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个男人——容闳,刚刚用一口带着康涅狄格口音的英语向美籍船长嘱咐:“Treat them as your own.”没人想到,这场被清廷称作“学习铁路技艺”的公费远行,最终竟成了撬动大清帝国根基的“反清预科班”。
1872年8月11日,上海外滩码头。三十个拖着辫子、身穿蓝布长衫的孩子在晨雾里抽泣,他们平均年龄十二岁,最大的不过十五,最小的才十岁零七个月。
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个男人——容闳,刚刚用一口带着康涅狄格口音的英语向美籍船长嘱咐:“Treat them as your own.”没人想到,这场被清廷称作“学习铁路技艺”的公费远行,最终竟成了撬动大清帝国根基的“反清预科班”。
把时钟拨回二十年前。1854年,耶鲁毕业典礼。年仅二十六岁的容闳身穿黑色学士袍,接过羊皮纸时,心里默念的不是《圣经》,而是《孟子》。
他是耶鲁建校以来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也是第一个在毕业典礼上把美国同学说得哑口无言的东方人。
当晚,他在日记里写下:“以西方之学术,灌注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一句话,决定了此后三十年他的全部命运。
1863年,安庆两江总督行署。曾国藩把容闳召进签押房,开门见山:“先生能为我采办机器否?”容闳答得巧妙:“机器是血肉,人才是筋骨,血肉易求,筋骨难立。”
于是他提出“选派聪颖幼童出洋”的草案:每年三十人,四年一百二十人,学制十五年,学成归国后“分派总理衙门及各省机器局当差”。
曾国藩沉吟片刻,只问一句:“需银几何?”容闳答:“每年六万两,海关洋税拨支。”曾提笔批了“可”字,却没想到这份折子后来被称作“晚清最危险的教育预算”。
1871年冬天,上海虹口。容闳贴出《出洋招生告示》,条件写得明明白白:身家清白、年在十二至十五岁、愿具生死结状。结果应者寥寥——“洋鬼子吃小孩”的传言满天飞。
容闳只好把广东香山老家能叫得出名的亲戚全拉来:堂侄容尚谦、表侄容良谦、邻居詹天佑……
詹兴洪在“具结”上按手印时手是抖的:“若子有生死,各安天命。”容闳收好文书,用英文补一句:“I will bring him back as a man.”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上船。为让清廷放心,容闳给每个孩子发一件缎面长袍、一顶暖帽、一条辫子,规定“上岸必须全装”。
可船一过太平洋,他就把大家召集到甲板:“Now, you are free to cut your queues if you wish.”十六岁的黄开甲第一个剪下辫子,顺手扔进海里,激起一片欢呼。
容闳没阻止,只掏出相机拍下这张照片——1881年这张照片被御史吴嘉善呈给慈禧,成为“幼童变洋鬼”的铁证。
孩子们在美国跑得太快。他们打棒球、溜冰、参加辩论队,有人考上耶鲁,有人进了麻省理工。1880年,二十二岁的詹天佑给容闳写信:“导师说,我可以报考土木工程系,但需再留两年。”
容闳喜出望外,立即回信:“Stay, the Empire needs rails.”可几乎同时,北京紫禁城里,一封加急奏折却写着:“该生等竟敢剪辫、信教、习洋礼,请即撤回,以正风气。”落款:驻美正监督吴嘉善、前任陈兰彬。
1881年6月8日,清廷谕旨下:所有幼童“即刻停学,整装回华”。容闳接到电报时,第二批学生正要参加哈佛入学考。他连夜奔走于康州、麻省各校,恳求再给半年,让孩子们拿到学位——无人敢应。
8月5日,一百零三名少年在旧金山被押上“亚洲号”,他们平均在大学还差一年毕业。船离港时,容闳站在码头,手里攥着一叠未发出的耶鲁录取通知书,泪流满面,却仍旧用英文喃喃自语:“They will be back with bigger guns—the guns of knowledge.”
回国后,等待他们的是“废物考试”:两江总督刘坤一让这群半大孩子默写《四书》,写不出就罚跪。
可仅仅十年后,这些人就成了清朝最害怕的“定时炸弹”——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用英式标准让全国铁轨同一轨距;唐绍仪当北洋总理,用英文记账逼得袁世凯挪军费买古董;梁敦彦做外交部长,直接引用《万国公法》逼清廷废除治外法权;唐国安创办清华学堂,第一批学生里就有后来领导五四运动的骨干。
1909年,清廷咨议局一份内部报告写道:“留美幼童十之七八皆主张立宪革命,实为心腹之患。”而这份报告的附件名单,正是容闳当年亲手递交给曾国藩的“幼童出洋名单”。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唐绍仪以北方代表身份南下议和,他带来的谈判底稿,首页写着容闳1898年流亡日本时草拟的《新中国宪政大纲》。
12月25日,孙中山抵沪,负责接待的正是当年最年幼的留美幼童——十六岁回国的黄仲良。孙发表演说时,黄用英文向在场外媒同步口译,被《字林西报》称为“Revolution's bilingual voice”。
那一刻,容闳在 Cincinnati 的寓所读到报纸,含泪写下:“My boys are back, and they brought the republic with them.”
今天,当“留学性价比”被反复争论,120年前的容闳早已给出答案:真正的海归,不是把国外标签贴满身,而是把改变祖国的火种揣进胸膛,哪怕当时看不见光,也要在黑暗里点燃自己——因为那一星点火,终会在历史的干柴上烧成燎原。
参考文献
1872年8月11日陈兰彬容闳率首批留学生詹天佑黄开甲赴美,微信公众号“烂柯胜迹”,2025-08-11。
《留学美国》PDF 整理,myds.me,含容闳幼童留美计划始末及1881年撤回细节。
US-China Review,2021 Fall,美国华裔保存委员会,页9-15,留美幼童成就与容闳家族后续。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