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沉寰宇,道存千秋——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09:57 2

摘要: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他以百又三载的壮阔人生,在时间之书上落下了最终的句点。巨星陨落,其光芒却愈发璀璨——那是他铸就的科学丰碑与深植的家国情怀,如暗夜中的灯塔,恒久照耀后人的航程。他的离去,并非终结,而是一种向永恒的启程。

文丨崔桂忠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他以百又三载的壮阔人生,在时间之书上落下了最终的句点。巨星陨落,其光芒却愈发璀璨——那是他铸就的科学丰碑与深植的家国情怀,如暗夜中的灯塔,恒久照耀后人的航程。他的离去,并非终结,而是一种向永恒的启程。

科学之巅:重构物理图景的孤独探索者

杨振宁的科学遗产,远非“诺贝尔奖得主”可尽括。他与李政道先生共破“宇称不守恒”,撼动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基石信念;他与米尔斯提出的“规范场论”,如同为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其思想高度堪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他所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在数学与物理的边疆拓出新土。

在世人蜂拥追逐热点时,他始终恪守“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信条。于西南联大的烽火硝烟中夯实根基,在芝加哥大学的思辨激荡里捕捉前沿,他深知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知识“无人区”的孤勇探索。他留给学人的箴言——“在困苦时不能放弃,但也不能太固执”,在今日尤显珍贵。

家国之路:跨越山海的文化摆渡人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归乡史诗。从清华园到西南联大,从芝加哥到普林斯顿,最终落叶归根,重返清华,他的足迹画出了一个文化的圆。1971年,中美坚冰未破,他毅然首访新中国,推开了海外学人归国报效的历史之门。

他的回归,超越衣锦还乡的表象,是文化的深层次寻根与学术生命的智慧播种。他将晚年热忱倾注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以“指路松”自况,甘为人梯。他捐赠毕生所藏,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将个人学识化为民族的公共遗产。他坦言:“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份溶于血脉的文化认同,使他的科学伟业与国族命运紧密相连。

人格之境:谦逊与洞见的完美融合

杨振宁的魅力,深植于其人格境界。他一生推崇“朴拙”之美,在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哲人般的清醒与谦和。获颁诺贝尔奖时,他慨言:“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骄傲,也为能致力于人类科学而自豪。”此言此语,尽显不卑不亢的胸怀。

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尤具战略远见。他疾呼中国亟需培育“捕捉前沿问题的学术传统”,并精辟对比求学经历:“在联大打基础,在芝加哥追前沿。”他深信,中国科学的崛起必须在关键领域深耕细作,涵养学术生态,方能积蓄真正的原创之力。这一洞见,对于今日中国破解“卡脖子”困境、构建创新体系,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方。

光芒之远:于文明长河中点亮星火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促使我们追问科学精神的真谛。答案或许藏于他心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这个技术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他以百年人生昭示我们:科学既需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亦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文化根基。

他的生命轨迹,对当代青年尤为镜鉴。在“热门专业”与“速成神话”的喧嚣中,杨振宁的选择静默而有力地提醒我们:真正的卓越,源于对初心的坚守、对文化的自信、对使命的担当。他曾寄语后学:“做学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快速发展的方向。”这不仅是科研指南,更是成就事业的人生哲学。

先生已逝,而他竖立的精神灯塔依然矗立。那光芒,来自科学巅峰的智慧之火,来自跨越山海的赤子之心,将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恒久为迷失的航船指引方向。

先生千古,光耀永存!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

相关推荐