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玮: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利弊共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0 10:15 1

摘要:10月11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聚力科创协同全球共筑气候韧性农业”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气候韧性农业的战略框架、理论创新、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全球粮食体系可持续发展

10月11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聚力科创协同全球共筑气候韧性农业”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气候韧性农业的战略框架、理论创新、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全球粮食体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大气象系教授郑大玮在论坛上指出,尽管当前全球温室气体人为排放增速有所趋缓,但气候变暖激发的自然排放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速加快。即便在本世纪中后期实现碳中和近零排放,气候变暖与恶化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加强适应气候变暖工作势在必行。

郑大玮介绍,影响气候变化存在正反馈与负反馈因素,目前正反馈因素作用更大且日益超过负反馈因素。负反馈因素有助于气候稳定,而正反馈因素则促使气候恶化。从地质史来看,升温过程迅猛,降温过程相对平缓,这警示人们正反馈因素来势汹汹。当前温室气体增长速度可能超过几十万年来水平,一旦超过某些临界点,气候变化可能不可逆转。

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影响广泛,涵盖极端事件、资源与环境改变、病虫害和天敌变化,以及市场需求变动等,还通过涉农二三产业间接影响农业系统。

对于中国农业,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共存。有利方面包括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的施肥效应、节水效应;全球增温使种植界限向北、向高扩展;低温增加后,南方冬种面积可能扩大、农事更忙;冬季变暖改变作物品种播种期,牲畜更安全;温周期和光周期交互作用使农作物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利于增产;西部和北部水资源有所改善,平均风速减弱。

不过,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更多。农业生物灾害加重,原因包括气温升高使害虫生长期延长、繁殖世代增加、范围扩大,大气环流影响迁徙,二氧化硫浓度增加增大害虫食物量;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适应快,天敌生命周期长、适应慢。此外,气候变化对农业还有若干间接不利影响。

郑大玮表示,在适应技术上,育种是关键且廉价的手段,当前育种目标要针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度调整。同时,适应措施要遵循多样性、基于自然及尊重经济和市场规律等原则。

记者:战钊

制作:田新宇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