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查完一个胃癌患者的内镜报告,食管下段到胃体弥漫性充血、糜烂、黏膜粗糙,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他才45岁,人瘦得厉害,没抽烟、没喝酒,却每天早餐是便利店的火腿包和乳饮料。
刚查完一个胃癌患者的内镜报告,食管下段到胃体弥漫性充血、糜烂、黏膜粗糙,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他才45岁,人瘦得厉害,没抽烟、没喝酒,却每天早餐是便利店的火腿包和乳饮料。
我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没有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在门诊,唯一的共同点,是长期摄入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进入人体后最先接触的,是口腔、食管、胃黏膜,它们天然的屏障功能会尽力阻挡外界刺激。但添加剂中的防腐剂、着色剂、增味剂等化学成分一旦频繁作用在这些组织上,黏膜屏障就会出现微损伤,反复刺激之下,局部免疫系统开始紊乱,DNA修复能力下降,癌前病变逐步形成。
不少患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真正出现不适时,常常是烧心、嗳气、腹胀、隐痛这些模糊的胃部反应。
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炎或饮食不规律,吃点药就忍了过去。直到出现黑便、呕血、体重骤减等典型表现,才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或食管癌。而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饮食结构里加工食品摄入量远超新鲜天然食材。
2022年《柳叶刀·公共卫生》收录了一项涵盖19万人、随访10年的大型队列研究,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表明,加工食品每增加10%的日摄入比例,整体癌症风险上升2%,胃癌风险上升近8%。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流行病学证据。这个风险是线性累加的,也就是说,吃得越多,风险越高,没有所谓的“安全阈值”。
我常听病人问:“医生,偶尔吃一次没关系吧?”这种问题,其实就像问“偶尔抽一支烟会得肺癌吗”。答案是,风险是累积的、是概率事件,但每次摄入,都是在给体内的细胞增加一次不确定的负担。
特别是肠道上皮细胞更新周期只有2-5天,长期暴露在添加剂环境下,细胞突变的机会远高于正常饮食人群。
从免疫角度看,添加剂中的某些成分,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可在体内代谢为亚硝胺类致癌物,直接作用于细胞DNA,引发突变。
这些成分在火腿肠、腊肉、方便面调料包中非常常见。即使国家有严格限量标准,但频繁摄入、多种添加剂叠加使用,仍可能突破个体代谢能力。
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2018年《BMJ》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与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的发生高度相关。
研究样本为10.5万人,平均随访时间5年。结果显示,超加工食品每增加10%的摄入,癌症总体风险上升12%以上。这背后的代谢负担、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衡等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基础研究逐一验证。
我们门诊接诊的年轻胃癌、结肠癌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危人群”。他们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却长期依赖超市快餐、冷冻食品、重口味零食。
这些食物中的高脂、高盐、高糖以及复合添加剂组合,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肠道微生态,诱导慢性炎症和免疫疲劳,为肿瘤提供温床。
不仅是癌症,一些代谢性疾病也与添加剂摄入密切相关。一项发表于《JAMA》的美国研究指出,高摄入人工甜味剂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有关。
研究者追踪了10年内超过30万人的饮食习惯和血糖水平,结果发现,即使是标榜“低糖”“无糖”的加工饮品,长期饮用者的糖代谢异常风险也远高于普通人群。
儿童是另一个高危人群。很多家长以为“儿童专属”零食更安全,其实不少产品为了迎合口味,在调味剂和色素使用上更为激进。长期摄入可能干扰孩子的神经发育、影响注意力,甚至诱发肥胖和早熟。我们儿科门诊常见的轻度发育迟缓、注意力障碍孩子里,不乏爱吃“糖果、薯片、果冻”的小朋友。
治疗层面,加工食品引发的慢性胃肠病和代谢病往往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比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背后常常是饮食结构问题,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根源仍在生活方式。
不少患者反复跑医院、做检查、吃药,始终治不好,直到我们建议彻底调整饮食,减少加工食品摄入,才逐渐好转。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加工食品的大规模消费已成为慢性病负担上升的核心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全球范围内与饮食相关的疾病死亡率已超过吸烟,其中添加剂过量摄入是关键变量之一。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虽然不断完善,但消费者的饮食认知更新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
我并不反对所有的加工食品,也理解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烹饪时间少。但我始终提醒患者,能少吃就少吃,能替代就替代。
早餐的火腿包能换成煮鸡蛋和全麦面包,午餐的速冻饺子能换成现包水饺,零食里的膨化食品能用坚果替代。不是要一刀切,而是要有意识地降低添加剂摄入频率和总量。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群体,是老年人。很多独居老人图省事,长期食用真空包装的熟食、速冻面点、即食米饭。
这些食品虽然方便,但蛋白质利用率低、添加剂种类多、营养密度低,容易导致肌少症和慢性炎症反应。我们在老年病科看到的慢性营养不良、反复感染、炎性指标升高,背后往往藏着“吃得太方便”的问题。
预后层面,长期减少加工食品摄入,确实能带来显著收益。一项发表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在对比两组长期饮食干预人群后发现,低加工饮食组的慢性胃炎复发率下降了38%,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代谢指标如胰岛素水平、雄激素水平均有改善。这提示我们,饮食结构的调整远比药物更持久、更经济。
我们无法阻止食品工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身体的食物。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是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每一次咀嚼的背后,都是一次细胞环境的建设或破坏。你吃下去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种信号,正在告诉身体,是该修复还是该防御,是该生长还是该变异。
我常说,医生能做的只是修复,而不是预防。真正的预防,藏在每一顿饭里。请你为自己的胃、肠、肝、胰腺、免疫系统,少吃一点添加剂,哪怕只是从今天的早餐开始。
参考文献
[1]FioletT,SrourB,SellemL,etal.Consumptionofultra-processedfoodsandcancerrisk:resultsfromNutriNet-Santéprospectivecohort[J].BMJ,2018,360:k322.
[2]ZhangX,LiL,SongY.Processedfoodconsumptionandincreasedcancerrisks:aprospectivecohortstudyinUKBiobank[J].柳叶刀·公共卫生,2022,7(4):e312-e320.
[3]李秀敏,陈丽娜.加工食品与慢性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10):1223-122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李医师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