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德镇樊家井村的作坊里,工人正用X光机为新烧的“元青花”做旧,这些成本千元的仿品,即将通过香港拍卖行包装成“海外回流珍品”;而纽约苏富比的拍场上,南宋官窑八方瓶以1.1388亿港元成交,定价权牢牢攥在洋商手中。一假一真,一低一高,勾勒出境外资本针对中国古瓷的精
景德镇樊家井村的作坊里,工人正用X光机为新烧的“元青花”做旧,这些成本千元的仿品,即将通过香港拍卖行包装成“海外回流珍品”;而纽约苏富比的拍场上,南宋官窑八方瓶以1.1388亿港元成交,定价权牢牢攥在洋商手中。一假一真,一低一高,勾勒出境外资本针对中国古瓷的精准围猎——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正以泡沫、造假、伪学三重攻势,侵蚀着瓷文化的根基。
境外资本从未真正珍视古瓷的文化价值,而是将其打造成“财富符号”疯狂炒作。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仇国仕家族三代深耕中国瓷器交易,凭借“学术权威+资本网络”的双重身份,联手国际拍卖行制定了西方主导的定价规则。他们擅长用“稀缺性叙事”制造天价标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贴上“玫茵堂旧藏”标签,拍出2.8亿港元天价;北宋定窑大碗经“四代藏家递藏”包装,以1.468亿港元成交。
这些天价背后是精密的资本游戏,把文物变成撬动资本的杠杆;更有机构通过“私下交易-拍场曝光”的循环操作,让同一批瓷器重复上拍,二次拍卖溢价率平均高达47%。当国内藏家抱着“捡漏暴富”的幻想入场,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资本收割的目标——2014年那件北宋定窑大碗的买家,仅支付给苏富比的佣金就超3600万港元。
泡沫需要虚假供给支撑,古瓷造假产业随之野蛮生长。景德镇如今暗藏着全球最大的古瓷赝品产业链,曙光路古玩市场的“老瓷片”多是酸蚀做旧的产物,樊家井村的高仿元青花甚至能混入国际拍卖会。造假者为求逼真,不仅还原古代胎土配方、采用古法柴窑烧制,更用上了高科技手段:河南农民造假唐三彩时,深挖唐代土层取土,还与医院合作进行X光照射做旧,连热释光检测都能蒙混过关。
更隐蔽的是“海外洗白”链条:境外机构在东南亚设立“修复中心”,将新造瓷器包装成“当代艺术品”流出,再通过国际拍卖行贴标“海外回流”,高价卖给国内藏家。当景德镇流水线生产的“明代官窑”卖百万天价,河南作坊的“北魏陶俑”能骗得故宫等机构花费数百万收购,真正的古瓷反而因价格“亲民”被质疑为赝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这场战争最致命的一击,是对古瓷文化认知的解构。境外资本联合境内“伪专家”构建起虚假鉴定体系:将“苍龙教子”“秋葵纹”等纹饰转化为西方认可的文化IP,主导价值判定;国内一些“鉴宝大师”仅凭“气质古朴”“神韵十足”等玄学话语断真伪,甚至与套路拍公司勾结,花钱就能给仿品开真品证书。
伪学泛滥正在制造文化灾难:年轻人熟知2.8亿的鸡缸杯,却不知青花瓷的苏料技艺与纹饰寓意;藏家沉迷“旧藏标签”,无视瓷器本身的胎釉工艺与历史内涵。更严重的是,国际机构以“学术合作”名义扫描古瓷数据,在元宇宙牟利,而我们自己的鉴定标准却被边缘化——国内学界对宋代官窑釉色、明清斗彩工艺的研究,始终难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当景德镇的造假炉火彻夜不熄,当纽约拍场的天价纪录不断刷新,我们必须清醒:古瓷从来不是普通藏品,而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境外资本要的不是瓷器本身,而是通过泡沫破灭、赝品泛滥、伪学洗脑,让我们失去对本土文化的信任与认知。
守住瓷脉,关键在重建话语权:既要培育兼具学术深度与市场经验的本土专家,建立基于考古实证的鉴定标准;也要打破“海外收购-拍卖回流”的垄断渠道,让真瓷的文化价值而非资本叙事主导市场。否则,千年瓷文化终将在这场围猎中失去灵魂,只留下一地破碎的赝品与泡沫。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