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我国广东地区的研究发现,65岁以上是相对高发人群;台湾地区的发病率则在60~70岁达到高峰。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我国广东地区的研究发现,65岁以上是相对高发人群;台湾地区的发病率则在60~70岁达到高峰。
老年人易患胃食管反流病与其食管其食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
消化道退行性变,肌肉松弛,导致食管运动功能低下,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抗反流防御能力下降;胃排空能力下降,胃内压增高,便秘、肥胖等导致腹压增高,超过LES压力导致反流发生。
唾液分泌量减少,食管蠕动功能下降,使中和反流入食管内的胃酸能力下降,增加了食管黏膜在反流物中的暴露时间,故老年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较重。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茶碱类、止痛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而这些药物都可以降低LES压力。
合并食管裂孔疝,且疝囊增大。食管裂孔疝发病率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可高达67%。食管裂孔疝破坏了胃食管的抗反流结构,致使发生胃食管反流。据报道,23.9%~64%的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患者更是常常伴有食管裂孔疝。
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胃肠道神经系统,导致胃轻瘫,使胃排空延迟。
因长期卧床而处于卧位或半卧位状态,缺乏重力作用反流物不能有效清除。
老年人的胃食管反流病常有下列相对临床特点:
反流症状轻
有研究显示,老年组患者烧心、反酸症状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中青年组患者,吞咽困难、胸痛的严重程度则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食管外症状常见
老年人的食管外症状,如咽喉痛、牙龈炎、夜间呛咳、咳嗽、气管炎、哮喘等,发生率在反流患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人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逐渐减弱,吞咽后松弛延滞,吞咽后远端食管收缩失调,食物通过食管常发生异常,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也下降。这可能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外症状的原因。
并发症多见
食管狭窄多发生在老年患者,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龄也是Barrett食管发生的高危因素,而且估计有25%的老年患者即使存在Barrett食管也没有引起不适的烧心症状。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多以食管外症状就诊,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不明显,但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较重。因此,对于一些经常困扰老年人的症状,在考虑常见疾病的同时,别忘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性,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来源:胃肠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