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英特尔、OpenAI是否在推进重大布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0:03 1

摘要:最近科技圈有几件事闹得挺火,英伟达、英特尔、OpenAI这几家公司动作不断,好多人猜它们是不是在搞什么大计划。

最近科技圈有几件事闹得挺火,英伟达、英特尔、OpenAI这几家公司动作不断,好多人猜它们是不是在搞什么大计划。

我一开始也没太在意,觉得就是普通商业合作,后来翻了翻新闻细节才发现,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英伟达和英特尔那事儿吧,2025年9月18号,突然传出消息,英伟达要给英特尔投50亿美元,还要一起开发定制芯片。

这俩公司可是斗了三十多年的老对手,突然握手言和,当时我还以为新闻看错了。

结果消息一出来,英特尔的股价当天就涨了不少,市值一下上去了很多。

英伟达这么做,表面看是帮英特尔一把,毕竟当时英特尔市场表现不怎么样。

但往深了想,英伟达其实是在给市场递信号,我看好英特尔,你们也别老怀疑它。

这么一来,不仅英特尔稳住了,市场对英伟达自己的质疑,比如市盈率太高的问题,也少了不少。

讲完这俩,咱们再看OpenAI和甲骨文的合作。

OpenAI去年营收看着还行,有130亿美元左右,但光买算力就花了80亿。

这情况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红餐厅似的,流水高,可租金成本占比太大,现金流一直紧巴巴的。

就在它急需算力支持的时候,甲骨文站出来了,说要签个五年合同,给OpenAI提供算力,合同金额居然有3000亿。

要知道,甲骨文全年营收也就500多亿,这合同直接能覆盖它未来五年的营收。

甲骨文这么大方,肯定不是单纯帮忙。

它就是想告诉资本市场,我跟头部AI公司合作了,我是AI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

这招还真管用,甲骨文股价一个月内涨了快50%,形成了OpenAI有算力、甲骨文股价涨的闭环。

这种互相搭台的操作,在AI行业里还挺常见,毕竟AI这行太烧钱,单靠一家公司很难撑住。

其实这些公司的资本协同,本质就是互相造势。

它们先认可彼此的技术实力,然后一起把市场估值推高。

在AI行业还没稳定盈利之前,这样做能确保大家都能继续运营。

就像OpenAI,要是没人帮它承担算力成本,它可能就得把精力放在找钱上,没法专心搞技术研发。

甲骨文帮了它一把,自己也拿到了好处,股价上去了,市场地位也更稳了。

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逻辑也差不多,当时英特尔处境不太好,英伟达作为行业老大,投钱又给技术支持,相当于公开给英特尔背书。

这一下就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英特尔股价直接回升。

英伟达这么做,核心是想维护AI生态的稳定。

毕竟要是合作伙伴都出问题了,整个AI产业链都会受影响,它自己也没法独善其身。

这种资本协同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更像是一种战略联盟。

聊完资本上的互相帮衬,更关键的是这些公司在技术上的小心思。

它们可不光想在资本上抱团,更想垄断AI赛道,制定行业规则,从卖产品的变成定标准的。

在科技圈,最高级的竞争从来不是比谁的产品好,而是比谁的标准能被大家接受。

就像微软的Windows、谷歌的安卓,它们不是靠卖软件赚大头,而是靠定生态规则,让所有参与者都跟着它们的标准来,这样才能长期赚钱。

现在英伟达就想在AI领域复制这个模式,而且力度比微软、谷歌还大。

它的核心武器是NVLink技术,这是它独家研发的芯片高速互联技术。

这次跟英特尔合作,明确要求英特尔给它定制的CPU必须集成NVLink接口。

这意味着什么呢?以前电脑里的CPU和显卡是标准化的,英特尔的CPU能配英伟达的显卡,也能配其他品牌的。

但以后,英伟达新一代显卡可能只支持带NVLink接口的CPU,而这种CPU只有英特尔能做,因为是定制的。

这就是把开放的硬件市场,变成了像苹果那样的封闭生态。

你买了英伟达的显卡,就必须买特定的CPU,后续的核心硬件都得跟着它的标准来。

要是说NVLink是在硬件上建壁垒,那超级AI工厂项目就是在应用层面确立主导地位。

这个项目是英伟达联合甲骨文、Meta一起搞的,核心是打造AI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

而且从一开始,技术标准就定死了:硬件用英伟达的GB200芯片,网络架构用英伟达的Spectrum-X技术,AI模型用OpenAI的大模型。

一旦这套标准落地,还被证明是最好的,那亚马逊、微软这些做云服务的公司压力就大了。

客户会发现,直接用英伟达联盟的基础设施,比自己研发更高效,慢慢就都会加入这个生态。

到最后,英伟达联盟可能就从“多个选项之一”,变成了“唯一的最优解”。

你想搞高端AI业务,就得按它的标准来,用它的基础设施,还得给它交钱。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着英伟达的规则走,AMD就站出来挑战了,它推出了MI350系列AI芯片,据说在某些性能上比英伟达的B200还强,价格还更低。

更关键的是,AMD搞了个开源平台ROCm7,能兼容非AMD的芯片,想把英伟达的CUDA生态壁垒打破。

AMD现在在AI芯片市场的份额还不到10%,能不能撼动英伟达的地位,还得看后续发展。

微软也没闲着,它搞了个AzureAI Foundry平台,接入了英伟达、AMD、xAI等好多家的模型,还出了个Model Router功能,能按需调度模型。

同时,微软在WindowsAI Foundry里支持本地部署AI模型,想通过端云一体化,减少对单一算力供应商的依赖。

这种开放平台的策略,跟英伟达的封闭生态正好相反。

除了行业内的竞争,监管机构也开始关注了。

美国的FTC正在审查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看是不是违反了反垄断法,特别是NVLink技术的排他性条款。

欧盟也计划出台《人工智能法案》,想限制AI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市场支配地位。

这些监管措施,说不定会削弱英伟达制定标准的权力。

英伟达、英特尔、OpenAI这些近期的动作,不是孤立的。

它们先通过资本协同,解决钱和生态稳定的问题,再用技术捆绑,把自己的标准变成行业标准,最终想全面掌控AI领域。

未来几年,AI行业的竞争核心,可能就是标准的竞争。

不过要是真形成了垄断,估计还会有新的破局者出现。

毕竟科技行业的规律就是这样,没有谁能一直站在顶端,总会有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冒出来。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管谁定标准,最终能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