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之鹰”:“奥廖尔”号战列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07:31 2

摘要:“奥廖尔”(Oryol):俄语中意为“雄鹰”(Eagle)。1904年编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战中投降;后经日本改装,于1907年以“石见”号(Iwami)之名加入日本海军服役;1912年被重新归类为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期间在太平洋海域服役

“悲伤之鹰”:“奥廖尔”号战列舰

“奥廖尔”(Oryol):俄语中意为“雄鹰”(Eagle)。1904年编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战中投降;后经日本改装,于1907年以“石见”号(Iwami)之名加入日本海军服役;1912年被重新归类为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期间在太平洋海域服役,参与过青岛围攻战与日本对俄干涉行动;1921年改作训练舰;1922年从海军编制中除籍;1924年作为靶舰沉没或拆解报废。

“奥廖尔”号(俄语:Орёл,意为“雄鹰”,英文亦作Orel、Orël)是20世纪最初十年为俄罗斯帝国海军建造的“博罗季诺”级(Borodino-class)战列舰之一。该舰于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后完工,六个月后编入前往远东的第二太平洋舰队,任务是突破日军对旅顺港的封锁。然而在舰队航行途中,旅顺港已被日军攻陷,舰队目的地随即改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905年5月,“奥廖尔”号在对马海战中严重受损,最终向日军投降;日军接收该舰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石见”号并投入使用。

1905-1907年,日本对“石见”号进行改造;1912年,日本帝国海军将其重新归类为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舰参与了青岛战役;1918年俄国内战期间,又为在西伯利亚登陆的日军提供支援。1921年9月起,“石见”号被用作训练舰。1922年,为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该舰被解除武装;两年后,作为靶舰被击沉。

服役历程(Career)

“奥廖尔”号(意为“雄鹰”)的建造工程于1899年11月7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Baltic Works)启动。1900年6月1日,舰体正式铺设龙骨;1902年7月19日,在沙皇亲临现场的情况下下水[6]。1904年5月,该舰在喀琅施塔得港进行舾装,为安装装甲做准备时,部分临时防护板被拆除,导致海水灌入舰体,五天后沉没。随后船员抽干舰内积水,将其成功打捞,未造成进一步损失。1904年10月,“奥廖尔”号完工,建造总成本为1340.4万卢布。

1904年10月15日,“奥廖尔”号与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其他舰艇一同从利巴乌(Libau,今拉脱维亚利耶帕亚)启航,前往旅顺港,舰队由津诺维·罗热斯特文斯基(Zinovy Rozhestvensky)海军中将统一指挥[10]。罗热斯特文斯基率领舰队沿非洲大西洋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于1905年1月9日抵达马达加斯加西北海岸外的贝岛(Nosy Be),并在此停留两个月,以完成燃煤补给的部署安排。

3月16日,舰队启航前往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近一个月后抵达,等待尼古拉·涅博加托夫(Nikolai Nebogatov)海军少将指挥的第三太平洋舰队——这支舰队由多艘老旧舰艇组成。5月9日,第三太平洋舰队抵达金兰湾;5月14日,两支舰队合并后向符拉迪沃斯托克进发。为应对漫长航程,舰上装载了大量额外燃煤及其他物资,导致“奥廖尔”号超重1785长吨(约1814公吨);这些额外物资多储存在舰体上层,严重降低了舰体稳定性。更关键的是,超重使得舰体的主装甲带完全被海水淹没,失去了应有的防护作用。

对马海峡之战(Tsushima Strait)

罗热斯特文斯基决定取最短路线,经对马海峡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1905年5月27日,舰队遭到东乡平八郎(Tōgō Heihachirō)海军上将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拦截。战斗初期,“奥廖尔”号是第一分舰队的殿后舰——该分舰队由四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组成,受罗热斯特文斯基直接指挥。当日本一艘巡洋舰在9000米(约9800码)距离上跟踪俄国舰队时,“奥廖尔”号舰长尼古拉·荣(Nikolay Yung)下令开火,成为对马海战中首先开火的舰艇。尽管罗热斯特文斯基并未针对此类情况下达战前指令,但在“奥廖尔”号发射30轮炮弹仍未命中目标后,他下令停止射击。

战斗初期,“奥廖尔”号并未陷入激烈交火,但仍被日军炮弹击中起火。战斗开始约一小时后,日本巡洋舰“千早”号(Chihaya)向一艘疑似“奥廖尔”号的俄舰发射了两枚鱼雷,但均未命中。战斗初期,俄国舰队阵型已陷入混乱;至16时(下午4时),“奥廖尔”号在舰队序列中位列其姊妹舰“博罗季诺”号之后,排名第二。这段时间里,日本战列舰主要集中火力攻击“博罗季诺”号,并于19时30分(晚上7时30分)将其击沉。“奥廖尔”号也多次中弹,但未遭受严重损伤。

“博罗季诺”号沉没后,“奥廖尔”号成为舰队先导舰。随着夜幕降临,东乡平八郎下令日本战列舰脱离接触,涅博加托夫的第二分舰队随后与“奥廖尔”号会合。涅博加托夫接管了残余舰队的指挥权,继续向符拉迪沃斯托克航行。次日清晨,日军发现了这支俄国舰队;10时左右,东乡平八郎的战列舰发起攻击。日军舰艇速度更快,始终保持在涅博加托夫舰队的有效射程之外。10时30分,因既无法还击,也无法拉近射程,涅博加托夫决定率舰队投降。1905年9月13日,“奥廖尔”号正式从俄罗斯海军编制中除籍。

此战中,“奥廖尔”号疑似被5枚12英寸炮弹、2枚10英寸(254毫米)炮弹、9枚8英寸(203毫米)炮弹、39枚6英寸炮弹,以及21枚小型炮弹或弹片击中。尽管舰体非装甲部位出现多处大洞,但损伤程度仍属中等——原因是击中舰体侧装甲的4枚炮弹(1枚12英寸、3枚6英寸)均未穿透装甲。舰艏12英寸主炮塔的左侧火炮被一枚8英寸炮弹击中,炮口被炸断;另一枚8英寸炮弹击中舰艉12英寸主炮塔的顶部,导致炮塔下陷,左侧火炮的最大仰角受到限制。两座6英寸副炮塔被8英寸炮弹击中后卡死,其中一座还因弹药起火被烧毁;另有一座炮塔的支撑结构被12英寸炮弹击中受损。两枚6英寸炮弹的弹片击穿司令塔,导致舰长尼古拉·荣重伤,后因伤势过重死亡。全舰伤亡总计43人阵亡,约80人受伤。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Borodino class)

1904年,为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危急局面,俄国从波罗的海派遣由津诺维·彼得罗维奇·罗热斯特文斯基(Zinovi Petrovich Rohdzsvenski,即前文提及的Zinovy Rozhestvensky)海军上将指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横跨半个地球前往太平洋。罗热斯特文斯基麾下的主力部队包括8艘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以及3艘早已过时的装甲海防舰。俄国舰队的核心力量是4艘新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分别为“博罗季诺”号、“亚历山大三世”号(Alexander III)、“奥廖尔”号(Orel)与“苏沃洛夫公爵”号(Kniaz Suvarov)。

从数量上看,俄军似乎占据优势,但事实上,舰队在几乎所有其他方面均处于劣势,尤其是火炮、装甲与航速。更重要的是,在领导力、士气与训练水平等关键“软实力”上,罗热斯特文斯基的舰队同样远不及日军。当这支俄国舰队与日军遭遇时,已完成了长达七个月、耗尽体力的远洋航行——船员们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反而因频繁的燃煤补给耗尽精力,士气低落且饱受酷热折磨。

当时备受赞誉的“列特维赞”号(Retvisan)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27万吨,由美国费城的威廉·克兰普造船厂(William Cramp)建造,是俄国首艘采用克虏伯装甲的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2915万吨的“切萨列维奇”号(Tsesarevich)在法国拉塞讷(La Seyne)建造,成为后续4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352万吨)的设计原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俄国本土造船厂建造,同期建造的还有一艘“佩列斯韦特”级(Peresviet class)战列舰,以及标准排水量1.258万吨的“波将金”号(Potemkin)战列舰。

1898年造舰计划中规划的8艘战列舰,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已全部服役。在重点发展主力舰的同时,俄国在水雷战领域也保持领先地位:1898-1899年,建造了世界上首批专门设计的布雷舰——标准排水量3010吨的“阿穆尔”号(Amur)与“叶尼塞”号(Yenisei)。此外,俄国还购入了由美国西蒙·莱克(Simon Lake)于1902年建造的“保护者”号(Protector)潜艇,并在圣彼得堡建造了多艘由莱克设计的潜艇,同时向德国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Germania)额外订购了3艘潜艇。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以早期的“切萨列维奇”号为设计基础——“切萨列维奇”号采用法国设计,在拉塞讷建造,1904年黄海海战中曾担任俄国舰队旗舰。当时俄国海军购入“切萨列维奇”号时,附加了一项条件:允许俄国后续自行建造5艘同型舰,并可根据俄国海军标准进行改装。因此,“奥廖尔”号、“苏沃洛夫公爵”号、“博罗季诺”号、“亚历山大三世”号(Aleksandr III)与“斯拉瓦”号(Slava)均在俄国本土造船厂建造。其中,仅有“斯拉瓦”号未能赶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完工并参战。

如前所述,“博罗季诺”级战列舰采用内倾式舰体设计(tumblehome hull),这一设计与当时多艘法国前无畏舰(Pre-Dreadnoughts)一致。法国顶尖 naval architect( naval architect)路易-埃米尔·迪皮伊·德洛姆(Dupuy de Lôme)是该设计的支持者,认为内倾式舰体可扩大主、副炮的射界,提升适航性,并增加干舷高度。此外,内倾式设计还能使装甲呈倾斜布置——装甲板的倾斜角度可在任意位置形成更厚的垂直防护等效厚度。

与同级先导舰“切萨列维奇”号一样,“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普遍存在稳定性问题,重心偏高(超载会使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舰体中线的舱壁设计存在倾覆风险,且超载会导致狭窄的装甲带被海水淹没。因此,部分 naval architect( naval architect)将“博罗季诺”级列为“史上最差战列舰”之一。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