敢与他们争宠 。
然而,这样一位忠臣良将,却在胡亥和赵高的阴谋下,陷入了绝境。当使者宣读那道赐死的诏书时,蒙恬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深知这是一场阴谋,自己和扶苏皆被冤枉。他手握重兵,完全有能力起兵反抗,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他想到自己的家族世代为秦效力,深受秦始皇的恩宠,如今若起兵反叛,不仅会违背自己的忠诚,也会让家族蒙羞 。于是,他决定以死明志,在狱中吞药自尽 。蒙恬的死,让秦朝失去了一位军事支柱,北方边境的防线也因此变得脆弱不堪。匈奴得知蒙恬已死,趁机侵扰边境,秦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
扶苏和蒙恬的死,对秦朝的打击是致命的。从军事上看,蒙恬的离世,使得秦朝失去了一位能够统领大军、抵御外敌的名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受到了严重打击。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减弱,匈奴等外族势力趁机入侵,加剧了秦朝的边境危机 。从政治上看,扶苏的死,让秦朝失去了一位贤明的储君,也让朝廷内部的政治平衡被打破。胡亥和赵高得以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权乱政,残害忠良,导致秦朝政治更加腐败黑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这两位秦朝的栋梁之才的轰然倒塌,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胡亥诛杀兄弟姐妹、逼死扶苏和蒙恬的行为,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将秦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从政治层面来看,胡亥的残暴统治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原本忠诚于秦朝的大臣们,看到皇室内部如此血腥的杀戮,对胡亥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和恐惧。他们不再愿意为这样一个残暴不仁的君主效力,政治凝聚力急剧下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远离朝堂,导致朝廷人才凋零,政治决策失去了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胡亥对宗室的屠杀,也使得秦朝皇室的力量遭到极大削弱。皇室作为秦朝统治的核心力量,其衰败使得中央政权失去了重要的支撑,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政治危机 。
在军事方面,蒙恬的死让秦朝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是秦朝抵御北方匈奴的重要力量。蒙恬死后,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匈奴趁机侵扰边境,秦朝不得不分散兵力进行防御,使得国家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大 。而原本支持扶苏的军队,得知扶苏被冤杀后,对胡亥的统治也产生了不满和反抗情绪。军队内部的不稳定,严重削弱了秦朝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和诸侯反叛埋下了隐患 。
更为严重的是,胡亥的暴政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到了极点。他即位后,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继续推行秦始皇时期的严苛政策,甚至变本加厉 。在赋税方面,百姓要缴纳沉重的田租、口赋等各种赋税,生活不堪重负 。据记载,当时百姓的赋税负担高达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许多家庭因此陷入贫困,甚至卖儿鬻女 。徭役方面,胡亥大规模征发民夫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大量的劳动力被征调,导致农田无人耕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阿房宫工程规模浩大,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们被迫离开家园,前往工地服徭役,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待遇,许多人累死、饿死在工地上 。
在法律方面,胡亥继续推行严刑峻法,实行连坐法和族诛法等残酷刑罚 。一人犯罪,全家乃至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遭受残酷的惩罚 。这种高压统治使得百姓对秦朝政府充满了仇恨和反抗情绪,社会动荡不安 。
终于,在公元前 209 年,也就是胡亥即位后的第二年,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 。陈胜和吴广本是被征发去渔阳戍边的普通农民,因大雨延误了行程,按照秦朝法律,误期当斩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揭竿而起 。这一呼喊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全国各地百姓心中的反抗怒火,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壮大 。虽然陈胜吴广起义最终被秦朝镇压,但它却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 。此后,刘邦、项羽等各路反秦势力纷纷崛起,他们率领军队与秦朝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
公元前 207 年,赵高见秦朝大势已去,为了自保,发动政变,逼死了胡亥 。胡亥死后,秦朝的残余势力拥立子婴为秦王 。但此时的秦朝已经无力回天,不久后,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朝正式宣告灭亡 。曾经辉煌无比的大秦帝国,在胡亥短短三年的残暴统治下,迅速走向了覆灭,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
胡亥即位后的一系列暴行,尤其是诛杀兄弟姐妹、逼死扶苏和蒙恬的行为,彻底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他的所作所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严重破坏了秦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稳定,使得秦朝失去了人心,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轰然倒塌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王朝兴衰背后的复杂原因,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贤明与仁慈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何等的重要 。
公元前 210 年胡亥即位后的这一系列事件,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阴暗,以及它们对一个王朝兴衰的深远影响。
权力,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荣耀与地位,也能引发无尽的贪婪与罪恶。在胡亥即位的过程中,赵高、李斯为了权力,不惜篡改遗诏、伪造圣旨,将国家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眼中只有权力带来的利益,却全然不顾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福祉。胡亥登基后,为了巩固权力,对兄弟姐妹痛下杀手,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人伦道德,也严重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正如古人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统治者的行为是百姓的表率,胡亥如此残暴嗜杀,又怎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人性,在权力的诱惑下,往往会暴露其最丑陋的一面。赵高,这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择手段,蛊惑胡亥,制造冤假错案,将朝廷搅得乌烟瘴气。他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残忍。而李斯,这位曾经的一代名相,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也丧失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与赵高同流合污。他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人性弱点在权力诱惑下的必然结果。然而,人性也并非只有黑暗的一面。扶苏和蒙恬,他们忠诚正直、心怀天下,面对死亡威胁,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扶苏不愿违背父命,蒙恬不愿背叛国家,他们的高尚品质,与赵高、李斯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
从秦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汲取深刻的教训。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离不开贤明的统治者和清明的政治。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施行仁政,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正如孟子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胡亥的暴政,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失去了民心,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同时,权力的分配和行使需要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秦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赵高、李斯等人能够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如果当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或许能够及时制止他们的恶行,避免秦朝的悲剧 。
公元前 210 年胡亥即位后的这一段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悲剧,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权力斗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王朝兴衰的规律。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