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门诊散去,人也少了。老吴搀着妻子在走廊尽头坐下,说不上哪儿疼,就是“整个人蔫儿了”。他回忆,半年里她饭量越来越小,腰带越系越紧还觉得肚子撑,最近洗澡时发现眼白有点发黄。片刻沉默后,他轻声说:“要是早些看出来就好了吧?”很多人的心情都和他一样——不是不知道要
傍晚门诊散去,人也少了。老吴搀着妻子在走廊尽头坐下,说不上哪儿疼,就是“整个人蔫儿了”。他回忆,半年里她饭量越来越小,腰带越系越紧还觉得肚子撑,最近洗澡时发现眼白有点发黄。片刻沉默后,他轻声说:“要是早些看出来就好了吧?”很多人的心情都和他一样——不是不知道要体检,而是总觉得“再等等”。可有些信号,值得我们早点留意。
肝癌并不是“突然掉下来”的疾病,多数是在长期肝损伤的土壤上慢慢长出来:慢性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长期过量,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也就是常说的脂肪肝,伴肥胖、糖尿病等),以及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都会让风险变高。换句话说,病毒、代谢和环境三条线,把肝脏推向硬化,再从硬化里长出结节和肿瘤,这是一条常见路径。权威机构长期提示:乙肝/丙肝是全球肝癌的主要驱动,体重管理、限酒和疫苗接种能显著降低风险。
能不能提前察觉?早期肝癌确实常常“没存在感”,但身上出现这些变化时,别一味归咎“上火”“劳累”就翻篇了: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食量变小、总是很累,或者右上腹隐隐不适、后背或右肩胛酸痛;
2)皮肤和眼白发黄、尿色加深(像浓茶)、大便颜色变浅或发白,伴恶心、腹胀、早饱;
3)短时间内腹围明显增大、脚踝水肿,或容易出血、皮下淤青。
这些都不是肝癌“特有”的表现,但在有肝病基础的人身上出现并持续时,值得尽快就医评估。
还有一种“异常”藏在体检单里:原来稳定的乙肝或肝硬化患者,B超提示新出现的小结节,或甲胎蛋白(AFP,一种血液指标)持续升高。AFP并非肝癌“定论”,会有假阴性/假阳性,但它和影像一起用,能帮我们更早抓住可疑信号。
把握早期的关键在于“盯住高危人群”。哪些人属于高危?任何原因的肝硬化;慢性乙肝/丙肝;有显著纤维化的脂肪肝;有肝癌家族史等。对这些人,主流指南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肝脏超声联合AFP检测;如果超声受体型或肝脏回声影响看不清,医生会考虑改用(或补做)增强CT/MRI。半年一查的节奏来自肿瘤生长的速度与早期可治窗口的权衡,不是“多此一举”。
“有没有更灵敏的一招?”研究正在推进新的血液标志物,比如PIVKA-II(又叫DCP)和AFP-L3,以及把年龄、性别和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的“GALAD”评分;一些研究显示,相比单用AFP,它们在检出早期肝癌方面更有潜力。但是否适合大规模普筛,仍需考虑成本、可及性和人群差异,目前更多作为特定人群或疑难情形下的辅助工具,临床使用要听从专科医生。
预防同样重要,而且很多事我们现在就能做。第一,乙肝疫苗要补齐——它是公认能降低肝癌风险的“抗癌疫苗”;已感染乙肝/丙肝的人,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显著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第二,少酒或不饮酒,体重回到健康区间,血糖血脂控制达标,都是在替肝脏“减压”。第三,粮油坚果别吃霉变的,存放干燥通风,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
什么时候要尽快就医?上述那些不明原因的消瘦、食欲下降、黄疸样表现、腹围迅速增大等,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尤其你本来就有乙肝、丙肝、肝硬化、脂肪肝或长期大量饮酒史,就别“扛一扛再说”。找消化/肝病或肿瘤专科,把肝功能、乙肝/丙肝病毒学、AFP、腹部超声作为第一步;真的可疑,再在医生带领下做CT/MRI等进一步检查。
与其等到“疼得受不了”,不如把握住“能看见”的窗口:识别身体的小变化,了解自己的基础风险,按时做该做的筛查,剩下的交给医生和时间。本文为科普,不替代医生诊断与治疗;具体检测与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来源:谭医生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