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6旬老太染艾滋,扯出8名接触者,一记耳光抽在谁的脸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15:51 1

摘要: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本该在家带孙子、跳广场舞的年纪,却被查出了艾滋病,背后还牵扯出8名接触者。你以为这是什么离谱的桃色新闻?不,我要说,这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我们所有人的脸上。

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本该在家带孙子、跳广场舞的年纪,却被查出了艾滋病,背后还牵扯出8名接触者。你以为这是什么离谱的桃色新闻?不,我要说,这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我们所有人的脸上。

撕开的口子,和一个“隐形”的世界

事情的经过,简单又触目惊心。

去年年底,四川眉山这位60多岁的奶奶,在医院检查中结果呈阳性HIV。好家伙,这消息本身就够炸裂了。但更深的雷,还在后面。

疾控机构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她体内的病毒,竟然和一个2022年就已经过世的湖南男子高度同源。都是相对罕见的HIV-2型。两人曾在2022年4月有过接触。

一个确诊,一个已逝,这链条算是对上了。但老奶奶亲口承认的,是有“八个人”的接触史。

这意味着,除了这个已知的源头,还有七个去向不明的“接触者”,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他们是谁?在哪?是否也成了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老奶奶没有细说,官方正在排查。这个巨大的问号,就是悬在当地公共卫生头顶的一把利剑。

最大的病毒,其实是“偏见”

我刷了很久这个新闻的评论区,看到最多的词就是“不可思议”、“为老不尊”、“家里人脸往哪搁”。

你看,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潜台词是什么?是“老年人就该安分守己,就该是无欲无求的”。

我们习惯性地把老年人从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里开除出去。我们觉得他们的人生主题只剩下带孙子、买菜、看电视和养生。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交需求,甚至生理需求,都被我们集体无视,甚至认为是不道德的。

说白了,我们亲手给他们打造了一个“无性、无情、无趣”的刻板印象牢笼,然后对任何试图挣脱这个牢笼的行为,报以最大的震惊和羞辱。

这位老奶奶的悲剧,恰恰就是从这种集体性的“无视”中生长出来的。当一个群体的正常需求被压抑、被污名化,他们就只能转向地下、转向边缘。而在那些缺乏保护、缺乏知识的灰色地带,风险,就成了唯一的等价交换物。

这件事里,真正的病毒是什么?是HIV吗?是。但比它传播更广、更隐蔽的病毒,是对老年人世界根深蒂固的偏见。

好家伙,公共卫生的“盲区”就这么炸了

这件事给卫健部门敲响的警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刺耳。

你想想,在过去的防疫体系里,老年人群体是不是艾滋病防控的重点?显然不是。因为所有人都默认,他们是“安全”的。

现在,这个默认被打破了。一个60多岁的感染者,一个罕见的HIV-2型病毒,一条跨省的传播链,七个下落不明的接触者。这几乎是精准地引爆了过去公共卫生体系里的所有盲区。

以前的宣传册子,可能压根就没考虑过要发到老年活动中心。以前的筛查,也可能从来没把这个年龄段作为高危人群来优先考虑。

当一个问题被看见时,往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就像屋子里的一只蟑螂,当你发现它时,阴暗的角落里可能已经有了一窝。

现在,当地社区开始组织免费检测,但响应者寥寥。为什么?老人们觉得“没必要”,或者,是不好意思去。这种“不好意思”,不正是我们前面说的那种社会偏见,内化到他们自己身上的结果吗?他们也被我们说服了,认为谈论这些是“可耻的”。

这才是最要命的。

一个60多岁的老人,感染了艾滋病,这当然是悲剧。但更深的悲剧在于,她身后的那个庞大的、沉默的、被社会遗忘情感需求的老年群体。他们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他们的故事,从来没有被当成“正史”来倾听。他们不是没有欲望,只是他们的欲望,被我们当成了“丑闻”。

我们给了他们物质上的赡养,却吝于给予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尊重和理解。我们关心他们吃得饱不饱,却从不问他们活得寂不寂寞。

这位老奶奶,她不是一个孤立的“坏样本”,她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角。在她之下,是无数被忽视的情感、被压抑的人性和正在悄然扩大的公共卫生风险。别再把头埋在沙子里了,是时候正视这一切了。

放下手机想一想,你上一次和家里的长辈聊“心事”,是什么时候?或者说,你们的交流,是不是只剩下了“吃了吗”和“注意身体”?

来源:爱小法法律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